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九卷▪P3

  ..续本文上一页世间,真诚为一切众生服务,把佛教导我们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落实在我们心行之中,为一切众生服务。

  

  我们对于老人,跟我们父母年龄相同的,我们把他当作父母看待,对他要孝养。我们对待一切众生,与我们老师年岁、德行相仿佛的,我们要把他看作老师看待,奉事师长,要做到才行。这些经教不是念念就算了,五年学戒当中我讲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要用在行门上,三分之一可以用在经教上。经教帮助你明理,特别是《华严》,帮助你拓开心量。大部分的心力,要落实在怎样去做到。三福六和细行的条目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就是《沙弥律仪》,那是细目。教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你应该怎么去做,你要刻意的把它做到;你做不到,都是你的毛病习气,你要把你的毛病习气改过来。你要不下定决心去改,你怎么会有进步?改进,改就会有进步。你真能改,你就有诚意了。不能改、怕苦、受不了,没有诚意,你怎么会有感应?求佛加持要至诚感通。

  

  『观察十方』,这个不能少的。我们学佛为什么?就是为十方一切众生服务的,你把你服务的对象忘掉了,感应也没有了。你那个至诚心必定是常常念着十方一切苦难众生,苦难里头最严重的是他还没有觉悟,他依旧在起惑造业。如何去帮助他破迷开悟?这个课题非常重要。向下颂文有十首,清凉大师把它分为三段,第一段有四首,就是第一首到第四首,「依真起应」。真的身是法身,法性身是真身,真身没有相;报身、应化身,都是依真而起。第一首偈「显真」:

  

  【佛身常显现,法界悉充满,恒演广大音,普震十方国。】

  

  这一首偈清凉大师注解说,总叹。十首偈叹「佛寂用应机德」,也是大能,答复前面云何是佛境界。「法身显现」,就是「分齐境」,分是分别,齐是等齐。「无生无体」,这是「所观境」。「众生国土」,那是「所化境」。无生无体,是真身、是法性身。前面四首依真起应,刚才念的这首偈是显真。『佛身常显现』,「佛身常」,那是真的常,这个常是德,佛法里面说四净德:「常、乐、我、净」,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在六道里面这四个都没有,不但六道里头四个没有,九法界里头也没有。什么叫常?常是永恒不变。我们这个世间,佛常说「无常」,我们要认清真相是无常,身剎那剎那在变化,剎那变化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感觉不到。

  

  凡夫感觉到是什么?一年一年变化,他能感觉到;十年十年的变化,那很清楚。尤其是现代人,照相技术很发达,看看十年前的照片,看看二十年前的照片,变化太大了,一年比一年衰老了。你想想是不是十年一个变化?不是。年年都在变,一年比一年老;再要是细密去观察,一个月比一个月老,一天比一天老。这样说法你逐渐能体会,再给你说实话,你一秒钟比一秒钟老,你这一生当中这一秒钟过去了,再也不回头了。无常,身无常;心也无常,心里头前念灭了,后念又生了。只要是生灭,就是无常的。佛身常,佛的身永远不变,这个佛身跟诸位说,是法身、法性身,所以清凉注解里头这两个字点得很好,「依真」。这个佛身是真身,这个佛身是法身佛,法身佛的佛身。清凉在此地讲,这个常是「第一义常」,第一义常是真常,这个不是假的。

  

  他下面说「出三世故」,出是超出,超出了时间、超出了空间,他不在十方三世。落在十方三世里面都是无常的,超越十方三世是真常,叫第一义常。「智符于理,湛然常照」,清凉大师在这两句话里面有解释,就是「修成合本有」。我们在前面读过,讲到成佛两个意思:一个讲的是自性,一个讲的是修成。从性体上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体同,从性上讲体同;从修德上来说,相同。体同跟相同有差别,我们要有能力很清晰的把它辨别出来。在这个注解里面清凉大师也说,第一句的佛身,「此约法报无碍之身为真佛也」,我前面给诸位讲,这个佛是法身佛,法身佛不生不灭,清凉把报身也合在里面,报身佛有生无灭,所以他是真常、是真佛。报身是智慧之身,报身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这个智慧生起来之后不会再迷了,称为报身,报身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也说一说,这是佛学常识。如果依法相宗讲的,「后常是相续常」,后常是应身、化身。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是业报身,业报身能够存在这个世间,也能存在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好象这个身住在这个世间,这个常不管你是住个五十年、六十年、一百年,甚至于还有一百多岁的,是相续常不是真常,相续相。实际上,相是什么?剎那生灭。不生灭的那才叫真常,这个地方讲的「佛身常」是真常。他说:「今依法性宗,冥符于理,同理常也。」这是刚才讲的意思,超越十方三世,这个常是真常,这是本有,不是从外头得来的。佛有,我们大家统统都有,自性本来具足。般若智慧是真常的,无量德能是真常的,圆满的相好也是真常的。佛教导我们修行证果,证什么东西?恢复性德里头三个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我们学佛是学这个。

  

