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二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八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自在用,所化成益第十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衆生,皆得安住毗盧遮那廣大願海,生如來家。】

  

  這些經文每一句的前面都有「念念中,一一國土」,我們不能夠忘記。這是第十句,說到究竟圓滿,也是前面菩薩助佛弘法利生末後一句,「念念中,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衆會道場法門」,所成就的利益,就是『皆得安住毗盧遮那廣大願海,生如來家』。修學因中是普賢十大願王、文殊的十波羅蜜,這才是修學真正達到圓滿。法身菩薩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念念之中都包含著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一剎土當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衆生,這是菩薩念念當中的境界。求願這些衆生,都能安住在毗盧遮那大願海。毗盧遮那的大願是什麼?總的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別說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這才真正是生如來家。不同于一般大乘,一般大乘裏面講的發菩提心就是生如來家,所以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跟如來是同生性,同生性這就生如來家。這個地方意思就不一樣,這個地方生如來家是證得如來究竟的果位,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沒有真正生如來家。所以這個意思跟一般大乘經教上所講的不相同,這也是華嚴境界。

  

  這兩大段經文,清涼大師有個綜合的總結,我們可以看《疏》。他說:「此上菩薩法化」,以上所說的總共二十句,前面十句是說菩薩幫助佛教化衆生,「始從放光,終于得益」,後面十句是得益,這裏頭的意思重重無盡。就像我們過去講《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一樣,任何一願決定是包括其余四十七願,如果缺少一願,這個願就不圓滿。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然後我們就能體會到菩薩教化衆生這十句,任何一句也都圓滿包括其他九句,任何一句都圓滿包括後面所講的十種利益。雖然這裏面有淺深廣狹不同,菩薩教化衆生的心願是圓滿的,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依照衆生的根機循序漸進,就像父母教育子女一樣。根性利的、聰明的,叁、四歲就開始學習,就要教,中下根性的六、七歲開始,隨著他的年齡,隨著他智慧的增長,教學的方式循序漸進,必須要讓他受到圓滿優良的教育。佛菩薩教化衆生亦複如是,父母教兒女大概總是十幾二十年,這個教育工作就圓滿;諸佛菩薩教化衆生,一定要把這個衆生幫助他證得圓滿的佛果,這個教學的工作才圓滿、才結束。這個衆生在等覺位還要照顧、還要幫助,不能說「他到等覺,可以了,不必照顧了」,沒有這個道理。等覺位諸佛如來還是要照顧、還是要幫助他,必定要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衆生才算是畢業。

  

  諸佛如來、這些法身菩薩,對于虛空法界一切衆生念念不舍,世出世間到哪裏去找這樣的好人?無論衆生怎樣迷惑顛倒、悖逆,佛菩薩始終不舍。你不相信、你悖逆他,他可以距離你遠一點,在旁邊觀察,看你造業受報,看你幾時回頭,到你回頭的時候他就現身,就來幫助你。絕對不會說我們對佛菩薩不相信他、毀謗他、侮辱他、破壞他,佛菩薩懷恨再也不幫助我們了,那是我們用凡情來猜的,全都想錯了!佛菩薩絕對不會把凡夫那些過失放在心上,沒有這個道理,只有一個願望,希望你早一天圓成佛道。這個事實,這樣真誠清淨平等的弘願,我們應當學習。能不能學得到?肯定能學到。什麼原因?因爲這是性德,是我們自己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不是修德。

  

  所謂修行只是把我們的迷惑、妄想、錯誤的知見舍棄而已,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了,我們性德就恢複了。我們自己的性德跟十方一切諸佛無二無別,跟法身大士完全一樣。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對我們的照顧、對我們的關懷、對我們的幫助是一體的,他知道虛空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一個自性,同是性德所現的,所以他們顯露的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一樁事情,怎麼樣把自己的性德恢複,我們也能像法身菩薩一樣,幫助諸佛如來教化無量無邊苦難衆生。現在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契入境界?真的要想入佛境界,佛菩薩、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沒有別的,解行相應,你就能契入。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解跟行分了家,解是解,行是行,彼此不相應,這就是學佛功夫爲什麼不得力,原因在此地。

  

