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他完全做到了,尊敬別人,看到別人都比自己好。念過書的、學什麼東西一學都會的,他很敬仰、很尊重,一心一意、全心全力來服侍你們,他修福;他萬緣放下,一心求淨土,這是修慧,福慧雙修,最後他成功了。我們這些人難,難在不相信經典上所講的,也不相信老師所說的,自以爲聰明。今天想學這個,明天想學那個,學得很多,一樣都不通,學到老一無所成。在現代這個時代真的即使通宗通教,不如老實念佛。所以我們對于念佛堂,念佛堂的功課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們遵從谛閑老和尚的教誨,他教鍋漏匠的這個方法,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自己要求自己,除這一句佛號之外,心裏頭沒有一個雜念。你念到這個境界,淨土就成就了,你能夠隨意往生,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你也不必去想什麼四土叁輩九品,不要去想這些,這是什麼?都打閑岔,想這個幹什麼?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句佛號不能間斷,口裏頭可以斷,心裏頭不能斷。
今天早晨我還給悟勝師說:你通宗通教,學得很多,說得天花亂墜,鬼神瞧不起你。爲什麼?你沒有根,你做不到。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像佛菩薩,鬼神瞧不起你。如果你把「沙彌律儀」學會,你統統做到,鬼神看到你都給你頂禮;不但鬼神給你頂禮,十方叁世諸佛看到你都給你頂禮。爲什麼?你救了佛教,你是真正佛陀的代表,你救了佛教。講經說法救不了佛教,也救不了自己。然後你想想,你應該先學哪一門?他問我:《華嚴經》是不是可以不聽?《華嚴經》不是爲你講的,會學的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會學的人處處都有障礙,有障礙那你就得要有選擇。學《華嚴》一天聽四個小時,占了你很長的時間,你是可以把它放下,專心一定要克定進度。
我《十善業道經》兩個月或者叁個月要學成,什麼叫學成?要落實。《十善業道經》你懂了,聽懂、聽明白了,落實是什麼?落實就十句: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你落實了,你真正做到了,天龍鬼神看到你恭敬你。爲什麼?你是世間的善人,但是你不能代表佛。你要代表佛,你要遵守佛的法度,佛的法度是戒律。你學戒律那你是代表佛,你是代表正法久住,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沙彌律儀」我們用多少時間來學?我想叁個月足夠了。所以學東西要有進度,你學得你會有法喜。修學的心態,我們一般人講這個士氣非常旺盛,現在人講的有成就感,他氣旺。李老師很懂得這套方法,我當年在臺中接受他老人家的調教,他把我學習的氣氛提升了。本來我對學教一點信心都沒有,他能讓我生信心,把學習的心理加強,讓我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心,學習的情緒非常之高,那是進度。
我到臺中跟他一年叁個月,十五個月學教。我是旁聽生,我不是正科生。因爲他那個班有二十多個同學,老師教學的順序是按同學先來後到,先來的人排在前面,我是最後去的,所以二十多個同學我擺在最後。老師教學,一次只教兩個人,兩個人學同樣一部經,那個時候他的標准就是上臺去講。我們在新加坡培訓班完全用他的方法,你得上臺講。兩個人一個講國語,一個人講臺語,好象兩個人一個在講國語,一個在翻譯臺語,其實他們兩個人用同一本的講義,上臺表演。一次是一個半小時,實際上他們每一個人只講四十五分鍾。四十五分鍾的講義,大概要八千字,每一個星期他要寫八千字的講稿上臺去講。我最後去的我是旁聽,我跟諸位同學說,我的記憶好,理解力也還不錯,我旁聽所學到的,比他直接接受老師指導的,我比他還要多,但是我沒有機會上臺,講臺順序是有次第的。我聽了十叁部經,這十叁部經我都會講,我講的比那個學的同修肯定要講得好,但是我沒有機會。幾乎是一個月學一部,那個學習的情緒高了,所以在那個情形之下就發心出家了。一出家教佛學院,教佛學院教一個學期,我才用一部經;我學了十叁部,佛學院叁年六個學期才用六部經,我有七部還派不上用場。比佛學院確確實實高明、有效果,但是這種方法佛學院不能夠接納,這是古大德代代相傳的老辦法。
諸位同學:
李老師那個道場是個居士道場,在家學佛的經學班的同學一個出家人都沒有,我參加經學班的時候是在家,像沙彌戒、比丘戒,在家居士當然不能講,只給我們講叁皈、五戒十善。他自己編了一個小冊子《常禮舉要》,要求我們這些學生一定要做到,這都是屬于戒律的範圍。另外他選的是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這個書他沒有講解,叫我們自己學習,做爲我們修身的讀本。我們現在這個道場是出家的道場,比在家的行持標准一定要提升。爲什麼?出家人是代表佛的,狹義的說代表本師釋迦牟尼佛,廣義的說代表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我們的行持要不像佛可不行。古時候一出家,五年學戒,五年學的是什麼戒?就是沙彌律儀跟比丘戒。先學得樣子要像,然後才能夠學教或者是參禅,你才能進入講堂聽經聞法或者進入禅堂參禅。你沒有五年戒學的根基,你沒有資格入這個堂口,講堂跟禅堂你都不能進去。
