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六0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00卷)

  

     諸位同修,請看「如來現相品」,南方法喜菩薩偈頌第一首:

  

  【佛身常顯現,法界悉充滿,恒演廣大音,普震十方國。】

  

  這一首偈在前面報告過,經文雖然不多,意思非常的深廣。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的注解,他說這首偈是「先一顯真,佛身常者,第一義常,出叁世故。智符于理,湛然常照。」我們就大師的開示做簡單的解釋。這個常的意思是就法身、報身來說的,因爲法身跟報身都是無障礙身,我們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佛身;應身跟化身,比不上法、報無障礙。應身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他既然有個身,中國老子說過,「吾有大患,爲吾有身」,換句話說,有這個身相必定有障礙。雖然在理上沒有障礙,他事上有障礙。到什麼時候事上沒有障礙?在一真法界裏面事事無礙。九法界裏面事跟事有障礙,爲什麼?佛來了他沒有障礙,衆生有障礙。在一真法界裏面,爲什麼應化都沒有障礙?因爲一真法界裏頭所有一切大衆都明心見性,都沒有障礙。佛沒有障礙,菩薩沒有障礙,聲聞大衆統統沒有障礙,那就真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九法界裏頭不可能沒有障礙,凡夫太多了,具足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的這些衆生太多了,他對你有障礙,你沒有障礙,他對你有障礙。所以這個障礙不是從自身來的,是從緣來的,我們懂這個道理。

  

  這個經上講的是法身、報身,那當然在一真法界。「智符于理」,這是講修德與性德相應,理是性德,智是修德。這裏我們要留意,唯有智才是真正修行,定是不是真正修行?定不是的,定是開智慧的手段。唯有智,智能破無明,定不能破無明。諸位一定要懂得,定只能夠伏煩惱,能伏見思煩惱、能伏塵沙煩惱,不能破無明。定開慧,慧能破無明,慧能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慧才有用。因此我們必須要知道,智慧開了才算是成就,智慧沒有開不算成就,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求智慧要緊。求智慧不能不斷煩惱,不能不修福德。爲什麼要修福?諺語常常講「福至心靈」,一個人福報現前,心思靈敏,他就靈了,換句話說,他就有智慧。

  

  沒有智慧的福報叫癡福,愚癡。癡福絕對不是好事情,癡福那個福愈大,往往造的罪業愈重。克實而論,甯可修慧,不修癡福。有智慧沒有福報,生活苦一點,想做一些好事情沒有力量,但是不造惡,換句話說,他不會墮叁途惡道。癡福那就不得了,癡福要是造極重的罪業,那墮地獄。由此可知,慧是多麼重要!慧從哪裏來?因是本具般若智慧,雖有因沒有緣不行,緣是親近善友、親近諸佛菩薩。怎麼親近法?天天讀誦經典、思惟經義,把經義變成自己的思想,把經裏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行爲,一定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成見,這是破所知障;放下自私自利、貪瞋癡慢、名聞利養,這是破煩惱障。不能不幹,二障障住了。我們修行修什麼?就修這個,把二障去掉。二障去了之後,自性裏面的性德就透出來,這就是「修成合本有」,修成就是本有。

  

  下面一句「湛然常照」,這個就是意思,湛然是形容真心的清淨,六祖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它起用就是照見,《般若心經》裏面講「照見五蘊皆空」,舉一個例子。這就是看破,真的看破,宇宙人生一切事理、性相、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常顯現』,常的意思明白了,顯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不顯,現在隱。顯的對面是隱,爲什麼隱?你有二障障住,好象今天天陰,濃雲密布,陽光被雲彩遮住,太陽隱了、不現了;如果這個雲散掉,太陽就顯現,顯的意思很明顯就是破二障。我們的性德就像太陽一樣,凡夫的雲層太厚太厚了,幾幾乎乎在白日之下也像在夜晚,光明透不出來。在六道裏面永遠像生活在陰暗之中不見天日,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我們講這個天,性天;日,智日,我們性天、智日被煩惱、所知濃雲遮蓋了。佛教我們修行沒有別的事情,兩樣東西去掉就行了,去掉煩惱障,你就證阿羅漢,你這個濃雲密布去掉一部分,天亮了。有沒有見到天上的太陽?沒有,還是有雲層,不過這個雲層薄了一點,不像以前那麼厚。阿羅漢還是沒有見到性天,還是沒有見到智日,必須要把所知障再去掉,然後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見性就是見性天。自性般若之日,光線就透一分出來,真成就了。

  

  大師在此地有一個說法,「若別說者,離煩惱障故法身顯,離所知障故智身成」,這是一個說法。合起來講二障俱破,法身、智身都現前了。換句話說,實在講二障都障兩種身,離二障這兩種身都能夠現前,這都是說「顯」的意思,跟九法界的衆生不一樣。『法界悉充滿』,清涼大師說,「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福智所莊嚴故。」這個話我們聽了不好懂,他還有解釋。「諸根相好,一一無邊」,說的是自受用身、報身,自受用身,無量無邊福德之所莊嚴、智慧之所莊嚴。這也有兩種說法,報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這個說法是說的自受用。佛也是凡夫修成的,他的表演不只一次,在十方世界常常表演,這一場戲不斷重複在演,目的是教化成熟的衆生。時時有成熟的,處處有成熟的,所以這種表演永無間斷。佛爲我們表演,從凡夫怎麼樣修成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八相成道,那是證果的表演,度化衆生證果的表演。大乘十信位的菩薩、小乘四果四向,是爲我們表演初學入門。

