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七0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問因德深廣,十句:

  

  【及一切菩薩誓願海,一切菩薩發趣海,一切菩薩助道海,一切菩薩乘海,一切菩薩行海,一切菩薩出離海,一切菩薩神通海,一切菩薩波羅蜜海,一切菩薩地海,一切菩薩智海。】

  

  這十句,每一句前面都冠上『一切』,他的意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菩薩。前面念請多半都是講如來果地,以及佛教化衆生無量無邊的德能,末後這十句在問菩薩。凡是說「菩薩」都是說修德,說「諸佛」是果德。在這部經裏面,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圓融,顯示出一體自在。這十句我們不但是應當學,必須要學習。

  

  第一句,『一切菩薩誓願海』。我們的同學,出家當然你受了菩薩戒,你是菩薩,這十句我們懂不懂?不能說具足,總得有少分才像菩薩。否則的話,受了菩薩戒不像菩薩,不像菩薩就有罪過,什麼罪過?自欺欺人,你就犯這個罪過。欺人,不是欺普通人,欺諸佛如來,你說你這個罪有多重!爲什麼人家說,一出家就墮地獄,道理在此地。不出家,說老實話,欺騙衆生,沒有欺騙諸佛如來。出家,欺騙諸佛如來。這些問題不說,你模模糊糊混日子,一天一天混過去了。要給你說穿,實在講太恐怖了。諸佛如來是世出世間大聖人,盡虛空遍法界哪個衆生不尊敬?我們敢欺騙他,不但欺騙,實在講是侮辱他,是作踐他,你不墮阿鼻地獄,誰墮阿鼻地獄?入了如來家,所作所爲跟如來完全相違背,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這就是侮辱,這就是作踐。

  

  古時候出家人,帝王見到你都恭恭敬敬,爲什麼?他知道你是如來弟子,你是天人師。不過那個時候出家水准高,要經過皇帝考試。皇帝爲什麼考試?看看你這個人值不值得我尊敬,能不能做我的老師,帝王師。所以從前出家真正不容易,對于世間學術的考試,你的成績相當于進士,再考佛法。國家考試,最高級的考試就是進士,像現在國家高考一樣。你要通過這個考試及格,然後再考佛法。統統及格之後,皇帝還要跟你見面,看看你的德行威儀,發文憑給你,這個文憑叫度牒。你拿到這張度牒,你就有資格出家。到哪裏出家,不限製你,哪個道場、哪個法師跟你有緣分,你到那邊出家。法師首先要看你的度牒。你沒有度牒,要是收你出家,這犯國法。你有度牒,這沒有問題,可以給你剃度。度牒是皇帝發的,皇帝准許你出家。這個製度,清朝順治皇帝廢止了。

  

  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頭,多次提到這樁事情。順治當時做這個事情是好心:人好心出家,爲什麼這樣子給他爲難?所以他把製度廢除了。但是廢除之後,出家人的素質就下降了。所以今天我們出家人的素質,說實實在在話,比不上基督教的牧師,比不上天主教的神父,他們的水平確實比我們高。我在天主教教過書,我知道他們的神職人員一般最低的水平是高中畢業、大學畢業,然後去念神學院,神學院叁年畢業,這才能成爲一個神職人員。我在「多瑪斯修道院」教的那個班是研究班,這個班裏面的學生是神父、修女選拔出來的,他們一般水平是大學畢業,神學院畢業,從事于神職叁年以上,選拔出來的,非常優秀,我非常敬佩。我們參觀他們的學校,參觀他們修道院裏面起居生活,實實在在講,我看過很多寺院,沒有一所寺院能比得上,不能不教人贊歎。

  

  所以這十句,我們不能不留意。這個地方問的是「一切菩薩誓願海」,這個「一切」意思很廣,廣義的來說,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的菩薩,這是一個說法;另外就菩薩階位來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也叫「一切」。所以,「一切菩薩」就包括我們在內,我們是初發心,不管你發的心是真心還是假心,總算你有這個念頭了,你發心去求菩薩戒,也不管你能持不能持,你動了這個念頭,也沾上一點邊。「一切菩薩誓願海」,共同的誓願就是四弘誓願,我們發了沒有?幾乎天天都在發,每天早晚課裏頭都要念「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天天念,一天念好幾遍,念得很熟,可是那個心並沒有發起來。善根是有了,力量不足。不能說沒善根,善根的力量要是足,他就發出來了。發出來就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沒發出來。我們要怎樣把自己的善根向上提升,不斷的增長,把這個願真的發起來了。

  

  「衆生無邊誓願度」,發出來的樣子是什麼?看到衆生在受苦受難,就像自己父母在受苦受難,就像自己最親的人在受苦受難,這個時候你心裏有什麼感受?同學們都念過《地藏菩薩本願經》,你看看光目女,你看看婆羅門女,她知道她的母親在世的時候造種種惡業,她信佛,她信因果,根據她自己的判斷,她的親人過世之後必定落惡道受苦。那種憂慮,想方設法來幫助親人,那是「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看到這個世間苦難衆生,有這樣的心情,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你見到、聽到了,你有沒有想到?有沒有認真盡心盡力去做?

