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上諸菩薩一樣,大放光明。我們的障礙就是不覺,不覺才是我們真正的恥辱。爲什麼諸佛如來他恢複了大覺,諸大菩薩現在正在努力的恢複,我們現在還沒有起心動念,還沒有想恢複?這是真的。如果你有這個念頭「想恢複」,你就真幹,你就真的改毛病、改習氣,你真幹。我還不能夠真幹、不能夠落實,「我想恢複自性」的這個念頭沒有生起來。
第四句:「彼多法門,方是一念所用,余念念所用法門亦爾。」對的,法門無量無邊,一念具足!念念都具足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是法身菩薩。想想我們今天在這裏學,無量無邊法門學個幾個法門都學得這麼辛苦,還沒有辦法契入,看到這些法身菩薩怎麼不羨慕?羨慕又有什麼用處?自己一定要曉得,佛有,菩薩有,我也有,我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爲什麼?在今天他自性裏面,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他都能現前,我爲什麼不能現前?看到諸佛菩薩的形象,我們要回過頭來反省,我爲什麼糟到這樣的地步?佛在經教裏面告訴我們,我們是自己違背了自己的性德,落到如此地步。如果我們能夠回歸性德、隨順性德,我們就能跟諸佛菩薩一樣的得大自在,一樣的具足無量無邊恒沙德行。
佛門常說「回頭是岸」,我們也常常聽說,自己也會講,可是就是回不了頭來,這個原因在哪裏?我們對于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如果真的明白、了解,回頭很容易。由此可知,世尊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爲什麼爲大衆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然後我們也能夠聯想到,佛法在世間幫助自己、幫助衆生,第一個手段是什麼?教學!不教不學,你怎麼能了解事實真相?佛法教學的內容,沒有別的,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真相而已。所以佛法不是玄學,它是實學,學了真的管用,學了真得利益。凡是不能得利益的,你學得不徹底,你學得不夠深入。像我們現在在學校念書一樣,你所修學的不及格,沒有達到一定的標准,如果達到這個標准,你當然得受用,你自然就回頭了。這個意思一定要明了,然後才曉得達到這個標准的真實利益;這個標准在佛門裏面講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最低的標准。在這個標准裏面,就是古人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門通,一切法門通」,就這個意思,跟這邊講的完全一樣:一念具足,念念具足,這個生活才是究竟圓滿,這個生活才是真正得大自在。我們對它不明了,所以追求的念頭起不來,求學的意願生不起來;搞清楚、搞明白了,求學的願望就堅定。
前面清涼大師總結這一段話意思還沒有盡,但是大師這些話諸位要是看《疏鈔》不難體會。總而言之,無非顯示重重無盡的法界,這些全是事實真相。法界是圓融的,就像我們這一個房間許許多多的燈,每盞燈光光互射,每一盞燈光裏頭都圓滿具足這個房間一切的燈光,互融互遍;無論是心、是願、是行、是種種建樹,無一不周遍法界。清涼末後說,「唯智頓觀,非心識境,華嚴海會,大用皆然。」《華嚴》確實是大,沒有智慧你就不能體會,他講的「頓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體會。要有清淨的智慧,你才能體會得到,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才真正了解十方叁世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諸菩薩不但毛孔放光,光中又化無量無邊的菩薩,代佛教化衆生,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而且光中還有音聲,前面我們看到供品裏面出音聲贊佛,下面我們看到光中出聲音也贊佛。第叁光聲自述:
【爾時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向下有十首頌,這十首頌是諸菩薩光明當中出的聲音,光中出聲。第一首:
【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演說佛子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
這一首是總說。清涼大師注解講,前面「光聲召命」,現在「光聲自述」,「菩薩位極,用窮深廣,若非自述,時衆難知。」菩薩位極,這一句就給我們說明,十方來參與法會的菩薩都有一位主菩薩,主菩薩肯定是等覺菩薩。「菩薩位極」,菩薩的位子他到了極處、到了最高,再往上去就證得圓滿究竟的佛果。菩薩最高的位子是等覺,來參與這個法會,他率領著世界海微塵數的諸菩薩,他的同學、他的同伴,這些菩薩的地位跟他就非常非常接近。前面講光召有緣,有緣的標准在這裏我們體會到,不是我們普通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在本土本國,毗盧遮那佛的國土,我們講的華藏世界;他方來的這些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我們把標准稍微放寬一點,大概都是八地以上,不是初住,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總是八地以上,從十方世界來的,數量那麼多。衆生的數量也不少,我們在前面看到他示現的代佛教化衆生,念念當中展現的境界,我們在這裏看到了。所以高位的菩薩,他們的德用深廣無際,要不是自己說,中下根性的人不會明了。所以這才同時發聲,光中同時出現了音聲。