念佛堂行,念佛堂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它不要求這麼高的水平。但是念佛堂要是不持戒,你念佛的功夫不會得力。至少叁皈、五戒十善你能做到,你念佛才能往生;如果這上有虧欠,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如果是出家,沙彌律儀一定要做好,可以進念佛堂念佛。所以世出世間的修學它都有個根,現在人所講的基礎教育。我們年輕的時候,老人沒有教我們,我們失學了,正如《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現在要怎麼樣?現在要補習。如果不學,沒有法子成就,佛再慈悲也幫不上忙。你們要問大經可不可以聽?可以聽。爲什麼?大經天天在勸我們,我們功力要用在什麼地方?功力要用在戒律上,這就對了。全心全力,我勸同學用兩年的時間把自己這個根紮穩,你們要學別的經教,兩年之後。
這兩年一定要把根紮好,換句話說,兩年當中要學得像一個佛,佛的樣子是什麼?戒律就是佛的樣子。經論上常講,「叁昧是佛的心」,今天我們念的這一句「無生無動,住叁昧心」,這是禅心,這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語,你們想想看,有言語沒有佛心、沒有佛的行,你那個言語不真,你的言語肯定有過失。爲什麼?一般所說道聽途說,聽別人講的,不是自己親身體驗,往往把意思錯會了,你錯說了,你誤導別人,自他都有罪過。怎麼樣說才不錯?你自己做到,你有親身的體驗,你心是定的。你爲別人演說你自己負責任,這還得小心謹慎,爲什麼?怕別人聽錯,總要有防範。可是這樁事情防不勝防,我們有防範的心、有防範的措施就好。爲什麼?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你看看這個世間,看經的、聽講的,誤會的人很多,佛菩薩尚且如此,我們哪裏能避免?但是決定不能有意,決定不能夠疏忽;無意,無意是疏忽也有罪過,一定要小心謹慎。要記住,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慧開了之後,才能廣學多聞。
如果我們今天想學文學,我勸大家讀古文,這是當年李老師教導我們的。讀古文用意在哪裏?用意在看經,經是古人寫的,你要有能力看經。你能夠背誦五十篇古文,熟讀背誦,你就有能力看古文,目的在此地。不是在學做文章,是要拿到這個工具,我有能力閱讀經典,決不是去學文學。寫字很重要,特別在中國,走到哪裏人家會鋪一張紙請你留幾個字,要不要寫得好?不需要。印光大師講的,我們守住祖師的教誨,只要那個字寫得規規矩矩、工工整整就好,出家人的本色。我們不想做個書法家,世間的藝術我們不能在這上浪費太多時間。古時候出家人有很多,這些琴棋書畫都有很深造詣的,那不是出家以後學的,出家以前學的。近代弘一大師諸位曉得,要用現在的話說他真的是個藝術人才,音樂、繪畫、書法、篆刻,不但會還有很深的造詣,出家之前學的,不是出家之後學的。出家之後學的行不行?行,你自己的道業成就,生死有把握了,學一點這個東西接引大衆,做度化衆生的權巧方便,行!如果自己道業沒有成就,你怎麼能把時間精力浪費在這上面?
「我爲什麼出家?」這一句話重要。出家的時候,大家那個初心都是想了生死出叁界,了生死出叁界,世間這些東西你要不放下,那是障礙。所以必須要學的要學習,學到我們自己夠用就可以了。我對于世間東西的學習,也是在沒有出家之前,出家之後不再動了。我學過音樂,我也學過繪畫,也學過寫字,出家之後不再搞了,畫完全丟了,音樂完全丟了。寫字有的時候還要用,但是這麼多年來沒有進步,沒有在這上留意。篆刻,我不給人家刻東西,只有自己用的印章,偶爾刻一兩個,全心全力用在經教上,我這一生在講臺上。這一個時代崇尚民主自由開放,誰都沒有權力約束誰。爲什麼?現在講人權,不可以違犯人權,所以只有勸勉,沒有約束。我勸導大家,大家肯聽,我們在一起,同學非常歡喜,我在這裏多住幾天;勸大家,大家不聽,不聽我趕快走路。爲什麼?你有人權,我不敢冒犯。各人搞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
今天我們大家在一塊相處的關系,我常常講是朋友的關系,我們盡到朋友的責任。朋友是規勸,規過勸善,能接受我們多說一點,不能接受絕不再說。所以,怎樣求得正受?是要按步就班,是有方法、有層次,只要我們自己明白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逐步向上提升,縱然達不到正受,也能達到邊緣。天臺大師講的相似位、觀行位,觀行位就是功夫得力了。知道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菩薩學處,都是修行的道場,你就會用功,進步就快了。第九句:
【常見諸佛無邊法界功德海身。】
第九句是九地菩薩,九地菩薩是法師地。在大乘經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