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位、好權勢,只要你一有絲毫的愛好,你那個叁昧就沒有了。爲什麼?你起心動念了。
由此可知,到佛果地上才真正徹底放下了,無論什麼境界都不會起心動念了,天堂不起心動念,沒有感覺到樂受,地獄也不起心動念,沒有感覺到苦受。動念頭就有苦樂憂喜舍,就不是正受,那個受就不正常。沒有苦樂憂喜舍,什麼境界都是平等的,這叫正受。所以叁昧也翻作「等持」,等就是平等,持是保持,永遠保持著平等,天堂跟地獄平等。爲什麼?不受就平等,受就不平等,受就有苦有樂,不受就平等。所以修定,這是關鍵。真正大定在哪裏修?大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在這裏修。修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叁昧,換句話說,絕對不會被外境所轉,不會被外境所動,你這個心是不動的。什麼時候真正修到?八地菩薩「不動地」。七地叫「遠行地」,距離這個影響很遠很遠,換句話說,對修行人影響極其微薄,到八地真的不動,一絲毫影響沒有了。
『雲何淨治無畏法』,「治」是對治,「無畏」是四種無畏,如何淨治?要定要慧,清淨的定慧。在任何團體大衆當中,沒有畏懼,不怕人問難,一切衆生有問題盡管問,問不倒的。『神通力用不可量』,這裏頭包括的範圍太大,通常我們講六種神通,在《華嚴》裏面講十通,作用不可思量、不可限量。『願隨衆生心樂說』,願佛隨著衆生的心,因爲請法的菩薩太多太多,這些菩薩境界各個不相同,求佛應機說法,應一切衆生機來說法,所以就說出這麼一部大經來。第七首:
【諸佛法王如世主,所行自在無能製,及余一切廣大法,爲利益故當開演。】
『及余一切廣大法』,前面念請有二十句問,二十句問之外的就是「及余」。佛德能無量無邊,雖然菩薩沒有問,也希望佛能夠爲大家演說。這一句有答複,在後面「不思議品」,將來我們會看到。『諸佛法王如世主』,菩薩也是「世主」,何以故?菩薩教化衆生,他是老師,老師是學生之主。世間既然有師生這個關系,有這麼一個團體,老師在學生當中他能夠作主,所以他也是世主。諸佛法王,佛是導師,是菩薩的老師,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本師,根本的老師。在我們這個世界,至少在現前這個階段,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這一萬二千年當中,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佛陀教育是他建立的,是他創辦的。早年這些弟子,有菩薩、有羅漢,佛滅度之後,他們代佛教化,以至于一代一代的祖師大德這些善知識們,代代相傳。這個地方是贊佛,『所行自在無能製』,佛對于世出世間法究竟圓滿的通達明了,確確實實象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裏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前面這二十個問沒有問到的,一定還有不少廣大法。『爲利益故當開演』,佛的心願我們知道,利益一切衆生,希望一切衆生都跟他一樣。我們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願,千萬不能有嫉妒障礙,那就錯了!所以求學無論世出世法,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希望別人超過我自己。我跟諸位同學說,我從小沒有接觸佛法,我就有這個思想,我早年我自己寫的文章,送給方東美先生看、送給章嘉大師看,裏面都寫這個。我一生沒有好勝好強的心,我總希望別人都比我好,我享福,他們造福我享福。好事實在沒有人幹,那我一定要出來幹,當仁不讓;有別人做得比我更好,我一定讓給他,我從小我就有這個思想。作學生的時代,從小學我就會讓,我不跟別人爭,連成績都不爭,我的老師對我都非常清楚,好學,沒有競爭的心。
所以在學校念書,每逢考試我答的考卷,我一算大概到六十五分我就交卷,後面會做的不做了,及格就可以,何必要爭高分數、要爭高名次?就是第一名、第二名,這個我沒有興趣。喜歡讀書,所以課外的書我念得很多,同學當中我的知識非常豐富,看書看得多。希望別人都比我好,我有這麼一點善根。我能夠忍辱,李老師講的六波羅蜜裏頭,他常常在同學當中贊歎我,我能布施、能忍辱,歡喜幫助別人,歡喜爲別人服務。所以縱然菩薩還沒有問到的,佛都知道,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應當開示,應當演說。第八句:
