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態、我修學的方法,提供給你做參考。你也可以仔細去觀察、仔細去思惟,這個參考對你有沒有用、有沒有價值?或者還有別的人,他們那個修學的經驗、方法你感到很滿意,你很歡喜,這是好事,你就應當跟那個人學。那個人自己本身有沒有成就不要緊,學生的成就往往超過老師,古人常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是這個道理。
自古以來什麼人是我的善知識?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人、最仰慕的人,這樣的人說話我會聽,我沒有懷疑,教我我一定會做到,這是師資之道。如果你跟這個老師,對這個老師有懷疑,對老師說的話不能完全相信,老師所教導的半信半疑、陽奉陰違,你決定不能成就。所以做學生的人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古人常講「可遇不可求」;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什麼是好學生?百分之百的順從,老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做,這樣的學生古人講「打著燈籠都找不到」,比學生找一個好老師更難!我早年常常聽李老師講,我跟李老師的時間最久,跟他十年;跟方東美先生學的大概只有半年,跟章嘉大師叁年。跟李老師的時間久,親近的機會最多,幾乎每天都見面。以前我跟方先生、跟章嘉大師,一個星期見一次面,不是天天見面,跟李老師是天天見面。他老人家的生活行持對我影響很大,給我的啓發很多。
所以諸位同學你們要親近善知識,你要懂得,我心目當中最尊敬的、最仰慕的,那就是你的善知識。我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有成就,都能夠早一天成就。你們當中羨慕的真善知識,你可以去尋求,你可以去親近,你離開我這邊,我會開會歡送你,這是應該的。我絕對不會嫉妒「你離開我到別的道場去」,我不會嫉妒,爲什麼?我知道你在我這邊不能成就,你到那邊有成就。我們是希望你有成就,絕不是希望我們這個道場人多興旺,沒有這個道理。真正是個好人、有良心的人,幫助人成就,不可以障礙人成就;障礙人成就,那造罪業,斷人法身慧命,罪很重!所以我不會障礙,我會很歡喜。你來告訴我,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是哪個法師,最仰慕的是哪一種道場,你給我講,我會開會歡送你,祝福你!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你要有困難我幫得上忙的,我會全心全力幫助你,我說到會做到。
所以我看到這一段經文,我的感觸很深。佛法如果沒有真正修行人,沒有繼起的真善知識,佛法必然衰沒。所以我們供養諸佛如來、供養一切衆生,用什麼供養?用自己真正修行的功夫,「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是功德。「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是功德,別的沒有功德。所以它這個層次先講人,然後再講義、義理,最後再講教。現在我們看經文:
【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衆得于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大段文裏面分六個小段,清涼大師把這六個小段的意思標出來了。第一段是意,第二段是體,第叁段是名,第四段是相,第五段是展開,第六段是結論、收歸。這是第一段,說明世尊教化衆生意義之所在。他的本意,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建立佛陀教育?我今天對市長大衆們介紹,佛陀教育就是現在大家所講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今天肯定的說,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創始人,這個教育的宗旨關懷社會,不分國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教導大衆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目的是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你們看看《華嚴經》上所講的是不是這個?這是諸佛如來示現在九法界,意思在此地,他沒有別的意思。這一句講得這麼清楚,『欲令一切菩薩大衆』,這把九法界都包括了,菩薩是九法界裏面最高的,大衆就是包括其余八個法界。『得于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得」,欲令一切菩薩大衆得,大家都能夠得到「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前面我們看到很多,如果就近處,前面那二十句跟十首偈,這是最近講的。下面這一句是顯體:
【放眉間光。】
