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九卷▪P3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真誠爲一切衆生服務,把佛教導我們的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大願王落實在我們心行之中,爲一切衆生服務。

  

  我們對于老人,跟我們父母年齡相同的,我們把他當作父母看待,對他要孝養。我們對待一切衆生,與我們老師年歲、德行相仿佛的,我們要把他看作老師看待,奉事師長,要做到才行。這些經教不是念念就算了,五年學戒當中我講了,叁分之二的時間要用在行門上,叁分之一可以用在經教上。經教幫助你明理,特別是《華嚴》,幫助你拓開心量。大部分的心力,要落實在怎樣去做到。叁福六和細行的條目就是《弟子規》、就是《感應篇》、就是《沙彌律儀》,那是細目。教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裏頭,處事待人接物,你應該怎麼去做,你要刻意的把它做到;你做不到,都是你的毛病習氣,你要把你的毛病習氣改過來。你要不下定決心去改,你怎麼會有進步?改進,改就會有進步。你真能改,你就有誠意了。不能改、怕苦、受不了,沒有誠意,你怎麼會有感應?求佛加持要至誠感通。

  

  『觀察十方』,這個不能少的。我們學佛爲什麼?就是爲十方一切衆生服務的,你把你服務的對象忘掉了,感應也沒有了。你那個至誠心必定是常常念著十方一切苦難衆生,苦難裏頭最嚴重的是他還沒有覺悟,他依舊在起惑造業。如何去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個課題非常重要。向下頌文有十首,清涼大師把它分爲叁段,第一段有四首,就是第一首到第四首,「依真起應」。真的身是法身,法性身是真身,真身沒有相;報身、應化身,都是依真而起。第一首偈「顯真」:

  

  【佛身常顯現,法界悉充滿,恒演廣大音,普震十方國。】

  

  這一首偈清涼大師注解說,總歎。十首偈歎「佛寂用應機德」,也是大能,答複前面雲何是佛境界。「法身顯現」,就是「分齊境」,分是分別,齊是等齊。「無生無體」,這是「所觀境」。「衆生國土」,那是「所化境」。無生無體,是真身、是法性身。前面四首依真起應,剛才念的這首偈是顯真。『佛身常顯現』,「佛身常」,那是真的常,這個常是德,佛法裏面說四淨德:「常、樂、我、淨」,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在六道裏面這四個都沒有,不但六道裏頭四個沒有,九法界裏頭也沒有。什麼叫常?常是永恒不變。我們這個世間,佛常說「無常」,我們要認清真相是無常,身剎那剎那在變化,剎那變化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感覺不到。

  

  凡夫感覺到是什麼?一年一年變化,他能感覺到;十年十年的變化,那很清楚。尤其是現代人,照相技術很發達,看看十年前的照片,看看二十年前的照片,變化太大了,一年比一年衰老了。你想想是不是十年一個變化?不是。年年都在變,一年比一年老;再要是細密去觀察,一個月比一個月老,一天比一天老。這樣說法你逐漸能體會,再給你說實話,你一秒鍾比一秒鍾老,你這一生當中這一秒鍾過去了,再也不回頭了。無常,身無常;心也無常,心裏頭前念滅了,後念又生了。只要是生滅,就是無常的。佛身常,佛的身永遠不變,這個佛身跟諸位說,是法身、法性身,所以清涼注解裏頭這兩個字點得很好,「依真」。這個佛身是真身,這個佛身是法身佛,法身佛的佛身。清涼在此地講,這個常是「第一義常」,第一義常是真常,這個不是假的。

  

  他下面說「出叁世故」,出是超出,超出了時間、超出了空間,他不在十方叁世。落在十方叁世裏面都是無常的,超越十方叁世是真常,叫第一義常。「智符于理,湛然常照」,清涼大師在這兩句話裏面有解釋,就是「修成合本有」。我們在前面讀過,講到成佛兩個意思:一個講的是自性,一個講的是修成。從性體上講,「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體同,從性上講體同;從修德上來說,相同。體同跟相同有差別,我們要有能力很清晰的把它辨別出來。在這個注解裏面清涼大師也說,第一句的佛身,「此約法報無礙之身爲真佛也」,我前面給諸位講,這個佛是法身佛,法身佛不生不滅,清涼把報身也合在裏面,報身佛有生無滅,所以他是真常、是真佛。報身是智慧之身,報身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這個智慧生起來之後不會再迷了,稱爲報身,報身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清涼大師的注解我們也說一說,這是佛學常識。如果依法相宗講的,「後常是相續常」,後常是應身、化身。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是業報身,業報身能夠存在這個世間,也能存在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好象這個身住在這個世間,這個常不管你是住個五十年、六十年、一百年,甚至于還有一百多歲的,是相續常不是真常,相續相。實際上,相是什麼?剎那生滅。不生滅的那才叫真常,這個地方講的「佛身常」是真常。他說:「今依法性宗,冥符于理,同理常也。」這是剛才講的意思,超越十方叁世,這個常是真常,這是本有,不是從外頭得來的。佛有,我們大家統統都有,自性本來具足。般若智慧是真常的,無量德能是真常的,圓滿的相好也是真常的。佛教導我們修行證果,證什麼東西?恢複性德裏頭叁個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我們學佛是學這個。

  

