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六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典之後才知道有這回事情。有這麼回事情,你就細心去體會,你的心愈清淨,你接受這個能量就愈明顯;你的心是汙染,你就一絲一毫都沒有辦法感觸到,這個道理實在說我們不難懂。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菩薩智慧光明,照如來藏、自性清淨藏,令菩薩證。這是大菩薩幫助小菩薩。佛在《地藏經》裏面囑咐這些大菩薩常常照顧小菩薩,小菩薩初學很容易迷失。這個照,對我們現前境界來講,就是講解說明,讓我們知道自己識心裏有如來藏,知道我們這些妄想裏頭有自性清淨心。如何把它恢複,這就是證。我們要有求證的願望,要有求證的心。

  

  這個智慧照法身藏、照出世間上上藏,是幫助菩薩成就。「證」,那你就得涅槃,涅槃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涅槃也翻作圓寂,圓是一切法裏面你能看到它的圓滿功德,或者我們說圓滿的性德,在一切法裏頭你看到圓滿的性德,清淨寂滅,這叫做「入般涅槃」,你入這個境界。入這樣的境界,你的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爲什麼?這幾種的性德,圓滿的現前,這不是修來的,圓滿現前。性德現出來的相,確確實實就是這個,真誠到極處,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到了極處,大圓滿!「證」,你就得涅槃;「成」,你就得菩提。換句話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藏、法身藏、 出世間上上藏,統統得到了,全恢複了,到最後法界藏,那是教化衆生。

  

  就像我剛才舉的比喻,我們這個身體有局部麻木,一定要照顧它。由此可知,這五種藏,前面四種是自受用,後面一種是他受用。「衆生無邊誓願度」,佛說這一句話,是普遍的勸導一切大衆,在佛與法身菩薩分上,還要說這句話就多余了,那就不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哪裏有這種分別執著?他那一種真誠幫助一切衆生,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什麼誓願不誓願。所以佛的教學,從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出來,善巧方便。幫助一切衆生是我們的義務,應該要做的,沒有什麼功德可居的。如果你還圖功德,你脫離不了十法界;你爲了積功累德而做的,積功累德種種果報這個念頭還有,你在九法界裏面受報。這些念頭統統都沒有了,全心全力在做,法喜充滿,你才能真正證得:這個經論上方便說,法身菩薩、如來果位,給你方便說。

  

  【其狀猶如寶色燈雲】

  

  這一句是說明光的相狀、光的樣子,說它的色就像『燈雲』一樣。「燈」比喻照,無處不照,所以它不舉日月,爲什麼?日照白天不照晚上,月照晚上不照白天,是有光明,好象有中斷不圓滿。燈白天也可以照,晚上也可以照,比喻不間斷。燈光就像日月光明一樣,這是菩薩放光,眉間放的光,遍照,無所不照。清涼大師注解「周遍潤澤,雨法雨故」,周遍是對虛空法界一切衆生,光中說法,這常講「光中化佛」,這裏我們看光中化菩薩,菩薩說法,這是光明的德用。

  

  【遍照十方一切佛剎】

  

  向下的經文都是講放光的作用,這裏面有五句。第一句是講光所照的範圍,『遍照十方一切佛剎』,我們這個地方也在光明照耀之內,十方一切佛剎一個不漏。諸位要知道,一尊佛放光如是,每一尊佛也如是,所以世界確確實實在如來大光明藏之中,誰知道?覺悟的人知道。什麼樣才是覺悟?離開不覺就覺悟了。不覺是無明,所以破無明不就覺悟了嗎?可是無明是煩惱的根,是深層的煩惱,我們要想把這個根拔除,那怎麼辨?先除枝葉。好象我們要想拔一棵樹一樣,樹根很深在地底下,不好拔,先把樹幹、樹枝去掉,然後挖根就容易了。佛教導衆生,也是用這種理念,教我們先去執著,先除見思,再除塵沙,最後再破無明。古大德常常用穿衣服來做比喻,無明煩惱好象我們穿叁件衣服,最裏面的一件;塵沙煩惱是中間的一件,見思煩惱是外面一件。現在叫你脫衣服,你一定先脫外面這一件,再脫中間這一件,最後脫裏面這一件,你一定要這樣順序。你不能外面這兩件衣服不要脫,把裏面那一件脫掉,你沒辦法。所以真正用功夫要懂得循序漸進,懂得次第、順序,那我們怎麼辦?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叫戒定慧叁學,從哪裏學起?從持戒學起。

  

  我們學佛,我早年到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學經教,我第一部所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最近我在臺北講過一遍,總共講了叁十八個小時,在這之前我在新加坡講過一遍,時間長一點,兩次講的大同小異,這兩次講的都值得諸位做參考。這講學佛,學佛到底是吉還是凶?也就是說,學佛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這部經爲我們解答這個問題。佛說了,如果依照佛的教誨去做,學佛好!你所得的果報是大吉大利;如果你違背佛陀的教誨,你所得的是災禍。

