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八一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现自在用,所化成益第五句:

  

  【念念中,一一国土,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事善知识,具众福行。】

  

  这一句对我们的修学,关系非常重要,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第一句就是教我们求明师受戒,世出世法老师第一大。古时候中国与印度都懂得尊师重道,所以历代都有圣贤人出现。如果是师道没有了,这个社会必定动乱不安,人民一定受尽灾难。师是人天眼目,佛在经典上把它比作苦海的明灯,像灯塔一样,指示我们趋吉避凶,灾消福来,所以事奉善知识,这是众福的根基;「众」是众多,所有一切福德的根基,我们一定要懂得。佛门里面讲得很多,儒家也讲得不少。前清陈弘谋先生编了一本《五种遗规》,把古圣先贤教初学都把它会集在一起,对我们后学非常便利。特别是童蒙的教学,比什么都重要。这部书,中华书局有单独流通的,排版跟校对都相当完善。过去我们在台中修学,李老师指定这本书做为我们修身的课本,我在此地介绍给大家。第六句: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诸菩萨助佛弘法利生,这十句是他们弘法利生的目标。像前面所讲的事奉老师,做老师的人说不出口;孝养父母,父母对儿女也说不出口,必须第三者来开导。所以教学生尊师重道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教儿女要尊师重道。怎么教法?要做示范给他看。现在没有了,现在人也做不出来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像我这个年龄大概对于古时候那种教学沾一点点边,我这个年龄以后大概就没有了,很少见了。我生长在农村,农村有私塾,这一个村庄或者几个村庄合起来请一个老师,找一个公共场所设立学校,就是私塾,多半都是利用祠堂。一个老师大概教二、三十个学生,这是最多的,少的六、七个学生,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大的有十七、八岁,小的有六、七岁,同在一个教室上课。每一个人念的书不一样,这是一个很特殊、很特别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对于童蒙只是教句逗,就是教你读诵背书,每天背几遍,对大的学生、十几岁的学生,多半是教授古文、《四书》,老师有讲解。这么一个学校,一切都还是遵守古礼。

  

  我们上学的那一天,因为这个学校并不是定一个日期开学,学生有先来后到的,随时跟老师谈妥,约定日期家长就把学生送到私塾。照古礼拜师,学生要跟这个老师学,要拜师。拜师的礼很隆重,这个礼堂当中供奉着一个很大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先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就是从前人民见皇帝行的最敬礼,三跪九叩首。我的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跟着拜,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我父亲给老师也是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们做学生、子女的人跟在后面拜,家长教,这是我们自己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这样的尊敬,以后不敢不听老师的话。所以做父母的人要做样子给儿女看,让他真正看到。拜完之后,再向老师呈献礼物;就跟这个经菩萨见佛一样,带着礼物,把礼物呈献给老师。家长会跟老师简短的谈话,把儿女付托给老师,请求老师严加管教,嘱咐自己的儿女要尊师重道,要听老师教诲,不能违背,当面说明。现在这个礼节没有了,现在作父母的也不懂了。

  

  早年李老师在台中「慈光图书馆」开了一个小班,内典研究班,这个研究班只收八个学生,六个男生两个女生都是大学毕业,他们愿意发心研究经教,期限是四年。李老师请了六个老师,八个学生六个老师来教。开学的那一天,李老师代表学生家长,向这个老师行礼。他也是老师之一,他先代表家长,另外五个老师上座先拜佛,佛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他代表学生家长,八个学生跟在后面,我们用佛教的礼节给老师顶礼三拜。这大概是学校开学行古礼可能是最后的一次,以后没有了。非常可惜,那个时候录像不像现在这么流行、这么方便,没有把当时这个情形用录像保留下来,很值得后人看看,很有启发的教育意义。

  

  尊师重道不是口里说的。所以我在台中,因为我也是六个老师之一,我们还有一张照片是开学那天照的,现在悬挂在我们新教堂里面。六个老师已经有三个不在了,都是念佛往生的。五个老师都是李老师的学生,老师这个表演给我们印象非常深刻,使我也想象到我最初入学念私塾,我父亲送我上学那一幕的情景,记忆犹深。根基就是从这个地方奠定下来的。现代人有福报没有这个机会,在物质上享受确实是我们那一代没有办法相比。我自己求学,有许多同参道友到台中看过我的生活状况,都非常感叹,过这么苦的日子。人的成就,真的佛说的要「以苦为师」,没有吃过苦,不知道世间什么叫可贵,你怎么会想到圣学、圣人教诲?在佛门里面菩萨有教导学生孝亲尊师,菩萨来教,教你要亲近善知识,用什么样的心态亲近善知识,《华严经》讲得很多、讲得很好,我们读了、听了多想想,应该怎样学习。

