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治悉令盡,即以利益諸衆生,而爲自行清淨業。】
第四偈,「叁世二利,是願皆修」。叁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現在佛,好懂,沒有問題,未來佛在哪裏?給諸位說,現前一切衆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是未來佛。怎麼知道是未來佛?佛在經上常說,「一切衆生」,這個衆生是講有情衆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九法界有情衆生皆有佛性,那個靈性、覺性就是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他將來一定會作佛。如果我們真正明了佛這句話的意思,你對一切衆生不會不恭敬,我如何恭敬釋迦牟尼佛,如何恭敬阿彌陀佛,我會對所有一切衆生,跟對世尊、對阿彌陀佛同樣的恭敬。爲什麼?我知道他將來成佛,我給這一尊佛結個善緣,結個法緣。既然曉得他是未來佛,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要幫助他早日成佛。怎麼幫助?我們所有一切的修行,修行功德回向給他們,佛門常常回向到法界衆生,就是這個意思。法界衆生是未來佛,怎麼可以得罪?怎麼可以輕慢?我們對他們恭敬供養,無量功德。
說實在話,過去佛、現在佛他們已經成佛了,還需不需要我們恭敬供養?不需要。我們對他們的恭敬供養,表我們自己一點感恩之意,我們對佛菩薩的感恩沒有法子表現,用這個方法表示自己一點意思。這裏面還有一層深義,表演給未來佛看的。現在是衆生,將來他會作佛,我們希望他早一點回頭,早一天成佛,我們供養過去佛、現在佛,這個樣子給他看,幫助他覺悟,有這個意思在裏頭。我們自己能夠如教修行,做一個好的形象,裝扮成佛菩薩的形象,行佛菩薩之事,言佛菩薩之言,都是幫助未來佛快快成就。最快速的成就,是如何把他們導歸極樂。這個願不能沒有,一定要有,方法要善巧方便,要知道時節因緣,這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藝術。
『叁世諸佛所有願』,我們怎麼落實?總歸納起來講,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怎麼落實,我們在講席裏頭講得太多了。諸佛的別願,我們就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做例子,四十八願歸納起來還是四弘誓願,換句話說,像四十八願,願願我們都要學。叁世諸佛的弘願,散布在一切經論之中。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誰是地藏菩薩?給諸位說,沒有一尊菩薩不是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誰是觀世音菩薩?每一尊菩薩都是觀世音菩薩。他不畏苦難幫助衆生,我們看他是地藏王。看到一切苦難衆生,真的是眼到手到,立刻就伸出援助之手,我們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充滿智慧是文殊菩薩,真實智慧。善巧方便,圓滿功德,是普賢菩薩。所以,我們學佛最麻煩的,就是把這些菩薩分了家,一個菩薩管一樁事情,不知道實際的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確確實實是一。
「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個身,「一心一智慧」,一個人能夠變化無量無邊的人,變化都不同,這是事實。「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觀世音《普門品》裏頭叁十二應,那是一個例子,叁十二種不同的身分,全是觀世音菩薩,也全是地藏菩薩,也全是文殊、普賢菩薩,這是事實真相,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明白這個道理,一切經就是一部經,一部經就是一切經,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會了,一切法門都會了,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佛法。所以諸佛菩薩的願,就是我們自己的本願。我們讀了之後,心裏要有警覺:我心裏原來有這個願,現在這個願爲什麼沒有了?被煩惱妄想執著遮蓋了。這個障礙拿掉,一切諸佛的本願,我們性德裏頭統統圓滿具足。
第四首:
【叁世諸佛所有願,一切修治悉令盡,即以利益諸衆生,而爲自行清淨業。】
這首偈子是教導我們,一切諸佛所有大願都是利益衆生的,即使是利益自己的,還是利益衆生。莊嚴自己的身相,莊嚴自己的國土,看起來好象是自利,實際上是利他。自己有莊嚴的色相,是爲了接引衆生,決不是自受用的。自己有莊嚴的國土,是爲了供養一切衆生,也不是自受用的。我們在這裏看到毗盧遮那如來,往生經裏面看到阿彌陀如來,依報正報無一不是幫助衆生成無上道。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個總綱領,『叁世諸佛所有願』我們就都得到了,真正落實到四弘誓願。
『即以利益諸衆生』,這句話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我們學佛沒有成績,煩惱習氣斷不掉,原因在哪裏?念念利益自己,把利益衆生放在第二位,這樣一來,我們的煩惱習氣不但斷不了,天天在增長,增長貪瞋癡慢,你怎麼能斷?什麼時候我們真的覺悟,真的回頭,起心動念再不想自己,想佛法久住世間,想佛法普及一切衆生,我們自己爲這樁事情盡心盡力,盡形壽做出貢獻,這樣子就轉過來了,轉惡爲善。念念利益自己是惡,這是惡的根本,一切惡業的根源就是自己。《八大人覺經》講:「心是惡源,形爲罪薮。」我們念念都爲自己想,這一回頭,轉惡爲善,轉迷爲悟,轉凡爲聖。所以,凡聖實在講一念之間,就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世間人有所謂大修行,什麼叫大修行人?他能轉得過來,這個人就是大修行人,這個人就是豪傑。
