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夫到家,你的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樣樣都做到究竟圓滿,這是波羅蜜。
第六句『佛解脫海』,每一句裏頭都用「海」,包括盡了。「解」是解除,我們用一個方便的話說,中國古老成語裏面形容,心結,心裏頭有結,「心有千千結」;這個結是什麼?你的憂慮、憂愁、牽挂、煩惱,無量無邊,佛經裏面也說「結使」,煩惱的代名詞,無量無邊的煩惱你把它解開了。脫是脫什麼?脫苦,你有結你就有苦,結打開了,苦就沒有、就脫了。佛經裏面講的叁苦、八苦,無量無邊的苦痛統統脫離了,用海來形容。佛再也不會有結,再也不會有苦,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解脫,因跟果都說到,解是因,脫是果。用佛法成語來講,解就是破迷開悟,脫就是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
後面這四句是講佛化他的作用,利益衆生。前面這六句都是說我們自己的智慧、德能;後四句是講利益衆生,也就是德能的起用。你有這麼多的智慧、能力,這個智慧、能力做什麼用?幫助一切衆生覺悟,幫助一切衆生解脫。頭一個就是『變化』,這個變化意思我們很清楚能體會到:隨類現身,有感必應,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隨類化身,隨機說法,他是什麼根機給他說什麼法門,能令一切衆生各個得益,變化!
第八句『佛演說海』,佛應衆生之感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身之後幫助衆生來表演。所以我們常常講形象重要,形象是什麼?戒律裏面所講的威儀,威儀是形象。我們常講要給一切衆生做個好樣子,好樣子怎麼做?威儀就是教給我們怎麼作法。我們今天在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給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學聖賢、怎樣學佛菩薩,因爲聖賢跟佛菩薩爲我們表演最好的形象。他們所表演的實實在在講超越時空,不受時空的限製,在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裏面,永遠都給衆生最好的啓發,幫助他開智慧。所現的色身相好,這是頭一個攝受衆生的方法。色身相好代表什麼?代表你修善。爲什麼?色身相好,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你的心好,相就好;心清淨,身體就好。身體清淨,他不生病,他不容易衰老,他能夠保持青春的活力,這是從清淨心顯示出來的。新加坡許哲,就是這個代表。
我們一般人常常講的未老先衰,他爲什麼衰的?心不清淨,他的心被汙染了。相爲什麼不好?他有煩惱、他有惡業,不能夠把他的相貌轉過來。所以古人曾經講過,人四十歲之前,你的相貌、體質依舊受前生業力的影響,換句話說,前世的業力會影響你四十年;四十歲之後,你的相貌、體質你自己要負責任。爲什麼?那是你這一生當中修得的,換句話說,是後天的,後天的影響是大過先天的。四十歲之前先天大過後天,四十歲之後,後天大過先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是二十六歲才懂得的,以前不曉得。到臺灣,真正是有這個緣分、機緣親近真善知識,我聽他們說話,聽他們教導,我明白了,認真努力修學,誠心誠意接受老師的指導教誨,我改變了。
我到四十歲就有很顯著的改變,所以看相算命說我四十五歲有災難,化解了,平平安安度過。那個時候繼續講《楞嚴經》,證實《了凡四訓》裏面所說的:命是自己造的,命當然自己可以改變。雲谷大師的話不錯,了凡先生改過來了,我也改過來了,我比了凡夫先生改得還要殊勝,成績比了凡先生還要好。但是這些原理原則、方法,確實我受《了凡四訓》這本書影響非常之深。這本書是我學佛第一本念的,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的,我二十六歲的時候讀的。佛經第一本經,那時候還沒有人指導,念的是《六祖壇經》丁福保居士的箋注。這個時候都還沒有親近方老師,是在親近方老師之前我認識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把《了凡四訓》介紹我。《六祖壇經》是在一個朋友家裏面,我度假在臺中住在他們家裏住了有一個多星期,他家書架裏書很多,我看到這本書,看得很喜歡,一個星期把它看完,連經文帶注解看完了,我非常歡喜。所以在早年我對禅很有興趣,親近章嘉大師對密也很有興趣,後來我皈依淨土,皈依淨土是講《華嚴》、講《法華》、講《楞嚴》,真正明白了。這個法門適合于我的根性,我修學這個法門肯定有成就。
「現相品」第二個段落,「引例舉法請」: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諸佛,皆爲諸菩薩說世界海,衆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羅蜜海,佛解脫海,佛變化海,佛演說海,佛名號海,佛壽量海。】
這十種海,我們介紹了七句,第八句我們的意思還沒有說盡。這段經文我沒有依照清涼大師的說法,但是清涼大師的《疏鈔》諸位自己去做參考,我的講法是契現代大衆的根機。既有『變化』,這就是示現,隨類應化,必須要有表演,這個表演就講到形象。說到形象,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八相成道,諸位要知道,八相成道這個示現是給我們啓示,無非都是應衆生的根器,做如是的示現。示現最重要的是要引導衆生來發問,他來問,你就可以給他解說。我前面給諸位說到色身相好,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攝受衆生的第一個方法,佛給我們顯示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顯示的所謂是金剛不壞身。衆生見到這個相好、見到這個色身,自然就起歡喜心,就起尊重心、仰慕心,這個教化的機緣逐漸就成熟了。
