..續本文上一頁成一起,變成中國的文化,我們今天講大乘佛法已經不是印度的,跟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融合成一體,已經不能夠分割,真正是水乳交融。今天在全世界講佛法是中國的佛法,不是印度的佛法,印度佛法早就沒有,佛法完全移居到中國。釋迦牟尼佛他的後人,他這一個族在公元十四紀的時候,回教徒征服印度,他們逃難移民移到西藏,以後定居在後藏,沒有再回去了。十一世紀移民到中國來,在中國已經住了一千年,一千年當然算是中國人,怎麼能再算是印度人?我們現在在外國住上一、二十年,外國人承認是他們的公民,釋迦族到中國來已經住了一千年,我們還不把他看作中國人嗎?所以說全部移民到中國來。今天講佛法,中國的佛法,中國的大乘,現在印度佛法慢慢才開始複興,從中國再傳回去;印度人將來學佛法是中國的佛法,我們要明白這一個事實。
大乘佛法可以拯救這個世界,可以幫助二十一世紀全人類得到幸福和平、繁榮興旺。所以我們要拓開心量,照顧自己,也要照顧別人,自他不二,才能夠得到整個世界永久的和平安定;如果我們有私心、有偏見,那就沒有辦法做到。真正要做到愛人如己,愛這個世界如同自己的家一樣,才能真正達到全世界的和平、繁榮興旺。底下講這是布施,特別要注意到,決定不能夠迷信。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是國王等,當得叁劫爲帝釋身,受勝妙樂。】
這是講他布施所得的果報。“叁劫”是叁小劫,也就難得,這福報就太大了。“叁劫爲帝釋身”,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他到忉利天去作天王。所以有許多人讀了這段經文懵懵懂懂,到處去建塔、建寺,去建佛像,求著來生到忉利天去作天王,能不能做到?那要打很多問號。大家細細想想我剛才說的這一段話,今天在佛法裏面修福,提倡佛陀教育,這才是真正修福,真正有這些熱心的人士從事于這個工作,我們幫助他建立弘揚佛法的道場。我們要真正認識,從釋迦牟尼佛本身以及他的弟子,包括我們現在出家、在家的這些佛門弟子,尤其是出家人,他到底是個什麼身分,我們要給他定位、要給他肯定,他們所做是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這是他們的身分,他們從事的是社會教育。而且更難得的他們是一個義務教育,講經說法就是授課,一般學校裏面上課還有鍾點費,有工資可拿,佛弟子這些出家人,在外面講經說法爲大家授課,沒有工資、沒有鍾點費,一無所求,所以是個社會教育,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我們如果用這種眼光來看待,你就會對于這一些從事于教育工作的人,真正生起尊敬之心,爲什麼?別人辦不到,這在一般講他們是真正犧牲奉獻。學的時候很辛苦,自己學成之後對社會服務也很辛苦,一生當中永遠過著清苦的生活,爲社會大衆做個榜樣,做個好樣子,幫助人覺悟。
當然佛門裏面也是龍蛇混雜,有真正發心好的出家人,佛的好學生,也有一些假借著佛門招搖撞騙,欺騙信徒,貪圖供養,有,不是沒有。我們修福的人要有慧眼,要看得清楚,如果遇到貪圖供養、欺騙衆生這一些不肖的出家人,我們也不必去責備,我們不供養他就是,不幫助他造業,這就很好。希望他能夠回頭是岸,人哪有沒有過失的,古人常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們供養人要勸導他、提醒他,希望他回頭。他能回頭,能夠修福,能夠以自己的智慧身體,真正從事義務的社會教學工作,這就是大布施,整個身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奉獻給衆生。我在北京看到有很大的招牌,上面是毛主席寫的“爲人民服務”,佛教就是爲人民服務,爲一切衆生服務,決定沒有一絲毫私心,決定沒有一絲毫求報酬的這種心願,這叫佛菩薩;如果在服務裏面有占有、貪圖享受,那就是凡夫,那就不叫佛菩薩。希望我們學佛的人,對于佛經的義趣,經上常講“深解義趣”,你解得淺還不夠,深解。佛經上講的果報正是一點都不假,得的果報,譬如說你叁劫作天王,就以天王的身再行布施,佛家講“舍得”,你得的果報也要把它舍掉。怎麼舍法?福報與一切衆生共享,不是自己獨享,與一切衆生共享,這個福報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于十劫中,常爲大梵天王。】
布施的事同樣,並沒有增加,還是布施這麼多,心要不一樣福報就不一樣,布施的福隨著自己心量在産生變化,能把這一些布施的福,自己不要、自己不享受,願意把自己布施的福報、修行的福報,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去享受,自己完全舍棄掉,是不是你的福報真的就沒有?不是的,更大。前面是叁小劫,這是十大劫,“常爲大梵天王”,你這個福報怎麼會舍掉?舍不掉,愈舍愈多,愈施福愈大。這要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真正明了事實真相,他才願意做、歡喜做,決定沒有吝啬,全心全力在做,一絲毫保留都沒有;他懂得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知道這個作法才是應當的、才是該做的。在這一節裏面,青蓮法師的注解注得很多、注得很詳細,說明爲什麼要回向,諸位自己能看得懂,我們就不多說了。再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
