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三卷▪P3

  ..续本文上一页地位、好权势,只要你一有丝毫的爱好,你那个三昧就没有了。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了。

  

  由此可知,到佛果地上才真正彻底放下了,无论什么境界都不会起心动念了,天堂不起心动念,没有感觉到乐受,地狱也不起心动念,没有感觉到苦受。动念头就有苦乐忧喜舍,就不是正受,那个受就不正常。没有苦乐忧喜舍,什么境界都是平等的,这叫正受。所以三昧也翻作「等持」,等就是平等,持是保持,永远保持着平等,天堂跟地狱平等。为什么?不受就平等,受就不平等,受就有苦有乐,不受就平等。所以修定,这是关键。真正大定在哪里修?大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这里修。修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三昧,换句话说,绝对不会被外境所转,不会被外境所动,你这个心是不动的。什么时候真正修到?八地菩萨「不动地」。七地叫「远行地」,距离这个影响很远很远,换句话说,对修行人影响极其微薄,到八地真的不动,一丝毫影响没有了。

  

  『云何净治无畏法』,「治」是对治,「无畏」是四种无畏,如何净治?要定要慧,清净的定慧。在任何团体大众当中,没有畏惧,不怕人问难,一切众生有问题尽管问,问不倒的。『神通力用不可量』,这里头包括的范围太大,通常我们讲六种神通,在《华严》里面讲十通,作用不可思量、不可限量。『愿随众生心乐说』,愿佛随着众生的心,因为请法的菩萨太多太多,这些菩萨境界各个不相同,求佛应机说法,应一切众生机来说法,所以就说出这么一部大经来。第七首:

  

  【诸佛法王如世主,所行自在无能制,及余一切广大法,为利益故当开演。】

  

  『及余一切广大法』,前面念请有二十句问,二十句问之外的就是「及余」。佛德能无量无边,虽然菩萨没有问,也希望佛能够为大家演说。这一句有答复,在后面「不思议品」,将来我们会看到。『诸佛法王如世主』,菩萨也是「世主」,何以故?菩萨教化众生,他是老师,老师是学生之主。世间既然有师生这个关系,有这么一个团体,老师在学生当中他能够作主,所以他也是世主。诸佛法王,佛是导师,是菩萨的老师,所以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在我们这个世界,至少在现前这个阶段,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这一万二千年当中,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佛陀教育是他建立的,是他创办的。早年这些弟子,有菩萨、有罗汉,佛灭度之后,他们代佛教化,以至于一代一代的祖师大德这些善知识们,代代相传。这个地方是赞佛,『所行自在无能制』,佛对于世出世间法究竟圆满的通达明了,确确实实象清凉大师在这个经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前面这二十个问没有问到的,一定还有不少广大法。『为利益故当开演』,佛的心愿我们知道,利益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跟他一样。我们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愿,千万不能有嫉妒障碍,那就错了!所以求学无论世出世法,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希望别人超过我自己。我跟诸位同学说,我从小没有接触佛法,我就有这个思想,我早年我自己写的文章,送给方东美先生看、送给章嘉大师看,里面都写这个。我一生没有好胜好强的心,我总希望别人都比我好,我享福,他们造福我享福。好事实在没有人干,那我一定要出来干,当仁不让;有别人做得比我更好,我一定让给他,我从小我就有这个思想。作学生的时代,从小学我就会让,我不跟别人争,连成绩都不争,我的老师对我都非常清楚,好学,没有竞争的心。

  

  所以在学校念书,每逢考试我答的考卷,我一算大概到六十五分我就交卷,后面会做的不做了,及格就可以,何必要争高分数、要争高名次?就是第一名、第二名,这个我没有兴趣。喜欢读书,所以课外的书我念得很多,同学当中我的知识非常丰富,看书看得多。希望别人都比我好,我有这么一点善根。我能够忍辱,李老师讲的六波罗蜜里头,他常常在同学当中赞叹我,我能布施、能忍辱,欢喜帮助别人,欢喜为别人服务。所以纵然菩萨还没有问到的,佛都知道,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开示,应当演说。第八句:

  

  【佛眼云何无有量,耳鼻舌身亦复然,意无有量复云何,愿示能知此方便。】

  

  这首偈是说前面「体相显著」十句,问的云何是佛眼、云何是佛耳、云何是佛鼻?但是偈颂里面没有说那么多,偈颂里头只说六根,念请里还有三业,三业里面开身业,身业开常光、放光,所以身业就占两句,这样合起来十句,这是供具里面言请的,这一看我们意思就懂了。后面这两首是讲「化用普周十句」,就是佛的十海。在四十问里面这个十海非常重要,可以说它是总纲领:佛怎么修行,修行证果之后起什么作用?起度化众生,也就是真正落实「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十句是度众生的。前面所问,多半是问佛怎样修行成佛的。

  

  【如诸剎海众生海,法界所有安立海,及诸佛海亦无边,愿为佛子咸开畅。】

  

  【永出思议众度海,普入解脱方便海,所有一切法门海,此道场中愿宣说。】

  

  这两首偈,是说「化用普周十句之问」。在偈颂八句里面只提到七个问题,另外还有佛的神变海、佛的寿量海、佛的名号海,缺少这三个,清凉大师说这三个都不离佛,佛海就可以把这个统统都包括,意思含的有。这就是供具里头出声的,这是言音请,不是念请。与会这些大众,异生众里面确实有中下根性,哪些人?像我们,我们是异生众里头中下根性。菩萨心里的念头我们不知道,不但菩萨心里念头我们不知道,我跟你之间,我心里起念头你不知道,你心里起念头我也不知道,这才晓得我们的业障有多重!