  我們看看清涼大師在此地總結的有十二句,第一個:「其十須彌塵數衆生得益,方在一國,余一切土皆爾,故雲一一國土各令等也。」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心是這樣的,念也是這樣的,行也不例外。「十須彌」,十是表法的意思,不是數字,代表圓滿,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一個不漏,它表這個意思。要令一切衆生都得最殊勝的利益,饒益衆生,最豐饒的利益。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這個願行?今天我們得人身,生活在這個世間,所爲何來?這個問題應當常常想想。爲自己,沒錯!你話說得沒錯,你的心、你的行錯了。怎麼錯?你沒有爲自己。沒有爲自己那到底爲的是什麼?你爲的是你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不是自己。再告訴你,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是真正爲自己,爲什麼?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無量無邊微塵海數的衆生是自己的身,這是真正爲自己。誰能夠知道?誰能明了這個事實真相?六道凡夫不知道,所以叫迷惑顛倒,把這個身、四大五蘊之身以爲是自己的身相,把妄想分別執著誤以爲是自己的心相。佛在經上講得那麼清楚、那麼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相!四聖法界的聖者依舊不能很清楚,說實在話他們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法身菩薩才真正見到宗門裏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法身菩薩才見到。八地菩薩以上可以說真相逐漸大白,真正覺悟了。

  

  譬如我們這個人,真正覺悟了這個身體是自己,我們現在像什麼?像我們人身體上的一根汗毛、一個細胞,我們誤以爲那個汗毛是自己、那個細胞是自己,不知道整個身是自己。整個身是什麼?整個身是宇宙,佛經裏面常講的「盡虛空界、盡法界」,那是我們的真身,在佛法叫做法身,稱爲法性身、法性土。身土是一不是二,自他是一不是二。「自他是一不是二」你要是不好懂,你就想我剛才的比喻,自是一個細胞,他是另外一個細胞,我們這個身體是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的,自他是一不是二。有沒有自他的相?有,自他相確實有,但是它是一體,這叫法身。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能夠證得、能夠肯定虛空法界是自心相,無量無邊微塵數剎土衆生是自身相,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你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的起心動念,決定跟《華嚴經》一樣,你的起心動念跟《華嚴經》講的不一樣,你沒有入華嚴境界,你沒有證得清淨法身。換句話說,你的真誠心沒有遍虛空法界,你的清淨平等心沒有遍虛空法界,你的正覺慈悲心沒有遍虛空法界,你就不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什麼樣子?前面所念的二十句就是,那是法身菩薩的樣子。

  

  清涼大師第二句講「此一切土益,在一念時中。」一念當中具足圓滿的功德利益。這就是我們平常常常聽到的,或者是看到古德注疏裏頭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如是,念念如是。要有一念不如是,這就是失念,這不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決定是念念如是,一念不相應那就是過失,凡夫有過失。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學菩薩念念相續。當然這不是我們短時間能做得到,我們肯定有失念的時候,就是忘掉了,又去胡思亂想了。這個不怕,怕的是覺悟太遲,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它就相續,迷就斷掉了,覺是進步,迷是退步。我們現在用功,真的是進得少退得多。

  

  現在我們在這裏講這部經,講的時候、你聽的時候你覺,這一天四個小時,講完之後又迷了。四個小時進步,二十個小時退步,成就難!如何能保持不退?這叫功夫。宗門教下常常是用觀想保持,淨宗學人是以一句六字洪名保持,這一句佛號具足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沒有讀過《華嚴》、沒有聽過《華嚴》,雖然念這一句佛號,他沒有辦法生起觀想,所以利益就有限。如果沒有學過《華嚴》,學過《無量壽經》,這一句佛號念念與《無量壽經》圓滿相應,那也等于與大方廣佛華嚴相應;可是,《無量壽經》要了解得透徹,所以經典在今天確實不能不細講,講得愈細、講得愈透徹,對于修學的人,愈有利益。

  

  第叁句說「如是念念之益」,念念的利益無量無邊,「方一法門所開悟,一一法門皆爾。」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之後,你的疑惑斷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斷掉,「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門門都入這個境界。只是衆生的機緣不相同,這就好象我們開保險櫃的號碼鎖一樣,號碼鎖對准了,這個門很輕易就拉開,號碼可以隨意去設立。你要問爲什麼?因爲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一切法的體、理體就是自性。哪一法不能見性?哪一法不能悟入?既然能悟入、能見性,那哪一法不是佛法!所以我們對于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要平等對待,對佛法如是,對其他宗教亦如是。爲什麼?其他宗教也是唯心所現的,只要修學方法正確,其他宗教都能夠明心見性。不是宗教呢?世間一切諸法呢?說老實話也不例外,豈不聞佛法中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圓是什麼?覺悟圓滿的人,證得圓覺的人。正報一毛孔,依報一微塵,一毛孔是任何人身上一毛孔,我們身上一毛孔跟諸佛身上一毛孔沒有兩樣;我們這個世間一微塵,跟華藏世界一微塵也沒有兩樣,要記住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有什麼兩樣?菩薩毛孔放光,放無量光,一一光中化無量菩薩,一一菩薩度無量無邊衆生,成就究竟圓滿的利益。我們要問,我們身上毛孔放不放光?不放光,爲什麼不放光?不是不放光,是它現前有障礙;障礙如果除掉了,它跟這個…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