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八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自在用,所化成益第五句:
【念念中,一一國土,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衆生,事善知識,具衆福行。】
這一句對我們的修學,關系非常重要,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裏面,第一句就是教我們求明師受戒,世出世法老師第一大。古時候中國與印度都懂得尊師重道,所以曆代都有聖賢人出現。如果是師道沒有了,這個社會必定動亂不安,人民一定受盡災難。師是人天眼目,佛在經典上把它比作苦海的明燈,像燈塔一樣,指示我們趨吉避凶,災消福來,所以事奉善知識,這是衆福的根基;「衆」是衆多,所有一切福德的根基,我們一定要懂得。佛門裏面講得很多,儒家也講得不少。前清陳弘謀先生編了一本《五種遺規》,把古聖先賢教初學都把它會集在一起,對我們後學非常便利。特別是童蒙的教學,比什麼都重要。這部書,中華書局有單獨流通的,排版跟校對都相當完善。過去我們在臺中修學,李老師指定這本書做爲我們修身的課本,我在此地介紹給大家。第六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衆生,發于無上菩提之心。】
諸菩薩助佛弘法利生,這十句是他們弘法利生的目標。像前面所講的事奉老師,做老師的人說不出口;孝養父母,父母對兒女也說不出口,必須第叁者來開導。所以教學生尊師重道這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怎麼教法?要做示範給他看。現在沒有了,現在人也做不出來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像我這個年齡大概對于古時候那種教學沾一點點邊,我這個年齡以後大概就沒有了,很少見了。我生長在農村,農村有私塾,這一個村莊或者幾個村莊合起來請一個老師,找一個公共場所設立學校,就是私塾,多半都是利用祠堂。一個老師大概教二、叁十個學生,這是最多的,少的六、七個學生,學生的年齡參差不齊,大的有十七、八歲,小的有六、七歲,同在一個教室上課。每一個人念的書不一樣,這是一個很特殊、很特別的學校,只有一個老師。對于童蒙只是教句逗,就是教你讀誦背書,每天背幾遍,對大的學生、十幾歲的學生,多半是教授古文、《四書》,老師有講解。這麼一個學校,一切都還是遵守古禮。
我們上學的那一天,因爲這個學校並不是定一個日期開學,學生有先來後到的,隨時跟老師談妥,約定日期家長就把學生送到私塾。照古禮拜師,學生要跟這個老師學,要拜師。拜師的禮很隆重,這個禮堂當中供奉著一個很大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的神位,先向孔子神位行叁跪九叩首的大禮,就是從前人民見皇帝行的最敬禮,叁跪九叩首。我的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跟著拜,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父親給老師也是行叁跪九叩首的禮,我們做學生、子女的人跟在後面拜,家長教,這是我們自己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親對老師這樣的尊敬,以後不敢不聽老師的話。所以做父母的人要做樣子給兒女看,讓他真正看到。拜完之後,再向老師呈獻禮物;就跟這個經菩薩見佛一樣,帶著禮物,把禮物呈獻給老師。家長會跟老師簡短的談話,把兒女付托給老師,請求老師嚴加管教,囑咐自己的兒女要尊師重道,要聽老師教誨,不能違背,當面說明。現在這個禮節沒有了,現在作父母的也不懂了。
早年李老師在臺中「慈光圖書館」開了一個小班,內典研究班,這個研究班只收八個學生,六個男生兩個女生都是大學畢業,他們願意發心研究經教,期限是四年。李老師請了六個老師,八個學生六個老師來教。開學的那一天,李老師代表學生家長,向這個老師行禮。他也是老師之一,他先代表家長,另外五個老師上座先拜佛,佛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他代表學生家長,八個學生跟在後面,我們用佛教的禮節給老師頂禮叁拜。這大概是學校開學行古禮可能是最後的一次,以後沒有了。非常可惜,那個時候錄像不像現在這麼流行、這麼方便,沒有把當時這個情形用錄像保留下來,很值得後人看看,很有啓發的教育意義。
尊師重道不是口裏說的。所以我在臺中,因爲我也是六個老師之一,我們還有一張照片是開學那天照的,現在懸挂在我們新教堂裏面。六個老師已經有叁個不在了,都是念佛往生的。五個老師都是李老師的學生,老師這個表演給我們印象非常深刻,使我也想象到我最初入學念私塾,我父親送我上學那一幕的情景,記憶猶深。根基就是從這個地方奠定下來的。現代人有福報沒有這個機會,在物質上享受確實是我們那一代沒有辦法相比。我自己求學,有許多同參道友到臺中看過我的生活狀況,都非常感歎,過這麼苦的日子。人的成就,真的佛說的要「以苦爲師」,沒有吃過苦,不知道世間什麼叫可貴,你怎麼會想到聖學、聖人教誨?在佛門裏面菩薩有教導學生孝親尊師,菩薩來教,教你要親近善知識,用什麼樣的心態親近善知識,《華嚴經》講得很多、講得很好,我們讀了、聽了多想想,應該怎樣學習。