『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光遍虛空法界,音也遍虛空法界,當然亦遍叁世。爲什麼?時間跟空間是一體的。『演說佛子諸功德』,「佛子」是菩薩,法身菩薩經上講的是佛真子,用我們現在話來說,是如來真正的學生;換句話說,四聖法界裏面聲聞、緣覺、菩薩,是佛教學的旁聽生,還不是正式的學生。我們是什麼地位?我們連旁聽生的資格都不夠。在這個地方應當要生大慚愧心,應當要真正忏悔,勇猛精進,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諸佛如來有真實的慈悲,以無比殊勝的方便,爲我們開了淨土法門「帶業往生」,這一生當中就可以升做正科生,不要當旁聽生。我們懂不懂佛這一番心意?要真正體會得,我們才曉得我們今生唯一的一樁大事,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前面我給同修們提到,今天找幾個同參道友不容易,一個人幹,家庭就是道場,遵守谛閑老和尚教鍋漏匠徒弟的那個方法,我們行!這個方法一點拘束都沒有,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成功的關鍵就是萬緣放下。鍋漏匠能夠成功,秘訣就在此。他何以能放下?他嘗到世間的苦滋味,他的生活過得太苦,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所以他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個願望專求西方淨土,他沒有二念。人家叁年成就了,那不是假的,自在往生,預知時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了以後還站叁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不容易!他能做得到,我們要問哪一個做不到?古大德跟我們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凡是去不了的就是你放不下,你要是放下沒有去不了的。于世出世間法,只要有一樣放不下,就把這個殊勝的機會破壞了。我們要幹,不能不幹。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切處一切時念佛第一,其他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小事。我們除了這一門之外,修學任何法門,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這總得要曉得。
唯有這個法門,我們有把握有信心『能入菩提之妙道』。等同諸大菩薩的大覺;舍棄這個法門,不認真修學這個法門,這人沒有覺悟,沒有智慧,還不肯回頭。換句話說,「佛子諸功德」廣義的來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歸納起來講就是《大乘無量壽經》;于是我們就清楚、就明白了,一大藏教世尊爲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最後歸淨土叁經。我希望我們同學們要重視,不要在這大經上下功夫,要在念佛上下功夫。大經只聽,幫助你拓開心量,幫助你心行與《無量壽經》相應。你聽有好處,心量拓開了,念念也像諸大菩薩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在這裏學習。學習到一定的程度,你必定落實,你的心行都會落實到虛空法界一切衆生,你會照顧他們、你會幫助他們,你智慧開了,你有善巧方便,你有菩薩的四攝六度。前面講的這二十句,你都能落實,都能變成你現前的心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入菩提妙道。舍棄這個法門,學《華嚴》不念佛,《華嚴》白學了。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作《華嚴念佛叁昧論》,黃念祖老居士有講義,大家可以看看。第二首:
【劫海修行無厭倦,令苦衆生得解脫,心無下劣及勞疲,佛子善入斯方便。】
向下九首「別顯德用殊勝」,這就是前面講的佛子功德,功德殊勝。前面叁首,就是第二、第叁、第四這叁首,「通顯體用自在」。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第二首「悲智相導」,度生不疲不厭。『劫海修行無厭倦』,「劫海」是指的長時間。長到什麼程度?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千萬不要想著,「什麼時候放個假?什麼時候我可以休息幾天?」你錯了,諸佛菩薩修行永遠沒有假日。爲什麼?一有假日就懈怠墮落了。勇猛精進,你一停止就不能前進了,不進則退,所以怎麼能有假日?世間的學校、世間法的學習可以有假期、有假日,爲什麼?他不想了生死、不想出叁界,那個行;你想了生死、出叁界,你生死沒了,叁界沒出,你怎麼能休息?你怎麼能懈怠?
那我們要問,圓成佛道之後能不能休息?不能休息。爲什麼?世間還有許許多多苦難衆生沒有得度,圓滿菩提自性裏頭的大慈悲心自然流露出來,決定不會看著衆生在受苦受難你不去管他,沒有這個道理!所以菩薩成佛了,還是永遠沒有休息,幹什麼?倒駕慈航。回到九法界裏頭來,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永遠爲一切衆生做示現,也就是經上常講的「爲人演說」。你要爲別人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教人怎麼修,教人怎麼回頭、怎麼覺悟,怎樣入菩提妙道,你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劫海修行!所以自己沒有證得無上菩提,那個時候修行是爲自己;證得無上菩提之後,還是不斷的修行,是爲衆生。一樣要做出學十善、修五戒,一樣的爲出家大衆表演。爲凡夫、出家衆表演什麼?「沙彌律儀」,條條做到,教化衆生的,做榜樣給人看的。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言教固然是方便,感化的力弱,身教感化的力量強,真做到了。稍有善根的人看到之後,他心裏有感動,「我要學!」
我早年親近李炳南老…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