  但是諸位要記住,佛法因緣生,經上常講「諸法因緣生」,有些人忽略了,諸法大概是一切世間法,沒有想到佛法也是諸法裏頭的一法,佛法也是因緣生。換句話說,我們本性裏頭本有的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要不要因緣生?要。你自性本來具足那是因,因我們有,爲什麼現不出來?沒有緣。所以,佛法是緣生法。我們心裏頭真因,這個真因要是遇到真的緣,你就成佛了,你就證得了。自性本有的法身是因,我們修行是緣,所以你要不修,你沒有修德,你的性德不會現前。你要希望你的性德,這個性德我們總說爲叁個圓滿,這叁個圓滿要能現前,要靠修德之緣。這個緣是老師,我們今天遇到了,老師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要不給我們說出來,我們作夢也想不到。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有緣,與佛有緣。釋迦牟尼佛現在不在了,他的教法流傳在世間,我們遇到了,遇到經教就是遇到釋迦牟尼佛。遇到祖師大德對于經教這些注解,就等于祖師大德幫助我們、引導我們,明了佛陀說法的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離開祖師大德的指引,佛講的話我們聽不懂,所以祖師大德給我們做助緣。

  

  現在再往下看助緣很多,修學的道場、同參道友,這幾句話裏面境界很深很廣,擴展開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衆生,都給我們做修行證果的增上緣。沒有這些境界,我們到哪裏去修?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修行,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努力,一生沒有成就。什麼原因?他不懂這個緣,他對「緣」這個字了解不透徹,甚至于把這個緣曲解、錯解,太多太多了。如果你真的正確明白了,包括自己的身連同我的生活環境,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形相,都是我修行證果的助緣。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誨,怎麼做?孝養父母,弄錯了,只對自己的生身父母,把一切衆生忘掉了。佛在經上雖然講得很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會念的人很多,知道的人很多,誰真的這麼去做?你看看佛把這個緣說得這麼清楚,我們沒有接受,這個念頭沒有生起。佛不是沒有把這個緣告訴我們,我們錯會了意思。

  

  孝養父母,孝養的對象是虛空法界一切衆生。但是現在講這個話太難了,現在子女不孝養父母,長大的時候自顧自的,父母的生活不照顧,父母的死活也不放在心上,還有什麼法子?真正是無可奈何!我們孝敬的心要怎麼修法?在今天講父母師長也都落空了,找不到例子,那就是佛門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只能這麼說。什麼是有緣之人?懂得這個話的意思是有緣,真正能夠照做的是緣成熟了,緣成熟這一生就得度,這一生就成就了。所以,即使天下做兒女的人不要父母了,我們要,不但要自己的父母,他們父母不要了,我來代他孝順,我來代他孝養;他們不要老師了,我要,我敬他們的老師跟敬我的老師一樣,這就叫做善根。你懂得,你有善根;你能夠做到,你的善根深厚;確確實實落實了,你的善根成熟。善根成熟恭喜你,你這一生決定成熟,成就圓滿菩提。你的起心動念、你的言語造作,跟世間人確實不一樣,隨順性德不隨順煩惱。性德是什麼?經教裏頭的教誨。如來的教誨是性德,我能隨順它,我不會隨順煩惱習氣。

  

  善導大師講得好,佛教給我們怎麼做,老老實實去做,佛教導我們怎樣去行,認真去行;教我們不可以做的,絕不違背,你就走佛的道路。你走的是成佛之道,十法界裏頭你選對了。我走的是佛道,佛道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受持叁皈、具足衆戒,這是佛道。假如你跟佛道相違背,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那是什麼道?地獄道。跟佛正對面的是地獄道,稍微偏一點點的是餓鬼道、畜生道。我們是願意走叁惡道,還是願意走佛道?一定要不偏不倚,把方向對准確,一生當中成佛。能不能做到?能,肯定做到。尤其是淨宗法門帶業往生,我們有把握了,一點疑惑都沒有了,各人幹各人的。別人是不是真的往生、真的成就?不要放在心上。爲什麼?與我不相幹。他能往生我不能往生,也是枉然。他是不是真的往生?等我到極樂世界看看他在不在?現在不要懷疑,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把叁福六和放在心上,把叁學六度放在心上,把十大願王放在心上,這個才對!務必把自己的身心跟佛陀的教誨融成一片,我們才是真正叫做「深入經藏」,你入進去了。經藏是自己的思想,經藏是自己的行爲,經藏是自己的言語,『法界悉充滿』。

  

  清涼的注解注得好,雖然文字不多,講得很透徹。他講「顯現」,顯現是離二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今天我們的法身爲什麼不顯?二障障住了。雖然障住,事實上還是「法界悉充滿」,我們自己不知不覺;離二障,你的知覺就恢複,你亦知亦覺了。二障頭一個是煩惱,煩惱頭一個是自私自利。我們問,包括今天的修行人,誰能夠把自私自利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你就要曉得你學佛不得其門而入。放下自私自利才入門,門找到了。什麼時候能入進去?身見破了、邊見破了,八十八品見惑破盡了,入門了。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入門。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門反正很多,八萬四千法門,這個門走不通,就找第二個門,第二個門走不通,找第叁個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走不通,還有一個門,淨土帶業往生這一門,這個門通了。

  

  八萬四千法門,諸位要記住,都是要斷見惑才能入門;叁界八十八品見惑不斷,入不了門。淨土法門不要斷惑,但是要記住要伏惑。斷跟伏不一樣,古人有個比喻,斷了好象是拔草除根,根都拔掉了,真的除掉了,這叫斷。伏是什麼?伏是石頭壓草,草沒斷,石頭把它壓在底下,它不起作用。所以,我們要有石頭壓草的本事。這就是說什麼?我們有能力把煩惱控製住,不讓它起現行;如果煩惱控製不住,那就不行,不能往生。貪瞋癡慢,這是煩惱,你雖然沒有斷,你要把它控製住,它不起作用。有這個本事,你才能肯定念佛往生。但是這樣的功夫在其他法門沒有成就,其他的法門要斬草除根才能入門,難易相差很大。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九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