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九九卷)
諸位同修,請看「如來現相品」,蓮華光菩薩偈頌第九首:
【一切世界中,現身成正覺,各各起神變,法界悉充滿。】
最後兩首偈是贊頌示現成佛教化衆生,就《華嚴》教義來講,無一不是圓融的,皆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如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也是十種身相,經上無論說哪一種相,意思都是圓滿的含攝十身。通常大乘經上講的叁身:法身、報身、應化身,《華嚴》講十種身。說有廣略,意思統統具足,這是學大乘的同學們必須要知道的。
『一切世界中』,並沒有指定是哪一個世界,十方叁世,盡虛空界、盡法界無量無邊世界微塵數剎土,這是「一切世界」。『現身成正覺』,這一句我們今天讀了意思很清楚,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現佛身而教化之。我們不說多,就是講叁十二應,把無量無邊的現身歸納爲叁十二大類。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佛身的種類也不少,天臺家的說法就有四種不同的佛,藏通別圓,大家所熟知的。藏教的佛無量無邊,通別圓亦複如是,看對什麼樣的根機。對小乘根機,要現佛身而爲說法就現藏教佛;大乘初級的現通教佛,大乘根機將要成熟的,現別教佛;根機已經成熟的,現圓教佛。單單就是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所現的佛身不一樣,何況其余?現前我們這個世間,一般人講我們這個社會,圓教根機的人沒有了,不但圓教根機的人沒有了,大概別教根機的人也沒有了。通教藏教,實在講也是鳳毛鱗角,都不多見。
我們再深入細心來觀察今天的社會,人天根性也已經希有了。你看看這個世間的人,什麼人還講仁義道德?什麼人還能真正行五戒十善?如果是把仁義道德、五戒十善都拋棄了,人天的根性就沒有了。我們生活在現前這個社會,自利利他,自己修學以及幫助別人,你要不懂得觀機,你怎麼能成就?觀機頭一個要觀自己,不是教你觀別人,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要清楚。古人常常講,講得好,「人貴自知之明」,做人最貴的是什麼?自知。人要不自知,換句話說,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不曉得自己的緣分,那還會有什麼成就?契機契理,頭一個要曉得自己的機,怎麼樣能契自己的機?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們要想成就自己,古人常說,古人說的兩句話,我們細細揣摩他的意思,所謂是「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兩句話是教給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積功累德,一個人能常常反省、常常檢點,就有自知之明。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天天檢點、思過,發現了、找到了,立刻就改。天天思過,天天改過。我們同學在一起,最可貴的就是彼此互相切磋琢磨,彼此互相勉勵。自己過失自己不知道,真正是同參道友,看到了時刻提醒你。他說錯了沒有關系,「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才是真正的好同參、好同學,時時刻刻互相勉勵。
經文雖然說的是成正覺,就是以佛身得度,這是舉一個例子,能現佛身,什麼身都能現。現身的因緣不在自己,在衆生。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個「現」是應,叫應現。衆生是有心而感,佛菩薩無心而應。『各各起神變』,「各各」就不是一處,哪裏有感,哪裏就有應。「神」是神通,「變」是變化,神通變化不可思議,真的是現無量無邊身。不管現的是什麼身,都是佛的正覺身。他示現童男童女,甚至于示現爲各個不同宗教裏面的傳教師,或者是示現各個不同宗教裏面的信徒。『法界悉充滿』,這個事情的道理、事實、真相,只有深入大乘的人,心裏頭明白清楚,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普賢法界。普賢菩薩不可思議,盡虛空遍法界是普賢行、普賢境界,現代人的說法,就是多元文化的境界。多元是一元,「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在這裏面生清淨平等覺。
我們學佛這一生修學的方向、修學的目標,你就找到了,你就可以確定了;別人不能肯定、不能承認,是他沒有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幫助他認知,這個幫助就是教學。教學的方法,表演比言說還要重要。你要懂得怎麼表演,「爲人演說」。演、說都不能違背經教,與經教相應就是與性德相應,這是真正學佛。佛的存心、佛的行持、佛的言語,我們要學佛的身語意。佛留下來的經論,內容非常豐富,我們要用智慧來選擇。選擇什麼樣的經論來修學?第一個條件要契合自己的根性,第二個條件要契合自己的生活環境,第叁個條件要契合現前社會大衆的生活狀況。