清涼大師說這是光之體,前面這一句是放光的意思。佛的光是從眉間放出來的,眉間表法,「表離二邊」。我們眉毛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它在當中放出來,表兩邊不著,這是教體,不著兩邊。兩邊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九法界衆生都是住在相對的空間,西方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相對從哪裏生出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裏頭生出來的,本來沒有,這也是個抽象概念,不是事實。所以歐陽竟無大師爲什麼說「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學」,宗教跟哲學都沒有離開兩邊。哲學裏面講能跟所,能所對立了,能是一邊,所是一邊;宗教裏面,也是建立在能所相對之間。上帝是造物主、能造,世間一切萬物是祂所造。佛教在教相上講是相對的,如果離開相對,就不能說話了。我們的思、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論離開相對,那你一句話說不出來。你看你說,說的對面是無說,要離開相對,有說無說都離開,你還說什麼?沒得說了。佛教相上是相對的,義上不是相對的,義理上是圓融的。所以佛教講能所,能所是一不是二,能即是所,所即是能,確實有能有所,能所不二。這在哲學裏頭沒有這個講法,宗教裏頭也沒有這個講法。佛教有,尤其是《華嚴經》講得多、講得透徹。
「于體要離有無二邊,于義不著常無常等諸法相」,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能執著。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教導我們,學佛的方法用我們現在話來說,學佛的心態那是什麼?他說「離言說相」,聽,我們聽經,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怎麼去聽?離言說相聽,不要執著釋迦牟尼佛的言詞。「離名字相」,講經會講出很多術語,我們講的叁寶、叁學、六度、十願,這都是法相名詞。法相名詞是爲了教學方便起見說出來的、建立的,不能執著,原本沒有。說「佛」、說「菩薩」,理體上哪裏有佛、哪裏有菩薩?哪裏有衆生?沒有!這些名詞術語都是假名建立,不能執著。第叁個「離心緣相」,是你心去緣慮就是你思想,你只管聽不要想,一想就錯了,一想就落到你自己意識裏頭去了;這種聽經聽的方法會開悟,爲什麼?他不落心意識。我們聽經爲什麼不能開悟?著了相,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緣相。所以聽幾十年,不要說幾十年,聽幾百年、幾千年你也開悟不了,愈聽愈迷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聽經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總而言之一句話,這叫不善用心,你自己不會用心。
《起信論》裏頭講得好,我當年在臺中求學,李老師就教給我這個方法,但是他沒有說得這麼詳細、沒有說得這麼透徹,他只要求我這樣做:專心聽,不要做筆記。聽懂了你就懂了,聽不懂也沒關系,他教我這個方法。以後我讀《大乘起信論》、講《大乘起信論》我才懂得,這是老師真正的教誨,真實教誨。老師教學生因人而異,教我的方法跟教其他同學的方法不一樣。我在同學當中,我也跟諸位說過,我有一點長處,我有悟性、我有記性,我聽一遍能記得,聽了之後能領悟。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長,我們留到下一點鍾來說。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現瑞表法」第二句:
【放眉間光。】
這一句前面說過,放光是顯示光之體,意思是離二邊,這個意義很深很廣。「于體不計有無二邊」,就是不執著,不但不執著,分別亦無,你的心才真正恢複到平等清淨。平等清淨到極處,就是寂靜,寂靜就是真心顯露了。「于義」,義是教義,「不執著常無常等諸法相邊」,常、無常是舉一個例子,爲什麼?教義講得太廣、講得太多。早年李老師教我聽經,他說會聽的聽什麼?聽教理,理就是體,體上會得這就通了,明心見性了,這是上上根人。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就聽教義,教義怎麼聽法?實實在在講,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面教導我們的就是教義,「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教義。要是聽教體、就是理體,這個離的念頭都不可得;聽教義還有離,有能離、有所離,這是義邊不是性邊,義是靠近性,這樣聽經有悟處。
所以老師教我這個方式,不要用心去記,不要用心去想,爲什麼?你要是用心去記、用心去想,完全落在第六意識,不要說理你不懂,義的邊你都沾不到。這個方法是非常高明,他教我,我對他老人家敬仰,我聽他的。所以我在臺中聽他講經十年,我也有筆記本,有兩本,每一本大概都寫到叁分之一,後面叁分之二是空白。幾乎是每聽一堂經寫幾個字,不會超過一百字;有的時候一堂經聽下去,一個字也沒有寫,十年如一日。聽經要寫筆記,這是世間法的教學,儒家所講記問之學,不會開悟。世間的好老師,教導學生不注重博聞強記,不注重這個,注重悟性。
我們小時候念書,念小學、念初中的時候,抗戰期間那是真有好老師,我們常常聽老師之間在談話,偶爾聽到他們在談話、在評論學生,我們偶爾從外面經過,窗口聽到,他們在談某一個學生有悟性、某一個學生沒有悟生,老師跟老師之間彼此在討論。有悟性的可以學教,這個將來培養出來是弘法的人才;沒有悟性的人,護法,培養出來辦事,護持道場。道場是兩種人成就的:弘法、護法,所以弘法人才的條件悟性擺在第一,護法人的條件忠厚老成排在第一。這人有德行,也就是佛門常講的嚴守戒律,嚴持清規,這是好護法。有悟性,如果不守戒律、不守清規,很容易變成狂慧,那個路子就走錯了。這就是有學問沒有德行,那個學問不是真的學問,這個學問是他記憶力好,他有悟性,他博學多聞,他沒有德行,他不能夠做到。儒家講的記問之學,後頭說「不足以爲人師也」,人師最重要是人品,道德才能爲人師,這是儒家講的標准。
世風日下,到哪裏去找道德之人?道德之人自古以來一代比一代少,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