第六句是講發菩提心,勸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這個名詞是可以翻的,在翻經體例裏面是「尊重不翻」,真正的覺悟。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面給我們講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是深心、大悲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直心怎麼對自己、怎麼對別人,所以在用裏面就分成兩種。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說菩提心,說法跟《論》裏頭不一樣,意思相同。《觀經》裏面講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論裏面講是直心,經裏面講至誠心,合起來看意思就明白了。什麼叫直心?真誠,真誠到極處,叫至誠。自受用經裏頭也說是深心,跟論相同。古大德給我們解釋什麼叫深心?說深心就是好善好德,好善好德是深心,對自己。對別人,《論》裏面講是大悲心,經上講的是回向發願心,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很明白,就是以大慈大悲把自己所修得的一切福德功德布施供養給一切衆生,不是自己享受。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舍己爲人,一般宗教裏面所說的犧牲奉獻,這是他受用。
古大德又告訴我們,四弘誓願即是大菩提心,這個地方講的『無上菩提之心』,四弘誓願第一句是他受用,第二句、第叁句是自受用,深心;末後一句是菩提心之體,「佛道無上誓願成」。從四弘誓願我們就很清楚的明了,自己沒有得度,決定不能夠度人,自己沒有成就,你也不可能成就別人。自己要成就,頭一個斷煩惱,第二個學法門,這是好善好德。斷煩惱是好德、德行,學法門是好善。所以求學,世出世間的學問都是講斷煩惱學法門。但是現代教育,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都不講斷煩惱;不但煩惱不斷,還要讓煩惱繼續不斷增長,這是現代教育。儒家的教學,《大學》裏的叁綱八目,「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把儒家教學的宗旨全說出來了。儒家教育教的是什麼?就這叁句。第一個教明明德,明德跟佛家講的明心見性很接近,明德是個名詞,上面又加一個「明」,那個明是動詞。你要明明德,可見得你明德不明,不明就是佛家講的無明;換句話說,一定要破無明,明德才能現前,明德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教學的目的在此地。
明德恢複之後要起作用,作用在親民。親民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來說,爲衆生服務。你學成之後如果不能爲一切衆生服務,你的學問不就白學了?不但要知道爲一切衆生服務,而且這個服務還要做到盡善盡美,「止于至善」。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跟我們講的,「菩薩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後頭又有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你們想想這是不是止于至善?前面這是叁個綱領,後面具體說了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的意思你好懂,什麼叫平天下?天下太平。那個平是平等,以平等心對待天下一切人事物叫平天下,這是大學問,造詣到極處了。他從哪裏做起?從格物致知,什麼是格物?物是物欲,就是佛家講的七情五欲煩惱;格是要跟它格鬥,就是佛家講的斷煩惱、斷習氣,從這裏開始。跟佛家四弘誓願裏面講的「煩惱無盡誓願斷」,一個意思!格物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致知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格物是斷煩惱障,致知是斷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都斷掉了,你的性德現前,菩提心就發起來了。
儒家菩提心只講了兩條,誠意、正心,誠意跟《觀無量壽佛經》講菩提心至誠心是一個意思,誠意就是至誠心。它起的作用是正心,儒家只講一個,佛法講兩個,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對自己好善好德是正心,對別人大慈大悲是正心。世出世間的聖人,所說教學的理論、方法、境界都相同。孔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彼此並沒有聽說過,孔夫子沒有聽說過西方印度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聽說中國有孔子,這就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標、教育的綱領,這麼相似。我們讀了之後當然有很深的感觸,他們教學爲什麼這樣的接近?沒有別的,都是出自于自性,是性德的流露,佛經上常講「佛佛道同」。
由此可知,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本有的,現在菩提心不見了,菩提心變成了煩惱習氣,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菩提心就現前了,我們不能不知道,也就是真心就現前了。真心那就跟此地十方世界法身菩薩一樣,他們都是真心。真心起的作用,「念念中,一一國土,世界海微塵數衆生」,幫助他們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我們凡夫,這個心是情識,情識是自私自利,念念只爲自己,不知道有別人,這是心量不一樣。所以諸菩薩幫助佛教化衆生,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幫助衆生發無上菩提心,幫助他覺悟、幫助他…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