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很能幹,他一個人可以獨立生活,什麼都會,什麼都不求人。「演佛」,表演,下面講效果。
『調彼難調者』,「調」是調伏,「難調者」是誰?這個意思是很廣泛的,不是狹義的,有一些衆生剛強難化,那很難調伏,你要有能力調伏他,這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對自己,自己煩惱習氣很多,哪一個最難調伏?從最難調伏的下手。用現代人的話說,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障難。如果自己的貪心重,這個習氣很重,你要用布施、要用放下來調伏;如果自己放逸成習慣,團體生活裏面許多約束自己很難隨順,你必須用嚴持戒律、遵守規矩來調伏。懶惰、放逸要用精進來調伏,要懂方法。這些方法經論上統統都有,戒律威儀裏面都是調伏我們煩惱習氣的。自己調伏過來了,確確實實都能夠隨順佛陀教誨、隨順覺性,你就有能力幫助別人。爲什麼?你示範給別人看,你做出榜樣、做出模範,換句話說,自己學好了就能教人。佛法真正的目標是教化衆生,自己沒有把自己搞好,怎麼能教化別人?所以不會要趕快學,要抓住機會學,不能把學習的機會錯過了。第七首還是毛光演法:
【如來光明中,常出深妙音,贊佛功德海,及菩薩所行。】
諸位想想這裏頭什麼意思?『光明』是智慧,『妙音』是說法,爲什麼把說法特別提出來贊歎?贊歎的內容是贊佛的功德、贊菩薩的功德,這個重要。佛菩薩是我們的好樣子,我們到哪裏去學?就是向佛菩薩看齊,他幹什麼,我們學他幹什麼;他會什麼,我們也學他會什麼。他什麼都幹、他什麼都會,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的知、能從哪裏來的?學來的。釋迦牟尼佛示現降生在我們這個世間,少年的時候不錯,很享福,到外面遊覽的時候,看到這個世間有一些苦難的人,他覺悟了。看到老苦、病苦、死苦,雖然自己是王子,將來做了國王,國王也會老、也會生病、也會死,他覺悟了。我們天天看這個,爲什麼不覺悟?你有沒有想到自己慢慢會老?我二十二歲到臺灣,半個多世紀了,老了!說起來好象是很長的時間,自己在感覺的空間裏面真的是一彈指。五十多年的時間,回想起來就像昨天一樣,老得太快了!我如是,你們大家哪一個不如是?誰能夠免得了?
世尊爲我們示現,覺悟從哪裏開始?從這個。你要不細心觀察,你怎麼能覺悟?尤其是現代的社會,兒女不養活老人,不知恩、不報恩。知恩報恩,那是曆史的名詞,現在人誰懂?但是果報你一定會承受,你不知道恩義,不知道恩,不曉得報恩,到你老的時候,你會受到這個果報。受到那個果報的時候,後悔莫及!我們總算是非常幸運,有這麼一點善根福德,遇到真善知識,教導我們。舉世的人忘恩負義,我還要知恩報恩,爲什麼?我知道那個果報殊勝。這是真實的功德、真實的福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著相是福德,都是真實的。所以趁我們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還健康的時候,我們要多爲老人、病人服務,多多的照顧他們,要想到我自己會老、我自己也會有生病的時候,我在老病的時候果報如是,一定會有人來照顧我。你要不種因,哪來的果報?所以懂得種善因、歡喜種善因,那個善的果報是自然的。種善因,得善果。
稱贊常常講,講佛的事迹,他一生修因證果所作所爲,多講佛的故事,多講菩薩的故事,所以史傳在學習過程當中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中國古時候教學,主要的功課就是經、史這兩門。經用現代的話來講,那是真理、是學問;史,是經驗、是見識。你這個人有學問、有豐富的經驗,你想想看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讀史是吸取古人的經驗教訓,他是怎麼修成的?他的方法、他的模式值得我們做參考。學佛也不例外,諸佛菩薩的事迹不能不知道,古來祖師大德的行誼,你知道得愈多愈好;我學哪一個人,對這個人一定要了解清楚。從前李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的事迹現在不需要別人講,大師的《全集》出版了,《全集》裏頭有他的傳記、有他的年譜,我們讀了之後心向往之,確確實實就想跟他學習。讀《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沒有出家之前他是一個國王,所以《無量壽經》上有阿彌陀佛的曆史,你看他做居士的時候、出家的時候,人家是怎麼學的。他也是樣樣都學、樣樣都會,用五劫時間修行,滿足了他的大願,成就極樂世界。成就極樂世界幹什麼的?供養十方念佛的同學,不是爲自己。全心全力照顧大家、成就大衆,這才是真正的事業,才是真正的圓滿。
20
第八首:
【佛轉正*輪,無量無有邊,所說法無等,淺智不能測。】