  但是诸位要记住,佛法因缘生,经上常讲「诸法因缘生」,有些人忽略了,诸法大概是一切世间法,没有想到佛法也是诸法里头的一法,佛法也是因缘生。换句话说,我们本性里头本有的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要不要因缘生?要。你自性本来具足那是因,因我们有,为什么现不出来?没有缘。所以,佛法是缘生法。我们心里头真因,这个真因要是遇到真的缘,你就成佛了,你就证得了。自性本有的法身是因,我们修行是缘,所以你要不修,你没有修德,你的性德不会现前。你要希望你的性德,这个性德我们总说为三个圆满,这三个圆满要能现前,要靠修德之缘。这个缘是老师,我们今天遇到了,老师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要不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作梦也想不到。我们跟释迦牟尼佛有缘,与佛有缘。释迦牟尼佛现在不在了,他的教法流传在世间,我们遇到了,遇到经教就是遇到释迦牟尼佛。遇到祖师大德对于经教这些注解,就等于祖师大德帮助我们、引导我们,明了佛陀说法的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离开祖师大德的指引,佛讲的话我们听不懂,所以祖师大德给我们做助缘。

  

  现在再往下看助缘很多,修学的道场、同参道友,这几句话里面境界很深很广,扩展开来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剎土众生,都给我们做修行证果的增上缘。没有这些境界,我们到哪里去修?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修行,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努力,一生没有成就。什么原因?他不懂这个缘,他对「缘」这个字了解不透彻,甚至于把这个缘曲解、错解,太多太多了。如果你真的正确明白了,包括自己的身连同我的生活环境,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形相,都是我修行证果的助缘。我们接受佛陀的教诲,怎么做?孝养父母,弄错了,只对自己的生身父母,把一切众生忘掉了。佛在经上虽然讲得很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会念的人很多,知道的人很多,谁真的这么去做?你看看佛把这个缘说得这么清楚,我们没有接受,这个念头没有生起。佛不是没有把这个缘告诉我们,我们错会了意思。

  

  孝养父母,孝养的对象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但是现在讲这个话太难了,现在子女不孝养父母,长大的时候自顾自的,父母的生活不照顾,父母的死活也不放在心上,还有什么法子?真正是无可奈何!我们孝敬的心要怎么修法?在今天讲父母师长也都落空了,找不到例子,那就是佛门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只能这么说。什么是有缘之人?懂得这个话的意思是有缘,真正能够照做的是缘成熟了,缘成熟这一生就得度,这一生就成就了。所以,即使天下做儿女的人不要父母了,我们要,不但要自己的父母,他们父母不要了,我来代他孝顺,我来代他孝养;他们不要老师了,我要,我敬他们的老师跟敬我的老师一样,这就叫做善根。你懂得,你有善根;你能够做到,你的善根深厚;确确实实落实了,你的善根成熟。善根成熟恭喜你,你这一生决定成熟,成就圆满菩提。你的起心动念、你的言语造作,跟世间人确实不一样,随顺性德不随顺烦恼。性德是什么?经教里头的教诲。如来的教诲是性德,我能随顺它,我不会随顺烦恼习气。

  

  善导大师讲得好,佛教给我们怎么做,老老实实去做,佛教导我们怎样去行,认真去行;教我们不可以做的,绝不违背,你就走佛的道路。你走的是成佛之道,十法界里头你选对了。我走的是佛道,佛道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受持三皈、具足众戒,这是佛道。假如你跟佛道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那是什么道?地狱道。跟佛正对面的是地狱道,稍微偏一点点的是饿鬼道、畜生道。我们是愿意走三恶道,还是愿意走佛道?一定要不偏不倚,把方向对准确,一生当中成佛。能不能做到?能,肯定做到。尤其是净宗法门带业往生,我们有把握了,一点疑惑都没有了,各人干各人的。别人是不是真的往生、真的成就?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与我不相干。他能往生我不能往生,也是枉然。他是不是真的往生?等我到极乐世界看看他在不在?现在不要怀疑,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把三福六和放在心上,把三学六度放在心上,把十大愿王放在心上,这个才对!务必把自己的身心跟佛陀的教诲融成一片,我们才是真正叫做「深入经藏」,你入进去了。经藏是自己的思想,经藏是自己的行为,经藏是自己的言语,『法界悉充满』。

  

  清凉的注解注得好,虽然文字不多,讲得很透彻。他讲「显现」,显现是离二障,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今天我们的法身为什么不显?二障障住了。虽然障住,事实上还是「法界悉充满」,我们自己不知不觉;离二障,你的知觉就恢复,你亦知亦觉了。二障头一个是烦恼,烦恼头一个是自私自利。我们问,包括今天的修行人,谁能够把自私自利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你就要晓得你学佛不得其门而入。放下自私自利才入门,门找到了。什么时候能入进去?身见破了、边见破了,八十八品见惑破尽了,入门了。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入门。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门反正很多,八万四千法门,这个门走不通,就找第二个门,第二个门走不通,找第三个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走不通,还有一个门,净土带业往生这一门,这个门通了。

  

  八万四千法门,诸位要记住,都是要断见惑才能入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不断,入不了门。净土法门不要断惑,但是要记住要伏惑。断跟伏不一样,古人有个比喻,断了好象是拔草除根,根都拔掉了,真的除掉了,这叫断。伏是什么?伏是石头压草,草没断,石头把它压在底下,它不起作用。所以,我们要有石头压草的本事。这就是说什么?我们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起现行;如果烦恼控制不住,那就不行,不能往生。贪瞋痴慢,这是烦恼,你虽然没有断,你要把它控制住,它不起作用。有这个本事,你才能肯定念佛往生。但是这样的功夫在其他法门没有成就,其他的法门要斩草除根才能入门,难易相差很大。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九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