  

  今天我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大災難,我們能不能幫助全世界這些苦難衆生,這些造作罪業衆生?依照佛經裏面的教誨,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做。怎麼作法?把自己真實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們。怎麼回向法?我所修學一切功德,是爲他而修的,不是爲我。就像婆羅門女一樣,覺華定如來教給她這個方法,她不是爲自己,她是爲她母親,勇猛精進,不疲不厭,一日一夜之間,真的就跟《阿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她勇猛精進一日一夜念佛,得到念佛叁昧。我們看她的果報,肯定她最低限度念到事一心不亂,爲什麼?她在定中有能力去遊地獄,去參觀地獄。她到地獄,無毒鬼王看到她,對她致敬,稱她菩薩。地獄只有兩種人可以去,一個是造作罪業,你去受報的;另外一個是菩薩,到地獄是度衆生。

  

  一個普通凡夫,就是那個誓願力,誓願力太強了。我們看世間人,每天勤奮的去工作,辛辛苦苦,那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古人講得很好,兩個力量:一個名、一個利,爲名爲利在拼命工作。諸佛菩薩以及發心出家的人,世間名聞利養統統放下了,什麼力量在推動你,你在那裏發憤圖強,勇猛精進?願力。不是別的願力,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這個願力。我們今天不能勇猛精進,沒有這個願力,「他死活與我有什麼相幹?他享福受罪與我也不相幹!」這個願力發不起來。

  

  爲什麼菩薩發得起來,我們發不起來?菩薩聽的經多,對于宇宙人生真相了解,明白了,知道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什麼關系,真的知道了,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關系搞清楚了,所以他能夠精進不退。我們今天這個關系沒有搞清楚,完全不了解,以爲跟自己沒有關系。菩薩知道關系密切,這個力量推動他認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爲什麼?全是爲了度衆生。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在此地如果認真的斷煩惱、斷習氣、學法門,認真的做,我不是爲自己做的,我是爲世界苦難衆生做的,這就是回向給他們,他們消災得福,這就是大乘佛法裏面常常講的「代衆生苦」。我苦一些,他們災難就消除一些;我不肯受苦,我還懶散不肯精進,不肯認真學習,這些苦難衆生就要多受一些苦。關系在這裏,不是沒有關系。

  

  衆生,特別是老人、孤兒,沒有人照顧。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常常念著「彌陀村」,目的爲年老退休的人,爲他們服務,幫助他們,照顧他們,前面跟諸位講過,叁種布施都圓滿:財施、法施、無畏施,我們不能沒有這個誓願。照顧他們裏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來生往生的處所比這一生更殊勝。基督教、天主教,幫助他真正生到天堂。伊斯蘭教,我們幫助他真正生到天園。佛教徒,我們幫助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任何宗教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助合作,互相尊重。不拉信徒,勸他放棄那個教信我這個教,這是決定錯誤的,沒有這個道理。最重要的是覺悟。覺悟了,覺悟了的天堂,就是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迷的時候有層次,覺了的時候,層次沒有,我們講的空間維次沒有了。沒有了,那個天堂就是一真法界。迷的時候有層次,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再上去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四聖法界,各有各的界限。如果真的覺悟,這個界限沒有了,界限突破了,我們對這些事情有相當程度的認知。所以我們自己必須要突破心理上的界限,那就是一定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界限就沒有了。

  

  今天我們居住這個小城,我們看到許許多多退休的老人在這個地方定居,很難得,這個小城豈不就是彌陀村嗎?彌陀城嗎?這個小城裏面所居住的一切老人,沒有人照顧的,我們來照顧。有人照顧,很好,我們贊歎,沒有人照顧的,我們照顧。我們發心照顧,這就是修行,把佛經上的教誨,完全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爲。我們課堂裏面上課,學了之後馬上就用上,懂得如何尊敬老人,敬愛老人,伺候老人,安慰老人,妥善的照顧他們。學了馬上就有用,不是學了沒用處。叁福裏頭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些老人都是我們的父母,都是我們的師長,我們可以常常跟他聊聊天,向他請教。他年歲大了,一生當中經曆不少故事,許許多多的經驗我們可以學習。善的向他學習,不善的我們來改進,這樣就能夠達到至善。

  

  菩薩的誓願真的是無量無邊,總歸納起來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前面叁條好懂,後面那一條我們得說說,「佛道無上誓願成」,爲什麼?不要把這一句講成了迷信。我們去成佛了,話是沒講錯,恐怕外面一些人聽到這個話,産生了錯覺。「佛道」是什麼,我們把這個解釋清楚。「佛」是覺,「道」就是道路。我們講六道,那是六條路,講十法界,是十條路。哪些是覺道?佛道是覺悟,這十條道路裏面,往上面的四條路是覺道,下面這六條路不是覺道,那是迷道。所以聲聞、…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