  

  第六句是讲发菩提心,劝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这个名词是可以翻的,在翻经体例里面是「尊重不翻」,真正的觉悟。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是深心、大悲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直心怎么对自己、怎么对别人,所以在用里面就分成两种。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菩提心,说法跟《论》里头不一样,意思相同。《观经》里面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论里面讲是直心,经里面讲至诚心,合起来看意思就明白了。什么叫直心?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自受用经里头也说是深心,跟论相同。古大德给我们解释什么叫深心?说深心就是好善好德,好善好德是深心,对自己。对别人,《论》里面讲是大悲心,经上讲的是回向发愿心,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很明白,就是以大慈大悲把自己所修得的一切福德功德布施供养给一切众生,不是自己享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舍己为人,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牺牲奉献,这是他受用。

  

  古大德又告诉我们,四弘誓愿即是大菩提心,这个地方讲的『无上菩提之心』,四弘誓愿第一句是他受用,第二句、第三句是自受用,深心;末后一句是菩提心之体,「佛道无上誓愿成」。从四弘誓愿我们就很清楚的明了,自己没有得度,决定不能够度人,自己没有成就,你也不可能成就别人。自己要成就,头一个断烦恼,第二个学法门,这是好善好德。断烦恼是好德、德行,学法门是好善。所以求学,世出世间的学问都是讲断烦恼学法门。但是现代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不讲断烦恼;不但烦恼不断,还要让烦恼继续不断增长,这是现代教育。儒家的教学,《大学》里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把儒家教学的宗旨全说出来了。儒家教育教的是什么?就这三句。第一个教明明德,明德跟佛家讲的明心见性很接近,明德是个名词,上面又加一个「明」,那个明是动词。你要明明德,可见得你明德不明,不明就是佛家讲的无明;换句话说,一定要破无明,明德才能现前,明德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教学的目的在此地。

  

  明德恢复之后要起作用,作用在亲民。亲民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来说,为众生服务。你学成之后如果不能为一切众生服务,你的学问不就白学了?不但要知道为一切众生服务,而且这个服务还要做到尽善尽美,「止于至善」。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跟我们讲的,「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后头又有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止于至善?前面这是三个纲领,后面具体说了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的意思你好懂,什么叫平天下?天下太平。那个平是平等,以平等心对待天下一切人事物叫平天下,这是大学问,造诣到极处了。他从哪里做起?从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物是物欲,就是佛家讲的七情五欲烦恼;格是要跟它格斗,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断习气,从这里开始。跟佛家四弘誓愿里面讲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一个意思!格物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致知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都断掉了,你的性德现前,菩提心就发起来了。

  

  儒家菩提心只讲了两条,诚意、正心,诚意跟《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至诚心是一个意思,诚意就是至诚心。它起的作用是正心,儒家只讲一个,佛法讲两个,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对自己好善好德是正心,对别人大慈大悲是正心。世出世间的圣人,所说教学的理论、方法、境界都相同。孔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彼此并没有听说过,孔夫子没有听说过西方印度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听说中国有孔子,这就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纲领,这么相似。我们读了之后当然有很深的感触,他们教学为什么这样的接近?没有别的,都是出自于自性,是性德的流露,佛经上常讲「佛佛道同」。

  

  由此可知,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本有的,现在菩提心不见了,菩提心变成了烦恼习气,变成了妄想分别执着。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菩提心就现前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也就是真心就现前了。真心那就跟此地十方世界法身菩萨一样,他们都是真心。真心起的作用,「念念中,一一国土,世界海微尘数众生」,帮助他们开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我们凡夫,这个心是情识,情识是自私自利,念念只为自己,不知道有别人,这是心量不一样。所以诸菩萨帮助佛教化众生,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帮助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帮助他觉悟、帮助他…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