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居士十年,我們最受利益的是他的身教,言教其次,他所講的他都能做到,我們受感動。親近善知識時間要長,時間短了不行,長時間的不離善知識,天天在受他的熏陶,尤其是身教的熏陶,怎麼會不得利益?時間短了,難!因爲你離開善知識,你很難不受這個社會影響,你很難不被五欲六塵動搖,你的根不深,你容易失敗。李老師當年要求我是五年,我自己想想五年不夠,我跟他老人家說我希望加一倍,十年,他老人家聽了點點頭。現在這個花花世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真的是念念之中都在誘惑人,我們的心願不爲所動,談何容易?我們的正知正見不被迷惑,不是容易事情!自己在這個境界裏頭能夠保住自身,沒有墮落,已經就不容易;還能夠精進,還能夠把這個境界、自己修行功夫年年向上提升,諸位自己想想,修行難!自己一定要克服這個障難,拼命!要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疲不厭,這裏面有法喜,法喜充滿,所以你不會厭倦。幫助自己,幫助九法界一切衆生,『令苦衆生得解脫』。

  

  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頭說得好,悲要沒有智,就是慈悲多禍害,變成「愛見」,「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確實,沒有智慧就會退轉,退轉就不免墮落。所以長時間的修行,「劫海修行無厭倦」,證明他有大智慧。如果有智沒有悲心,那就叫「下劣」,他就會疲勞。雖有智慧沒有慈悲心,二乘人,不肯教化衆生。尤其是閻浮提衆生有名的剛強難化,「隨他去,反正教他他也不聽,隨他去,不要去管他了」,自己退心。所以佛常常教導我們福慧雙修、解行相應、定慧等學,這些話都是教導我們、勉勵我們不犯這個過失,向大乘菩薩、向法身菩薩看齊。『佛子善入斯方便』,「悲」你能教化衆生,「智」你沒有疲厭,普賢菩薩願願最後的結語:「無有疲厭」,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了。學不厭,教不倦。第叁首:

  

  【盡諸劫海修方便,無量無邊無有余,一切法門無不入,而恒說彼性寂滅。】

  

  清涼大師給我們一個提示,這首偈講的「空有雙觀,入法門而常寂」,這是智慧。「空有雙觀」就是前面兩句所講的,「空無分量,有無邊際」。「入法門而常寂」就是後半偈,因爲你能夠觀空,所以心裏頭常住寂滅相。《金剛般若經》上佛教導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不會把外頭境界相放在心裏,也就是說你萬緣放得下。心常寂滅相,心常住在寂滅相,也就是說你的心永遠常住在清淨、平等。心要能常住清淨、平等,那怎麼會不生智慧?清淨平等覺,智慧自然現前。

  

  『盡諸劫海修方便』,時間真的是無始無終。諸位一定要曉得,所修的全是方便門;真實的,真實沒得修,真實的是性德,修什麼!自性本具的是真實,所修的都是自性裏面的障礙。障礙總的來說,妄想分別執著這叁大類,這叁大類的障礙煩惱習氣無量無邊,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把它斷盡。用什麼方法斷盡?那就講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很適合的方法。這些方法隨時會變的,今年我用得很適合,到明年就不適合,爲什麼?明年境界提高了,要換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佛家講的法門,法門無量。我們自己就這一生修學過程當中,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同學提到過,我們初學用什麼方法?初學佛的時候目的是兩個,一個是深信因果,另外一個目標是認識佛教。深信因果是學佛的根本,一個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不能學佛。爲什麼?佛法就是講的因果,《大方廣佛華嚴經》講的是五周因果,《妙法蓮華經》講的是一乘因果,不相信因果那怎麼行?整個佛法都建立在因果上,世出世間法離不開因果。

  

  因此佛法不是真的,佛在《金剛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佛法爲什麼要舍?它符合因果。到什麼時候沒有因果?到寂滅場地,一念不生,還有什麼因果!但是諸佛如來爲了要教化九法界衆生,還是要把因果提起來,這就是說「始終不離因果」。菩薩修行成佛是因果,成佛之後度化衆生還是不離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間法的真理。佛門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爲什麼不空?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循環不空,因果轉變,因果循環;因果相續不空,這叁樁事情不空。我們初學,因果是方便法,所以讀的書都是因果報應。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初入佛門讀《了凡四訓》、讀《感應篇彙編》、讀《安士全書》,這些書我不但讀而且講解,還大量流通。聽老人講因果報應的故事,給我講的最多的是朱鏡宙老居士,每一個星期我們總有兩叁次見面,他都會講故事給我聽。那個時候我二十幾歲,他老人家將近七十歲,把我們看作孫子輩看待,我們受這個教育。跟方東美先生,在他教導當中,我們認識了佛教,這是方便,初學非常適合的方法。

  

  『盡諸劫海修方便,無量無邊無有余,一切法門無不入,而恒說彼性寂滅』,這個「方便」就是我們講的法門,法門無量無邊無有余。「一切法門無不入」,就是說在整個修行過程當中,不是這一個階段,你要是看到第一句「盡諸劫海」,在我們現前這一段,我們在無量法門裏面,選擇哪幾種法門最適合?我們今天淨宗學會成立,我們選擇的法門叁福、六和、叁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選擇這些。現在看一看我們的根基不穩固,所以我們現在特別強調「淨業叁福」,而把淨業叁福落實在《十善業道經》,落實在《沙彌律儀增注》,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叁部經的內容就是淨業叁福,特別強調這是我們眼前的方便法門,最適合的方法。要不在這上奠根基,以後這個菩提道真的叫寸步難行,我們怎麼會有長進?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