  

  在古時候印度,跟著釋迦牟尼佛學佛,先學戒律、先學小乘。如果是小乘根性的,五年戒律學完之後,在形象上可以說能夠與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行持相應了,學小乘經論;如果是大乘根性,小乘戒律成就之後,就能夠學大乘經論。大乘、小乘戒律的基礎一樣,這個基礎做好之後,大乘好比蓋高樓大廈,小乘蓋平房、蓋二樓,諸位要知道地基是相同的。基礎雖然相同,但是大乘的基礎必定比小乘深厚。什麼原因?智慧在戒裏頭,那個戒不一樣,這很明顯。沒有智慧的人持戒很勉強,老師一定要我做,我不能不做,不做的時候他要處分我,被逼著的;換句話說,是被動的,他不是自動的。大乘菩薩持戒歡喜、自動的,智慧進去了,曉得這種作法是真自在。所以戒律在大乘是解脫戒,你看看多自在!嚴持戒律原來是真正的自在、幸福、美滿的生活,不約束人。爲什麼你初學感覺得很約束、很不方便?是因爲你放蕩慣了,一下叫你收斂,你感覺得不習慣。你懈怠、懶惰慣了,一下叫你精進,你精進不來。你過的生活不是正常生活,你過的那個生活起心動念都在造罪業,《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講得沒錯,「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

  

  所以你過的是什麼生活?你過的是叁途六道的生活,叁途六道的生活哪裏有幸福可言?所以你沒有幸福,要懂這個道理。佛菩薩的生活才是真正得大自在,真正是幸福美滿的生活。過這種生活開智慧,與戒定慧相應,與自性裏面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相應,他怎麼不快樂?真的叫法喜充滿。「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就是法喜,那是真快樂。不過佛的日子,世間人講真快樂那是假的,爲什麼是假的?他的苦並沒有離開、並沒有斷,現在那個苦暫時停了,他覺得快樂。你要不相信,叫你一天不吃飯,你快樂不快樂?兩天不吃飯,你快樂不快樂?餓昏了,哪裏還有什麼快樂?遇到許許多多都是不如意的事情,你快樂不快樂?佛經上說別人毀謗你、侮辱你、欺負你,你聽到、看到了,如飲甘露,那叫真快樂;你看到、聽到心裏很難過,你就不快樂了。

  

  世人常說「助人爲快樂之本」,那個助人的快樂你知不知道?不知道。爲什麼?你沒有幫助過人。真正幫助過人、常常幫助人,這一句話你就懂了,爲什麼?親身體驗到,你懂得了。你沒有親身體驗,聽人家說快樂,究竟怎麼快樂法,你怎麼想都想不到。所以佛法要親證,那才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沒有親證,吃東西很好吃,吃得很快樂,決定比不上你自己會做,做很好吃的東西給別人吃,那個快樂你就想不到了。吃好吃的東西你快樂,你有這個經驗,自己做出好吃的東西供養別人、布施別人,那個樂你想不到。你自己要常常做,常行布施、常修供養,樂就在其中。爲什麼佛菩薩這樣幹法?他得大樂,這是享受。工作他怎麼會疲倦?他怎麼會討厭?不會!無有疲厭。爲什麼無有疲厭?裏頭有真樂在裏頭。我們凡夫做事情,做久了會疲勞、會厭倦,爲什麼?沒有樂。你的工作裏頭沒有戒定慧,充其量有戒,戒是什麼?你做得很如法,如法是戒。沒有定,沒有慧,所以工作久了會疲勞、會厭倦。把定慧、四無量心、六波羅蜜,融合在生活裏頭、融合在工作裏面,你的生活、工作都叫菩薩行。我們說個最粗俗的話,你過佛菩薩的生活,你做的是佛菩薩的工作,沒有疲厭。這是自受用。

  

  他受用,是把自受用的身與土貢獻給別人。清涼大師說:「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報身佛度化的對象,是地上菩薩,十地菩薩。別教的佛度別教地上菩薩,等于圓教十住,別教十地等于圓教十住,不是普通人,普通的菩薩見不到報身如來,見到報身如來是初地以上。換句話說,初地以前所見的佛都是應身、化身。應身、化身度地前的菩薩,同樣也是現大神通、轉正*輪,幫助一切大衆斷疑生信,修學大乘法,在大乘法裏面得真正的法樂。這是後面兩句所講的,『恒演廣大音,普震十方國』。這首偈大意懂得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怎樣修學?第二首:

  

  【如來普現身,遍入于世間,隨衆生樂欲,顯示神通力。】

  

  這一首意思非常明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如來普現身,遍入于世間』,這個世間就是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十法界,在十法界裏面現的身,隨…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六0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