所以,把利益自己的念頭轉過來利益諸衆生。『而爲自行清淨業』,這個樣子你的心自然清淨了。心清淨,身就清淨,你居住的環境無一不清淨。到這個時候,你才真正了解,才真正發現,境隨心轉是真的不是假的,迷的時候是心隨境轉,悟的時候是境隨心轉。《楞嚴經》上佛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些偈頌裏頭都是講的自在,你轉過來就得大自在,轉不過來,你被境界、你被煩惱所拘束,你怎麼會自在?第五首:
【一切諸佛衆會中,普遍十方無不往,皆以甚深智慧海,入彼如來寂滅法。】
從這一首到第九首,這有五首頌,別說現前的自在。這是菩薩,法身菩薩,前面說過,絕對不是普通的法身菩薩,而是什麼樣的菩薩?寂滅忍的菩薩。也就是說,法雲地的菩薩跟等覺菩薩,這個地位高,他們這些自在我們看了很羨慕,學不來,心向往之而已。我們在一生當中能不能得到?說實在話,有可能,不是不可能。怎樣才能?往生西方淨土,你就得到了,就跟他們一樣自在,即使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得到。爲什麼?世尊跟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上都給我們介紹,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淨土第一殊勝,無與倫比。阿惟越致是什麼地位?無生忍的菩薩,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永遠住叁不退,真正不退轉了。這個自在境界完全得到,跟諸位說,這不是修得的。如果是修得的,那就講不通,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你怎麼能夠證得這麼高的果位?這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加持。前面四十問裏頭「雲何是佛加持」,彌陀加持往生的這些,特別是帶業往生的這些,真正顯示出諸佛加持的不可思議,所以你不僅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得一切諸佛本願威神加持。
『一切諸佛衆會中,普遍十方無不往』,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于生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世界,爲什麼?他來去自由,生活空間大了。彌勒淨土不能比,生彌勒淨土,親近彌勒菩薩,不能超越兜率天。生彌陀淨土,就等于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我們自己一定要有智慧,頭腦一定要很冷靜細細觀察,要以理智不要感情用事。往生彌勒淨土不容易,往生彌陀淨土比往生彌勒淨土容易得多。如果你喜歡彌勒菩薩,你想親近他,你修彌勒淨土難,不如修彌陀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跟彌勒菩薩見面,爲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佛教大學,十方世界的菩薩都在那裏留學,彌勒菩薩在極樂世界擔任唯識課的教授,所以你天天會看到他。你要是喜歡,跟他請求一下:「我到你兜率天內院去參觀參觀。」彌勒菩薩一定歡迎,不會拒絕,比你直接從此地修彌勒淨土容易太多。所以到兜率天內院有近路,我們要知道。許多人不知道這個近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真的是生極樂就全都生了。
在《無量壽經》上,我們看到世尊贊歎阿彌陀佛,世尊對阿彌陀佛的贊歎,是代表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彌陀弟子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會受到特別待遇,爲什麼?別人尊敬你老師,這個老師的學生焉能不尊敬?所以我們作彌陀弟子要做得像,不要給阿彌陀佛丟人,要是做得不像,極樂世界去不了,這一點不能不知道,不能大意,一定要如教修行。
如什麼教?《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叁經是一部經,真正求生淨土,叁經都要熟讀,可以受持一種,以一種爲主,那兩種爲助。爲什麼?叁經要不讀,對西方極樂世界你了解得不夠透徹。《無量壽經》是淨宗概論,這是最重要的。《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很重要,念佛成佛的理論補充了,叁輩往生的方法補充了。《觀經》給我們講十六種觀法,這說得詳細,在九品因果裏面又做詳細的補充,並且說出最重要的叁世諸佛淨業正因:淨業叁福。淨業叁福是修學所有大乘佛法的基礎,並不是單單是淨土法門,因爲後面講得很清楚,這叁條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如果不具足這個條件,修學一切大乘法都落空。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要在這個地方奠定基礎。只要你具足淨業叁福,你念阿彌陀佛,你就肯定得生。爲什麼?條件具足了。小本《無量壽經》是十方一切諸佛勸導我們,共同來勸導我們求生淨土,顯示出《無量壽經》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不是空口說的,是有行動的,普遍勸導自己所有一切學生,勸他們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叁經一定要熟,可以專攻一部。這是講往生我們才能得這個自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