如果我們就一般來講契機,機裏頭重要的叁個:人、時、地。對自己也不例外,適合自己的根性。我們今天生活在什麼時代?時節因緣要契合,學起來容易。我們現在住的是什麼地方?處所。處所有小環境、有大環境,小環境是我們居住的這個地區,大環境是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是今天的地球,不是過去的。有沒有都想到?跟今天這個地球上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夠適應而不違背,這個修學很順利,沒有障礙;如果不能適應,那障礙自然就來了。觀機,講經要觀機,我們的修行要觀機。自己修行也要觀機,幫助別人也要觀機,契機契理。佛陀的教,這個教化經典稱之爲契經,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不能夠疏忽。佛菩薩所以能夠成佛菩薩,修行所以能夠成就,他面面都顧到了。如果我們錯會了意思,「一門深入,其他都不要問了」,你把那個一門深入的意思錯會了。一門深入有種種不同的解釋,對于初學紮根,那是教你一門深入,其他的東西都不要涉獵,爲什麼?心定下來。但是是短時間,不是長時間。
這個時間一般來講多久?古時候訂的時間是五年,五年之後,一門深入就又是一個解釋法。開頭這五年是學做人,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我們要回歸到哪裏?要回歸到《弟子規》,《弟子規》需要用多少時間?現在我們一般的想法是用一年,從這裏紮根。第二年、第叁年、第四年、第五年這四年,我們根紮在《沙彌律儀》。同時在這五年當中必須要學習的,講解開課要講授的:《了凡四訓》要講,《太上感應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儒家的《四書》。現在我們在臺灣新印一樣東西,《八德略說》,它的內容: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完全是中國曆史上做到的這些人,典型的人物。這個東西要講授,聽起來會很生動、很有趣味,曆史故事。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曆史感應統記》,不能全講要選講,學這些基本課程。五年之後,一門深入就是經典,你喜歡《無量壽經》就專攻《無量壽經》,你喜歡《金剛經》就專攻《金剛般若》,你喜歡一切大乘經論,專攻!專攻是主修的這一部,與這一部經典有關系的就選讀、選修。
我跟諸位同修說,我是一門深入,我這一門是在哪一門?《彌陀經要解》。《要解》以外的,我所讀的、我所講的,都是我的選修課程、我的助修課程。《無量壽經》我現在天天在閱讀,在給大家講解,這是我的選修課程。我有我一門深入的課程,正助雙修。它這有次第、有進度,我在哪一年學什麼,我們的功夫才不會唐捐,我們的成績才有表現。學東西不能亂,不能夠次序顛倒,一定是從戒定慧這個順序、是從四弘誓願的次第,必定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佛在經上常講的: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先學小乘就是先學戒律,先懂得做人的規矩。學佛,先要懂得做菩薩的規矩。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乘菩薩不能不守規矩,不能不守戒律。規矩戒律裏頭,規矩就是威儀。但是你要曉得,出家人規矩建立在在家的基礎上,在家的根本就是《弟子規》,《弟子規》要做不到,戒律威儀就不用談了。
我們從小沒有受過這個教育,現在這麼大的年歲要補習,要精進、要努力。當然《弟子規》能夠在半年當中完成最好,真精進,要落實;《沙彌律儀》如果能夠在兩叁年當中完成,非常難得。我們預定的課程是五年,你能夠把它縮短在叁年完成,我們真的要這樣做。五年這是正常的速度,是年輕的沙彌。進入到比丘這個階段,我們年齡不對了,必須加倍的用功,把時間縮短。有這個基礎,再淨宗法門一門深入,哪有不得往生的道理?肯定往生,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爲大衆服務千萬不要疏忽,爲什麼?修福。你要想成佛,你沒有福報,成不了佛。成佛是什麼意思?福報圓滿、智慧圓滿,二足尊。你沒有福,你怎麼能成就?不修福不行!修福要抓住修福的機緣,你要有智慧認識修福的機會,決定不要放過。修福要用容易懂的話來說,爲衆生服務。千萬不要以爲這是好辛苦的事情,對,你現在享福,你不想過這麼辛苦,你享福,你的福報享完,你就根本沒有福了!佛在經上講:「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證到阿羅漢果,沒人供養你,天天挨餓。沒有福報的人住山,你想吃個野生的水果都吃不到,爲什麼?沒有福報,連山上的果木樹都不供養你。如果有福報的人住山,山上水果非常豐富,四季都不缺乏,你所需要的食物有來源,不缺乏,有福報。
從前我們在臺灣,廣欽法師他年輕的時候住山,沒有東西吃,吃水果,野生的水果樹很多,他吃成習慣了。以後福報現前,有很多信徒供養,他還是吃水果,在臺灣這是有名的水果和尚。也得要有福報,這些果木樹發心來供養你;你要是沒有福報,果木樹都不供養你。所以,怎麼能不修福?修福就是要發心關懷大衆、照顧大衆,爲衆生服務。包括樹木花草,你愛護它、你照顧它、你供養它,它有回報,這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去做。自己還年輕、還有體力,你要多多的爲自己著想。你會老,你會生病,你老了怎麼辦?你生病怎麼辦?誰來侍候你?我們今天能夠照顧老人、照顧病人,將來自己老了、自己生病了,就會有很多很多人來照顧你,因緣果報如是。所以我們要修福,做種種神變,不要執著自己的身分;「我現在是出家人,我高人一等,人家應當供養…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