  

  我們看現前的環境,我這一次在臺灣住十幾天,我所看到的、我所聽到的,不是吉!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裏面,不是吉的相,是凶的相。這種不吉利的相,不僅在臺灣,今天在全世界。爲什麼會有這些災難的現象?諸位要記住,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只怪社會大衆,他不想善,他偏偏想惡。世間的聖人,孔孟是代表,在中國這兩千多年來,遵守他的教誡,儒家教學的內容:倫常八德。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大家知道這是大勢至菩薩應化來的,他知道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大災難,提倡救濟大災難的方針辦法,這個方針辦法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印光法師的法印。如果我們學佛的人都能遵守他這個指導方針,這個災難可以化解。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是儒家講的,倫是倫常,用現代的話來說,人在這個世間,第一樁大事情,就是要明了人與人的關系,這叫敦倫。這個關系是天然的,不是人爲的,不是像現在用法律來規定的,不是的!自自然然,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樣的,它是自然現象,聖人說出來而已,不是他的發明,不是他的創造,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所以這個道理叫天道,天然之道,人不能不遵守。遵守,真正是宇宙和諧,天下太平;違反這個大道,麻煩就來了,天災人禍層出不窮。天然大道不可以違背,第一個是夫婦,夫婦的結合是天然之道,有夫婦而後才有父子,然後才有兄弟,按著順序發展出來的。夫妻有義、父子有親、兄弟有愛、朋友有信、君臣有忠;發展成爲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國八德有兩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是天道、自然之道,人與人之間要遵守,人與天地萬物之間要遵守,人與一切鬼神之間要遵守。把這叁種關系搞清楚,這叁種關系搞好,宇宙和諧,天地萬物皆得安甯,這是大道!

  

  臺灣在過去提倡文化複興運動,諸位想一想,那個時候的社會氣象,我們現在人講磁場,想想當年那個時候社會的磁場,人與人之間是什麼樣子的?我在叁十八年到臺灣,我覺得臺灣人非常可愛,心地善良,忠厚老成,那個氣氛好!我們初到臺灣,找個朋友不認識路,路上看到小販問他路,他能夠把他那個攤子放下帶我們走。跟現在不一樣,現在你不認識路問他,理都不理你!所以我那個時候到臺灣,我覺得臺灣人有道義、有仁義、有情義、有恩義。時間不過是半個世紀,半個世紀之後,傳統的倫理道德煙消雲散,完全沒有了,所以今天有這麼許許多多的災難。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天然的災害是人心變現出來的。

  

  過去我在臺灣,講過很多遍《楞嚴經》,佛在《楞嚴經》上講得清楚,貪心招來的是水災,瞋恚招來的是火災,愚癡感招的是風災,傲慢招來的是地震,你們相不相信?現在我們講的時候,他一定罵我們學佛的人迷信,「這自然災害!與我們人有什麼關系?」他不懂得,世出世間情與無情,「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怎麼沒有關系?息息相關。如何消除這些天災人禍?人禍就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關系處好,人爲的災害沒有了,所以根本是在人心。

  

  我們看中國曆史,大家現在看到不要以爲是迷信,它一點都不迷信。在中國古時候,如果社會上有一些天災,旱災、水災大的災難發生,地方政府報告皇帝,皇帝聽到這個災難,他要行好事,他要滅他的貪瞋癡,他要修積功德。我們常常在史書上看到的,減膳,人民有疾苦、痛苦,他的飲食往往減少一半,不敢過得太享受,齋戒、大赦天下,做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群衆。在這個世界縱然判了死刑的死囚,緩刑,上體天心,希望化解這社會上的苦難,一點都不迷信。

  

  所以今天我們挽救災難,要把災難消除,不是沒有方法,有方法!只要大家回心向善,佛法裏面教給我們修持的根本法,就是十善業道,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殺生,不但不能傷害一切衆生的生命,連令一切衆生生煩惱這個念頭我們都不起,這一善才清淨!不偷盜,一定要做到決定不占別人絲毫便宜,從內心裏頭做起,還有占人便宜那種心念,你有盜心;你有這個行爲,你有盜行。有盜心有盜行,那個罪過很重。不妄語,言而有信。不兩舌,絕不挑撥是非。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不起貪心,要知道人生在世,貧富貴賤、窮通修短無不是命!

