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0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礎,基礎都沒有,你還修什麼?你還學什麼?全是假的!

  

  世尊示現滅度之前,弟子們向他老人家請教,「世尊在世,我們以你爲老師,你不在世了,我們以誰作老師?」大家都是同學,所以佛就說了兩句話:「以戒爲師,以苦爲師」。釋迦牟尼佛自己本身做到了,他一生持戒,一生苦行,他是做到說到。我們就曉得如果我們學戒,持戒依教奉行,佛說他老人家雖不在世,跟他在世沒有兩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持戒的。早年章嘉大師跟我講,他用個比喻告訴我,在那個時代我們住在臺北,到南部都是坐火車,他說戒律就像那一張火車票一樣,你必須拿到這張車票你才能上車,上車之後這一張票要常常保持著,一直到下車這一張票交回。他說的這個比喻我懂,你有戒律你才能入佛門,到成佛這個戒律都不能夠舍,成佛小小戒、小小威儀都不犯。那是做什麼?做給新學菩薩看的,做給初學佛人看的,教他們就跟父母教兒女一樣,身教!言教,你兒女長大,稍稍懂事,他會跟你辯論,「你教我,你自己都做不到,你爲什麼教我?」自己先做到,他就沒有話說了。無論是世出世間,真正的聖賢一定是先行其言,他要說話一定是先做到,然後再說;他沒有做到的,他不說。所以他說出來的,我們後學人聽了,心服口服,他真做到了。小乘人智慧不如大乘,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裏面,他的行持確實會贏得社會大衆的尊敬。第五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衆生,事善知識,具衆福行。】

  

  這往後是得大乘利益,大乘法裏面第一樁大事情是親近善知識,這在沙彌戒裏頭都講得很清楚。老師有德行、有修持、有果證,一生都不能離開,那是真善知識。佛在經上講得很好,這一位老師,他缺少福報,物質生活非常艱苦,但是有德有學、有修有證,無論怎樣的辛苦我也不離開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福報很大,物質的供養非常豐足,但是他沒有德沒有學,他也沒有修證,我們不能夠貪戀富裕的生活,一定要離開,尋求真善知識,這是講參學。決定不能夠貪圖名聞利養的享受,一貪圖這個,就入了魔道。今天佛門裏面魔很多,前天達爾文這位菲律賓籍的同修,他跟我講,現在這個世間百分八十五都是魔。我聽了點點頭:「你說得不錯!」什麼是魔?貪瞋癡慢是魔,好勝競爭是魔,違背聖教是魔,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社會上是不是像他講的真的占百分之八十五?大家仔細觀察,你自己就曉得。

  

  『事善知識』,不容易!奉事善知識,就是淨業叁福裏面奉事師長。怎樣奉事?沒有學過。世出世法你都沒有學過,所以今天講孝養父母不會,不知道怎麼孝養,奉事師長也不會,沒有人教。喜歡聽經,我知道你真的是喜歡,不是假的,不喜歡學習;換句話說,我喜歡聽,我不喜歡去做。爲什麼?如果去做,跟自己的煩惱習氣相違背了,願意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隨順煩惱習氣,歡喜聽經,這是學的什麼佛?全是阿賴耶識裏頭種善根,這一生當中不得佛法利益,我們要知道。來生,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再得人身?六道裏頭得人身大非易事,佛在經論裏頭講得很多很多。爲什麼?得人身的條件要具足五戒十善,這是學佛的人;不是學佛的人,中國古人所講的,你要具足倫常道德,一生的心行不離倫常道德,來生得人身,來生肯定比這一生的智慧、福德還要殊勝。

  

  所以我們細心觀察,不要看別人,看自己,認真反省,倫常道德我有沒有做到?說老實話,現在講倫常道德這四個字,什麼意思都不懂。大家學佛了,五戒十善你有沒有?五戒十善總共十五條,每一條的意思你清不清楚?名字你說得出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意思能說得出來的人不多。說都說不清楚,他又怎麼能做到?要是做不到,這個人身失掉了,再得人身不容易,太難太難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樁事情?若是得人身也未必能接著修學,如果你這一生修了一些福報,得人身之後享福去了,福報一享人就糊塗了,不想再修行了,修行很辛苦。要真正修行、真正學佛,頭一樁事情,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就受不了,這個太苦了,這個我做不到。

  

  佛門裏面修行,無論在家出家,要過最低的物質生活。爲什麼?斷貪心,也就是真正在斷貪瞋癡上下功夫。斷貪瞋癡從飲食下手,一切衆生哪一個不貪吃?所以佛「不非時食」,不非時食就是日中,日中一食。有人說這營養不夠,對!世間一般人營養是肯定不夠,什麼原因?消耗量大。出家修道的人他的營養量夠了,爲什麼?他能量消耗的量少。一般人能量消耗,消耗到哪裏去?知道的人不多,消耗在妄念。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消耗是提供這些妄想雜念;真正能量的消耗,你勞心也好、勞力也好,都不多,這是我親眼看見的。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他老人家日中一食,他的工作量至少是我們一般五個人的工作量,勞心勞力,他一天吃一餐,一餐吃得很少。

  

  所以學佛的人、修行人,到底修什麼?修清淨心。佛法叁個門,到最後就叁個門,叁皈依。佛是覺門,法是正門,僧是淨門,覺、正、淨叁個門。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門,淨門就是修清淨心。雖然說叁個門,這是一而叁,叁而一,一個門得到,叁個門統統都得到了。所以叫你一門深入,你得到的是圓滿的,決定沒有偏邪。我們修清淨心,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心地清淨不染,于世出世間法都不染著,你的消耗量就少,一天一餐足夠了,多省事!李老師告訴我,他叁十多歲就日中一食,到九十多歲差不多一個甲子六十年,日中一食。我看到他老人家的行持我跟他學,我也學日中一食,我到第八個月才告訴他:「老師,我現在也日中一食。」他就問我精神體力狀況怎麼樣?我說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我們生活簡單,人到無求品自高。

  

  我這種生活過了五年,到臺北去講經弘法,遇到韓館長。那時候沒有地方住,住在她家裏,她跟她的先生一定要求我要吃叁餐,她說否則的話將來你身體不好的時候,很多人會怪罪于她。好了,我就答應她。雖然吃叁餐,一餐的量。那個時候我年輕,一餐吃叁碗飯,碗沒有現在這麼大,普通的小碗,我一餐吃叁碗飯;于是把這叁碗飯分作叁次,一餐吃一碗,所以還是一樣的分量。這是不得已開緣開了,現在我還是想恢複,爲什麼?一餐真的省事,心是定的,對自己大有利益。佛所說的哪裏會有錯?我們能做到,不是做不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0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