他歡喜來親近,常常來請教,你給他講解,講解的內容不超過這十個題目。所以色身相好多麼重要,佛在大乘經上常講,菩薩示現成佛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修相好,一百劫的時間幹什麼?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沒有色身相好,就不能攝受衆生,人家一看你的樣子,對你不喜歡,就討厭你,不喜歡接近你,你怎麼能成就?你才曉得這個事情多重要!所以我們修行,修行的成績在哪裏?就在色身相好。相由心轉,體質也是由心轉,心善相就好,心清淨身體就好,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要想得像佛菩薩一樣的色身相好,你就要認真修清淨心,斷惡修善。
『演說』,佛在經上囑咐我們太多了。一部《金剛經》不過五千言而已,五千多字,「讀誦受持,爲人演說」這句話,佛就講了將近二十遍,由此可知,這句話重要。佛在一切經論裏頭反複的叮咛,真正是稱得上千叮咛萬囑咐、苦口婆心,不厭其煩、不怕啰嗦。爲什麼?這句話太重要了,我們往往把它疏忽掉了。受持,一定要接受佛陀的教誨,反過來說一定要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能夠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你怎麼能接受佛陀教誨?要接受佛陀教誨先決的條件,放下煩惱習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佛講的話我們才能做到。讀誦,讀誦是天天跟佛接近,時時刻刻不離開佛菩薩,意思在此地。如果我們不讀經典,一定就胡思亂想,煩惱習氣馬上現行;如果要讀世間這些書,增長妄想,不但你斷不了,天天增長。初學的人,智慧沒有開、沒有定力,古大德教我們跟定一個老師;老師一定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肯定的,老師一定教我們把所有一切外緣斷掉。
我跟李老師頭一天見面,他就跟我談這個條件。我到臺中的目的是拜他爲老師,跟他學經教,他就給我開出叁個條件。第一條:從今天起你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高僧大德、在家居士,他們所講的一切經法,一律不准聽,頭一個條件,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不管你看什麼書,看什麼文字,一定要經過他同意,他不准、不許可的,統統不能看。第叁個條件:你以前學的,我跟方東美先生學的、跟章嘉大師學的,他說「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一切從頭學起。你能接受這叁個條件,你在我這裏,老師表示歡迎;你不能接受,你到別的地方去,另外跟其他高明的大德。我想了一想,接受了,完全順從。到以後,很多很多年以後,到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我把我學習的經過告訴他,演培法師說他做小沙彌的時候跟谛閑法師,谛閑法師對他也是這叁個條件。我這才恍惚大悟,原來這個不是李炳南老居士的,是佛門裏頭自古以來代代相傳。你想親近一個善知識,一定要遵守這叁個條件,這叁個條件我明白了,這叫師承,這真正建立師生的關系。所以我們才聽說,學生找一個好老師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師找一個好學生,比學生找老師還要困難,我懂得了。你想在這叁個條件去找學生,你到哪裏去找?
早年我在海外弘法一個人走,出國到美國、到加拿大都是我一個人,沒有一個陪著我的。在外國各個大都市都是一個人走,確確實實感覺到很孤單,力量很薄弱。每一次回到臺灣我去看老師,我都會跟老師說:多培養幾個人,我們在全世界弘法有個助手。每一次我跟他見面都會有這個請求,大概總講了有十來次,最後李老師說:「你替我找學生,我來教。」這句話說了以後,我再不提了,我知道什麼?沒有這個學生,到哪裏再去找一個像我這樣百分之百服從?我找不到了。所以這一句以後我再也不提了,我體會到古大德講的這兩句話,老師找學生不容易!到哪裏去找?我在這一生當中一個也沒有遇到,不但沒有遇到,聽都沒有聽說過。演培法師說谛閑法師是這樣要求他的,演培法師沒有照做;他告訴我,他跟谛老法師一年多,以後就偷偷的溜了。佛門叫溜單,沒有告訴老師,偷偷的離開了。到哪裏去?到廈門,太虛法師在那裏辦佛學院,他到廈門「南普陀佛學院」裏面去念書去了,跟太虛法師去了。你才曉得多難!
太虛法師辦學現代化,不是古老的師承,他是現代化的教學,我們在《太虛大師全書》裏面看到。就像一般學校安排的許許多多課程,有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有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研究班,他完全按照現在學校的這種模式。谛閑老法師、李炳南老居士還是禀承著古老的承傳,私塾的教學,一對一的教學生。所以我替演培法師惋…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