【佛眼雲何無有量,耳鼻舌身亦複然,意無有量複雲何,願示能知此方便。】
這首偈是說前面「體相顯著」十句,問的雲何是佛眼、雲何是佛耳、雲何是佛鼻?但是偈頌裏面沒有說那麼多,偈頌裏頭只說六根,念請裏還有叁業,叁業裏面開身業,身業開常光、放光,所以身業就占兩句,這樣合起來十句,這是供具裏面言請的,這一看我們意思就懂了。後面這兩首是講「化用普周十句」,就是佛的十海。在四十問裏面這個十海非常重要,可以說它是總綱領:佛怎麼修行,修行證果之後起什麼作用?起度化衆生,也就是真正落實「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十句是度衆生的。前面所問,多半是問佛怎樣修行成佛的。
【如諸剎海衆生海,法界所有安立海,及諸佛海亦無邊,願爲佛子鹹開暢。】
【永出思議衆度海,普入解脫方便海,所有一切法門海,此道場中願宣說。】
這兩首偈,是說「化用普周十句之問」。在偈頌八句裏面只提到七個問題,另外還有佛的神變海、佛的壽量海、佛的名號海,缺少這叁個,清涼大師說這叁個都不離佛,佛海就可以把這個統統都包括,意思含的有。這就是供具裏頭出聲的,這是言音請,不是念請。與會這些大衆,異生衆裏面確實有中下根性,哪些人?像我們,我們是異生衆裏頭中下根性。菩薩心裏的念頭我們不知道,不但菩薩心裏念頭我們不知道,我跟你之間,我心裏起念頭你不知道,你心裏起念頭我也不知道,這才曉得我們的業障有多重!
經典上告訴我們,阿羅漢、辟支佛,或者更低的層次,阿那含、斯陀含,我們心裏起心動念,他們知道,他怎麼知道?他那個能力恢複了一部分。阿羅漢有六通,阿那含、斯陀含已經有他心通。須陀洹沒有,須陀洹有天眼通、天耳通,這是初果;二果就有宿命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有他心通,別人心裏起心動念他知道;到叁果聖人就有神足通,他就能變化自在;四果羅漢有漏盡通,那就圓滿,漏盡通是見思煩惱斷盡了。由此可知,我們是一樣都不通,煩惱習氣是多麼的深重,自己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修學的心發不起來,一定知道自己不行,我才要發憤努力學習;要是對現前境界很滿意,你這個發憤求學的心生不起來,我們佛家講的道心生不起來,你滿足于現狀。怎樣激發自己的道心?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自己真的錯了。
『如諸剎海』,這是諸佛的剎海,前面講世界海,「剎海」就是世界海;『衆生海』、『法界所有安立海』,前面細說過了。『及諸佛海亦無邊』,「亦無邊」就把前面叁句全都貫上了,世界海無邊,衆生海無邊,法界安立海無邊,佛海亦無邊,樣樣都無邊。『願爲佛子鹹開暢』,「開」是開示,「鹹」是統統爲我們開示,讓我們聽了之後茅塞頓開,心意暢悅。「暢」還有個意思,暢佛本懷,佛的願望是要覺悟一切衆生,一切衆生都覺悟了,佛心境舒暢了,有這麼個意思,暢佛本懷。『永出思議衆度海』,這是度衆生不可思議。『普入解脫方便海』,這就是解脫海。『所有一切法門海』,法門是教化衆生的。『此道場中願宣說』,這個道場是華嚴海會,願佛在這個道場當中爲大家宣說。供具言請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我們在「現相品」一開端看到菩薩念請,供具聲請,供具出聲音,聲音贊頌,我們也可以說是言請,把這個意思都說出來了。
李長者《合論》裏頭有一段話,道霈禅師把它節錄在此地,做爲這一大段的一個總結。他用問答的方式來說,「問曰:大衆何不以言自問,而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贊勸請,而于供具雲出音請佛?」長者給我們提出這兩個問題,這的確是我們的疑問。這些菩薩爲什麼自己不把自己的疑問說出來,而在心裏默念?呈獻供養佛的這些供具,它們出音聲來贊佛、言請,爲什麼這些菩薩自己不贊佛?不用言請?長者爲我們解答,「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一切衆生同心故。」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爲什麼一切衆生起心動念佛都知道?佛證得法界是自己的心,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體。《華嚴經》上講得很好,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裏來的?「唯心所現」,那個心就是法界心,法界就是心,心就是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界心現的相分,佛圓滿證得,所以佛的心跟一切衆生同心;換句話說,衆生心裏起極其微弱的念頭,甚至自己都不曉得,佛已經清楚、已經明白了。這就是現相,這個現相意思很深。
