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一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智力前面說過,這十種智力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稱爲智力,這種力量是從智慧生的,所以始終不離般若。戒定慧叁學,慧是學佛人的終極目標,定是手段,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要沒有方法,你的智慧怎麼能開?怎麼能現前?要想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你要是舍戒與定,決定沒有這個道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從因地修行證果都不離戒定慧,我們想舍戒定而得智慧,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古德教學,入佛門五年專精戒律,他修學有次第;五年之後,才可以進禅堂、進講堂參禅學教。戒是根基、基礎,五年的時間給你學習,如果五年時間學不好,時間可以延長。

  

  現代人爲什麼學佛不成就?把基礎丟掉了,一入佛門就去研究教理去了。他將來的成就,我過去在講席裏頭也常說,就像是花瓶裏面插的花,很好看,他學了教也會講經說法,也講得頭頭是道,沒有根,死的!他所表演的實在說就是佛家講的世智辯聰,他表演的是好,他沒有真實智慧。真實智慧不是從聽教來的,不是從研究教理上來的,全是世智辯聰。真實智慧從哪裏來的?從禅定來的。禅定從哪裏來的?從斷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阿羅漢斷見思煩惱,也就是世出世間一切的執著他沒有了,成九次第定,他得正覺。菩薩往上再提升一層,塵沙煩惱斷掉了,定功就更深,智慧高過阿羅漢、辟支佛。再向上去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菩提心現前,真心現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現前。

  

  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例外的,淨宗特別,不斷煩惱,但是祖師大德引經據典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煩惱是可以不斷,但是要伏得住。淨宗是伏煩惱,煩惱是有,沒錯,根沒有斷,不起作用;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煩惱習氣能控製得住。用什麼控製?用這一句佛號。所以念佛要會念,現在念佛的人很多,他不會念。什麼叫不會念?煩惱習氣控製不住,還是會發作、還是會起現行,叫不會念。會念的人,他這一句佛號的作用就是降伏煩惱習氣,煩惱剛剛一起來,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古大德常說,真正會用功的人,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用在我們淨土宗這個覺就是佛號。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貪瞋癡的念頭起來了,念頭才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順境把貪戀的心壓下去,逆境把瞋恚這個心壓下去,一天到晚不離這個,這是用功,真會用功,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在《無量壽經》裏面世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我們的心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就是跟阿彌陀佛相應,法子重要!

  

  那我們現在看很多人,念佛是念佛,煩惱照起,壓不住、控製不住,處事待人接物常常起現行,這怎麼行?這樣下去不能往生,只是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結個緣。所以學佛要有智慧,我們用一句佛號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控製住、壓住,這是智慧。果然被壓住了,壓得服服貼貼,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再不起作用了。有沒有這種人?有,你仔細看看有不少念佛往生的那些老阿公、老太婆們,你看他們在世對人一團和氣,無論對什麼人恭恭敬敬笑眯眯的,你贊歎他也好,你毀謗他也好,你欺負他也好,他總是那麼歡喜,那是功夫得力,他的煩惱習氣被他那一句佛號控製住了,它起了作用。無論對什麼人、對什麼事,乃至于對一切衆生,都是一個坦誠的心,真誠心,確確實實你仔細觀察,他用的心真的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那是念佛功夫得力了。他的心願求生淨土,他在這個世間還沒有去之前,對人對事對物他懂得積集資糧,也就是說他修福,念念不忘修福修慧,他在攢積他往生的資糧,臨終時候增高自己往生的品位,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們在平常只要細心觀察,很清楚、很明白都擺在我們面前。凡是修學夾雜自私自利、夾雜名聞利養、夾雜著不善不淨,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這種人不免爲境界所轉,而且很容易爲境界所轉,我們一般人講禁不起考驗,他哪裏會有成就?

  

  這一句裏面講到『以無盡智而爲方便,淨諸佛國』,我們在回向偈裏面常常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回向偈裏面境界深廣無際。但是我們一般人念回向偈有口無心,所以它不起作用。回向偈是莊嚴佛國土,在《華嚴經》上莊嚴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國土,不是一個佛國土。我們念佛人念這個回向偈「莊嚴佛國土」,是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一個佛國土,也算不錯了!拿什麼莊嚴?「願以此功德」,有什麼功德?念一卷經有功德嗎?念個幾千聲、幾萬聲佛號有功德嗎?什麼叫功,什麼叫德,總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如果說福德,肯定有,功德則未必。功德是什麼?念佛的功德是在得定,真的用念佛的方法把自己的清淨心念出來了,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念掉了,這是功德。念經,念經開悟,明理開悟,破迷開悟,這是功德。由此可知,我們學經教的人天天在讀誦、天天在學習,天天有悟處,你天天功德在增長,真的覺悟了。覺悟一定落實,覺悟不能夠落實、做不到,沒有功德,還是福德邊事,福德那一邊的!要落實。所以功德諸位要記住,戒定慧;如果就五分法身講,解脫、解脫知見,與這個相應是功德,與這個不相應是福德。

  

  所以學佛的人修福那是肯定的,但是福德實在講弊病很多。你看看世間,我們在曆史上看,在現前這個社會上看,許許多多大富大貴的這些長者,那是福報,他福報從哪裏來的?都是在佛門裏修的。小福報,一世兩世所修積的;大福報,十幾世、幾十世所修得的,一生當中享盡了。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罪業,所以福享完之後,罪報就現前,很少不墮叁途。所以佛在經教上常常警惕我們,這個作法叫「叁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叁世墮落。享福的時候他不修福,他造罪業。福報愈大造的罪業愈重,福報小的人想造罪業他造不成。福報大的人,他殺幾千人、幾萬人他沒有罪;沒有福報的人,殺一個人都要去坐牢,都要去償命,要判你死刑,不一樣!所以「以無盡智而爲方便,淨諸佛國」,全是真實的修行。如果不能依教修行,沒有這一分功德,你怎麼能莊嚴諸佛國土?真正莊嚴諸佛國土是明心見性,那是真的莊嚴了。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一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