這首偈是「結歎難量」。『佛』,總指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分證位佛,他們應化在九法界,就這麼一樁事情:轉*輪。轉*輪是個比喻,諸位要曉得,比喻什麼?教化衆生,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轉』,用現在的話來講是推廣,這個輪有轉動的意思,就是現在人講的推廣,推廣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佛經裏頭叫轉*輪。法就是教育,輪是比喻,代表圓滿。在一切形相當中,確確實實「圓」這個形相讓人感覺到真正美滿的意義。佛給我們講宇宙人生一切法,總的來說不外乎性相、事理、因果,這六個字把所有一切法都可以包括了。性是能現,相是所現。能現的沒有迹象,心性空寂,心性不動,事相是動的,動是從不動裏面生出來的。輪表這個意思,輪是個圓,圓心是不動的,圓的周是在動的,你看看這個意思多圓滿!圓周是相,相在動,心不動。佛教我們養生之道,你懂得*輪的義趣,你就會保養身體了。
怎麼保養法?養心要靜,心要虛,心裏頭不能有東西;一有東西那個輪就轉不動,心就壞了。心是空的,現在人學過數學,這個圓是幾何裏面的,圓心有沒有?當然有。找得到找不到?找不到,爲什麼?它不是相分。你說點一點,你把那一點在放大鏡裏面一看,它是一塊面積,哪裏是點?所以點在幾何裏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確實有,但是確實不是形相,你決定找不到它。點沒有辦法表示出,線還有辦法,線有辦法顯示出,點沒有辦法顯示出。點移動就變成線,線移動就變成面。佛用圓表法,有味道!養心要靜、要虛,要知道心本來無一物,你心裏頭要有了東西,我們今天講有了牽挂、有了妄想、有了分別、有了執著,你的心壞了。那不是真心,你的真心變質了,妄心!妄心,這個輪就妄動、就不自然。所以身要動,學佛的人他這個身之動是兩種,這是最平常的,一種是經行,念佛就是用這個方法,念佛不是叫你坐著念,不是叫你站著念,是教你走著念。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是修念佛法門的,到哪裏去參訪他?他並沒有蓋一個念佛堂,他在山上繞佛,在山上經行,沒有坐著、沒有站著,走動著。現在雖然有念佛堂,念佛的同修要懂得,念佛堂裏面領衆的大德更應當曉得,領導大家繞佛、走動。他身體在活動,心是靜的,心裏頭只有一句佛號,其他的一個妄想雜念都沒有,這叫念佛,這叫修心。修心修清淨心,身也在動,身心兩方面都修,不是只有一方面。另外一種方法是拜佛,拜佛心地清淨,一個妄念不生,身體依照這個規矩去做,每一個動作都做出來,身體在運動。這個運動當中一切恭敬,這禮敬。我這一拜拜下去是拜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這一拜拜下去是拜十方叁世諸佛,那個心量多大!心量本來就那麼大,就是一切恭敬,就是普賢行願的頭一句「禮敬諸佛」,每一拜都是禮敬諸佛。
念佛經行,念佛應當出聲,出聲一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念阿彌陀佛,就是普賢行願裏「稱贊如來」。加「南無」好,爲什麼?南無是恭敬的意思、皈依的意思。這六個字要從字的表面意思來翻,「皈依無量覺」,這是名號的意思,它裏面含義深廣無盡。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那是「演」,四十九年說法,那是「說」,全都包括在這一句名號裏面。再要擴大,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的言教也都包括在其中,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就是稱贊如來。以禮敬、以稱贊來做供養,「廣修供養」,一次完成!這叫『轉正*輪』。轉正*輪,成就自己,成就衆生。要成就衆生,不能沒有智慧,不能沒有福報。有智慧沒有福報,那就是古人常講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想做一些事情幫助衆生的,但是沒有力量;有福報沒有智慧,不懂得真正的修福,沒有智慧,不認識福田。你是有種子,你不認識福田,你把種子種在沙土裏面、種在石頭上,不但沒有收成,連種子也壞掉了。
所以不可以偏在一邊,偏在修福、偏在修慧,都是錯誤的。要福慧雙修,那就圓滿了。我們稱贊佛,皈依的時候都念「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麼?一個是福報、一個是智慧。佛的福報圓滿、智慧圓滿,兩種圓滿,世出世間人都不能跟他相比,所以稱「尊」。佛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不是只修慧不修福。過去我們方東美先生,這是我第一個老師,真有智慧、真有能力,可惜的是沒有福報。我們學佛之後了解,他大概多生多世都是修慧不修福,把修福這個事情忽略掉了。所以他有大智慧他沒有福報,想到的事情很多,沒有力量做。沒有財力、沒有人力,想做沒有幫手。人力跟財力都是屬于福報,做帝王的人,尤其是開國的帝王,那是真是福慧具足,大福報!多少人替他賣命,幫助他打天下,多少人出錢出力來供養他、來支持他,福慧具足。佛示現給我們看。
我多少年來,至少想了二十多年,一九八叁年在舊金山講經,看到老人公寓,我從這個地方就想到彌陀村。現在工業社會年輕人,真的像臺灣人講的都在打拼,哪裏有時間聽經?沒有時間,不是他不想聽,他實在沒時間。退休之後這有時間了,這個時候學佛是最理想的時節因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