  

  经典上告诉我们,阿罗汉、辟支佛,或者更低的层次,阿那含、斯陀含,我们心里起心动念,他们知道,他怎么知道?他那个能力恢复了一部分。阿罗汉有六通,阿那含、斯陀含已经有他心通。须陀洹没有,须陀洹有天眼通、天耳通,这是初果;二果就有宿命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有他心通,别人心里起心动念他知道;到三果圣人就有神足通,他就能变化自在;四果罗汉有漏尽通,那就圆满,漏尽通是见思烦恼断尽了。由此可知,我们是一样都不通,烦恼习气是多么的深重,自己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修学的心发不起来,一定知道自己不行,我才要发愤努力学习;要是对现前境界很满意,你这个发愤求学的心生不起来,我们佛家讲的道心生不起来,你满足于现状。怎样激发自己的道心?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自己真的错了。

  

  『如诸剎海』,这是诸佛的剎海,前面讲世界海,「剎海」就是世界海;『众生海』、『法界所有安立海』,前面细说过了。『及诸佛海亦无边』,「亦无边」就把前面三句全都贯上了,世界海无边,众生海无边,法界安立海无边,佛海亦无边,样样都无边。『愿为佛子咸开畅』,「开」是开示,「咸」是统统为我们开示,让我们听了之后茅塞顿开,心意畅悦。「畅」还有个意思,畅佛本怀,佛的愿望是要觉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觉悟了,佛心境舒畅了,有这么个意思,畅佛本怀。『永出思议众度海』,这是度众生不可思议。『普入解脱方便海』,这就是解脱海。『所有一切法门海』,法门是教化众生的。『此道场中愿宣说』,这个道场是华严海会,愿佛在这个道场当中为大家宣说。供具言请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我们在「现相品」一开端看到菩萨念请,供具声请,供具出声音,声音赞颂,我们也可以说是言请,把这个意思都说出来了。

  

  李长者《合论》里头有一段话,道霈禅师把它节录在此地,做为这一大段的一个总结。他用问答的方式来说,「问曰:大众何不以言自问,而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赞劝请,而于供具云出音请佛?」长者给我们提出这两个问题,这的确是我们的疑问。这些菩萨为什么自己不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而在心里默念?呈献供养佛的这些供具,它们出音声来赞佛、言请,为什么这些菩萨自己不赞佛?不用言请?长者为我们解答,「答曰:明佛得法界心,与一切众生同心故。」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为什么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佛证得法界是自己的心,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体。《华严经》上讲得很好,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那个心就是法界心,法界就是心,心就是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界心现的相分,佛圆满证得,所以佛的心跟一切众生同心;换句话说,众生心里起极其微弱的念头,甚至自己都不晓得,佛已经清楚、已经明白了。这就是现相,这个现相意思很深。

  

  供养具里面出声音赞颂,这是表「一切法,总法界体也」,不但正报,我们常常讲、大经里常讲,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佛性,一切无情众生都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这个性就是法界体;供具是无情,无情跟有情同一个体。法界不可思议,一切法当然也不可思议,还是现相,让我们从这个境界相里面悟入。由此可知,诸佛如来一切作为,无一不是觉悟众生。长者这样一提醒,我们想想很有道理,长者一定悟入,他要不悟入,他怎么能说得出来?他能说得出来,说明他入了这个境界。「又明圣众,心境无二」,这就是《华严经》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凡夫迷法界,自见心境有二,故颠倒生也」,话说得好,真的是这样,凡夫确确实实迷了自性、迷了法界,于是心跟外头境界对立,这就叫做迷惑颠倒。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了解事实真相,心跟境是一不是二;心境是一,换句话说,宇宙是一,法界是一。

  

  我们常讲十法界,为什么会有十法界?十法界是从凡夫妄想分别执着里面迷惑颠倒的见解,不是事实。事实是什么?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你要是证得一真,全都通了,障碍就没有了,十法界里任何一个众生起心动念你都明了。所以证得一真法界,就是明心见性,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是一桩事情,一个境界!所以《华严经》常讲的「入不二法门」,我们凡夫把所有一切理事,统统把它分开,分的真的是无量无边,迷在这里头,哪里晓得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着原来是不一不异,不二法门!诸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讲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或者我们用《华严经》的术语,不可以说它是一,也不可以说它是多,为什么?你说它是一,你已经执着一个一,你已经分别一;你说它是二、说它是多,你已经分别多、已经执着多,你已经落到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去了,问题在这里。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哪里来的一?哪里来的二?哪里来的多?都没有了,那才叫清净法界,那才叫一真法界。诸位要晓得,一真法界也是不得已勉强说出这个名词,再老实告诉你,一真法界也没有,决定不可以执着,决定不可以分别,那真的叫一真法界。我们今天天天口里讲的一真法界,心里想的一真法界,都不是真的,全是假的,还都是唯识所变的。这个东西难!

  

  要做到什么程度?六根对六尘境界一念不生。听经要怎么听法?古大德讲得妙极了,「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所以古人讲我们闻法,下根的人耳闻、耳听,上根的人神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听跟无听是一不是二,你真听。为什么?耳根听的是声性。眼根见的是色性,耳根闻的是声性,我们用闻性闻声性,闻性跟声性是一个性,就入不二法门。《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说出他用功的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会听,我们不会听,我们听了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诸佛菩萨训练学生,为什么开端那样严格搞戒定慧?戒定慧真的是根本,通过持戒你得到三昧、你得到禅定,从禅定里面生出闻思修三慧,你就入这个境界。你见是见性见色性,你闻是闻性闻声性,你入了华严境界,你入了佛的境界,就这么回事情!真正是畅佛度生本怀,哪里是我们这个样子?我们全搞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