供養具裏面出聲音贊頌,這是表「一切法,總法界體也」,不但正報,我們常常講、大經裏常講,一切有情衆生都有佛性,一切無情衆生都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這個性就是法界體;供具是無情,無情跟有情同一個體。法界不可思議,一切法當然也不可思議,還是現相,讓我們從這個境界相裏面悟入。由此可知,諸佛如來一切作爲,無一不是覺悟衆生。長者這樣一提醒,我們想想很有道理,長者一定悟入,他要不悟入,他怎麼能說得出來?他能說得出來,說明他入了這個境界。「又明聖衆,心境無二」,這就是《華嚴經》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凡夫迷法界,自見心境有二,故顛倒生也」,話說得好,真的是這樣,凡夫確確實實迷了自性、迷了法界,于是心跟外頭境界對立,這就叫做迷惑顛倒。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了解事實真相,心跟境是一不是二;心境是一,換句話說,宇宙是一,法界是一。
我們常講十法界,爲什麼會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從凡夫妄想分別執著裏面迷惑顛倒的見解,不是事實。事實是什麼?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你要是證得一真,全都通了,障礙就沒有了,十法界裏任何一個衆生起心動念你都明了。所以證得一真法界,就是明心見性,淨土宗裏面講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所以《華嚴經》常講的「入不二法門」,我們凡夫把所有一切理事,統統把它分開,分的真的是無量無邊,迷在這裏頭,哪裏曉得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原來是不一不異,不二法門!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講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二,或者我們用《華嚴經》的術語,不可以說它是一,也不可以說它是多,爲什麼?你說它是一,你已經執著一個一,你已經分別一;你說它是二、說它是多,你已經分別多、已經執著多,你已經落到妄想分別執著裏面去了,問題在這裏。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哪裏來的一?哪裏來的二?哪裏來的多?都沒有了,那才叫清淨法界,那才叫一真法界。諸位要曉得,一真法界也是不得已勉強說出這個名詞,再老實告訴你,一真法界也沒有,決定不可以執著,決定不可以分別,那真的叫一真法界。我們今天天天口裏講的一真法界,心裏想的一真法界,都不是真的,全是假的,還都是唯識所變的。這個東西難!
要做到什麼程度?六根對六塵境界一念不生。聽經要怎麼聽法?古大德講得妙極了,「聽而無聽,無聽而聽」。所以古人講我們聞法,下根的人耳聞、耳聽,上根的人神聽,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聽跟無聽是一不是二,你真聽。爲什麼?耳根聽的是聲性。眼根見的是色性,耳根聞的是聲性,我們用聞性聞聲性,聞性跟聲性是一個性,就入不二法門。《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說出他用功的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會聽,我們不會聽,我們聽了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諸佛菩薩訓練學生,爲什麼開端那樣嚴格搞戒定慧?戒定慧真的是根本,通過持戒你得到叁昧、你得到禅定,從禅定裏面生出聞思修叁慧,你就入這個境界。你見是見性見色性,你聞是聞性聞聲性,你入了華嚴境界,你入了佛的境界,就這麼回事情!真正是暢佛度生本懷,哪裏是我們這個樣子?我們全搞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