  

  

  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我們在臺灣也提倡,臺灣王警官成立一個「了凡學會」,我非常歡喜,在當時我全心幫助他。大家都能夠學習《了凡四訓》,你就知道因果報應,你就曉得人確實有命運。一個凡人肯定一生受命運的主宰,你造福、你修善,增長你的福報;你要造孽,損減你的福報。現在造惡的人很多,他享受大福,做高官享大福,你要曉得他命中的福報多大!一個帝王過去生中所修積的福報,可以綿延幾十代,我們中國曆史上所看到的。但是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他那麼大的福報,幾十代的福報,他在短短幾十年就享光、就享盡,什麼原因?造的惡事多,打折扣扣掉了,他一百分的福報在這一生能享受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折損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這是不讀聖賢書之過,換句話說,教育出了問題,沒人教。

  

  早年我在臺灣,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提到教育他就非常生氣,常常拍桌子罵人,教育徹底失敗,著重在科技工商業,把人文教育完全疏忽了。所以臺灣經濟是發展出來了,道德淪喪,社會動亂,招來的是天災人禍。今天挽救之道,只能靠極少數覺悟的人、極少數善根深厚的人,多做善事!善事裏面最大的,最殊勝、最有效的,能夠感動天地鬼神的,弘揚聖賢的教誨。所以早年在臺灣翻印《大藏經》,印《四庫全書》,我真的非常歡喜,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智慧經驗的結晶,貢獻給全人類,得以長遠的流傳而不至于毀滅,真正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書量雖然不多,流通到全世界,于是我們放心了,世間再大的災難也能夠保存。因爲世間災難絕對不是全球全面的,一定還有一些地方不受災難的,那個地方有,它就保存下來,在過去真的是擔心!

  

  《四庫全書》在全世界只有叁套,《四庫荟要》只有一套,絕版了。《全書》中國大陸也印,臺灣印得好,臺灣印了叁百套,《荟要》大概數量比全書多,我就買了叁十叁套,向世界書局買的。我這叁十叁套送給中國大陸,每一個省、自治區、特別市。因爲這個書在中國大陸沒有,我送的對象是大學跟圖書館,希望這種珍寶能夠永遠保存下去,不至于在災難當中毀滅,不至于失傳,我全心全力贊助這個事情。今天災難現前,我想來想去,只有印《大藏經》,這是大功德,希望臺灣同修都能夠發心,救自己的劫難。這個《大藏經》印好之後,送給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圖書館,全世界主要的大學圖書館,專爲祈求世界和平,專爲祈求消災免難。

  

  我們的心量要大,不要只求我這一個地方,求這個地方,周邊有災難我還是脫不了。要求全世界消災免難,心量要大!世界上人許許多多愚癡沒有智慧,不知道修福,我們少數覺悟的人,少數有善根的人,替他們修福。我們認真努力依照聖人教誨來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爲,爲什麼這麼做?代們他做,他們不知道,我們代他們做。雖然是辛苦,佛經上常講的「代衆生苦」,今天衆生有苦難,我要代替他,爲他們修福,爲他們祈福,希望我們所做的功德回向給他們。希望這些有錯誤想法看法、有錯誤作法的人,能夠得佛力加持,他們能夠改變他的觀念,能夠改變他的作法,災難不是不能夠化解的,和平幸福不是不能夠達到的,端在我們自己要覺悟。

  

  我們的心量要像經上所講的,「遍照十方一切佛剎」,這個力量就大,這樣才能真正感動一切諸佛菩薩,心量小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自己生活節儉,我們能多省一塊錢,就能多幫助那些苦難的人,他就能多一塊錢。常常要這樣想,常常要這樣做,世間苦難的人很多很多。一定要想到因果報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常常去讀因果報應的書。臺北王警官他是個有心人,這些年來搜集這些因果報應的事迹,他告訴我已經有好幾百篇,都是報紙雜志上登出來的,真的有這個人、有這個事。我在臺灣,他選擇裏頭大衆都知道的這些報應的事情,搜集幾十篇裝訂一個小冊子給我,我看了之後很感動,希望他所搜集的統統能夠出版,大量流通。講從前的,現在很多人不相信,我們講現在的,中國外國現前的事迹,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得惡報。所以因果報應的事情,只要我們自己稍微留意,都在眼前,不能不信!信的人有福了,不信的人他還要受苦、還要受難,哪一天他相信他回頭了,他就有福。所以印《大藏經》的事情,我們還是希望「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同仁,這些年來他們做了很多的好事,真正盡心盡力幫助全世界,在這裏弘揚佛法。現在災難愈重愈要發心,愈艱苦愈要努力,決定不能松懈。

  

  學佛,我最近特別強調「淨業叁福」,佛在《觀經》裏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叁條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不管修行哪個法門,不管修行哪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今天學佛沒學得好,學得沒有效果、沒有成績,原因在哪裏?我們把這個基礎疏忽了。這個基礎第一條,就是落實在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經》;第二條「受持叁皈,具足衆戒」,落實在《沙彌律儀》;第叁條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叁本書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決定不可以疏忽,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六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