這一句都是講能布施的人。“等”,包括我們大家都在裏面。
【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這段是教給我們修補舊的寺廟、塔像,功德超過新建。這個道理在哪裏?理甚深甚廣,在我們現在講,舊道場有它曆史的根源,有它文化的背景。他這裏面說了叁個意思,第一個“人勝”,過去有很多人在這裏修行證果,我們走進這個道場,真的自自然然就起見賢思齊念頭,生起這個心,這個力量很大很大。像我們今天如果到廬山看東林寺,立刻就想到當年慧遠大師在這裏念佛、在這裏成就,尊敬的心、效法的心立刻就生起來,新建道場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是修舊的功德超過新建。第二個“令他起信”,這個道場源源流長,自古至今代代不絕,因爲新道場建立,別人到那個地方去參訪,信心總不如舊道場的信心堅固。第叁個“報恩”,報祖師大德之恩,祖師大德的道場要維護,我們今天到蘇州看到靈岩山的道場,就會緬懷印光大師的德行,這一定的道理。在海外這些弟子們,只要有機緣出錢出力,把祖師的道場恢複,報祖庭之恩。這就說明修舊的比建新的功德還要大。
“遇先佛塔廟”,祖師的道場。“或至經像”,經書,舊的經書,那個價值高,舊的經書已經傳了多少代,你想一想前面多少人讀過,今天傳到我們手上,我們讀了之後還要傳給後人,這一份的恩情,你知道有多深?這是故舊超過新印。它這裏面有一份恩德感情存在其中,這是新印的經書裏頭沒有,舊的本子有這份恩情在裏頭,所以舊的東西要修補。但是我們現在印刷這些紙張修補不容易,這的確是西洋人的觀念,舊的就不要、就丟棄。中國過去這些古書可以修補,線裝書紙質非常柔軟,在中國大陸印書最普通的毛邊紙。我們今天諸位看到這個書道林紙,這種紙張能保持多久?大概能保一百多年,一百多年之後這個書就變成灰、變成粉,你看到這個紙張很好看、很漂亮,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中國的毛邊紙,你看到土土的、黃黃的、軟軟的,沒有外國紙張好看,毛邊紙可以保存五百年。比較考究一點的用連史紙,現在不曉得大陸線裝書有沒有連史紙,連史紙非常軟,過去民國初年上海哈同印的《頻伽藏》是連史紙,過去比較好一點的書都用連史紙來印,連史紙非常軟,可以保存一千年,如果有損壞可以裱褙,所以確確實實能夠保存幾千年沒有問題。這是中國文化跟外國東西不一樣的地方,外國東西好看不耐久,中國東西不好看很耐久。修補舊的經、舊的佛像,舊的佛像多少人拜過,多少人供養過,所以是“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觀念,這正確的觀念,不要以爲修補舊的佛像功德不大,建新的功德大,新的建築得富麗堂皇,非常美輪美奂,不曉得修補舊的比新建的功德要大很多倍,實在講沒辦法說。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這就講遇到這些舊的寺廟道場、舊的佛菩薩形像、舊的經典,你要是遇到之後,你發心來給它修複修補,你一個人有能力自己做好,你的功德圓滿,自己沒有力量,或者勸你的親朋好友大家一起來做,乃至于勸百人、千人,集合群衆的力量,你來提倡,跟大家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它的好處。但是舊的道場修複,那一定要禮請法師來住持,如果裏面已經有法師,也要請法師弘法利生。這一樁事情我在過去,在此地早年常常勸勉我們的聽衆,聽衆們常常講沒有法師到這邊來講經說法,佛法難聞。我告訴他大家,我說:不是沒有法師來講經說法,是你們不喜歡聽佛法;他聽了,聽不懂。我在這裏講經說法聽衆這麼多,爲什麼說他不喜歡聽佛法?我再跟他做解釋:你們聽我講,我講了多少年?講佛法,在講臺上千錘百煉才有今天這個成績,你們來享受果報,你們來享受現成的。我在初學的那時候,也講得結結巴巴的,你們會聽嗎?你不喜歡聽,那不喜歡聽,講經的法師就打退堂鼓,下臺了,不再講經。
你要懂得培養法師,好像種樹一樣,你要肯種樹,將來才有果實,才有收成。這個意思因爲講得很多遍,這一邊同修大家漸漸懂得,初學哪有能講得好?講不好也要天天去聽,講好了不聽沒有關系,無所謂。剛剛初學講經的人需要人捧場,需要人鼓勵,你們大家都不去聽,他的信心完全喪失掉。所以我說喜歡聽經是什麼?喜歡聽初學的人講經,決定不缺課,讓這些初學講經的這些法師有信心,“大概我還講得不錯,聽衆不少”,同時這些聽衆,逼著他天天講經,他才能學得出來,他才會認真努力去修學。爲什麼?他要不認真,他下不了臺,一定要做充分准備,縱然講得不好,這一堂也能應付得過去。所以聽衆是監學,聽衆是老師,聽衆是督促他們…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