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品都是電視連續劇的好題材,我們歡迎志同道合有這個興趣的、喜歡寫劇本的到我們學院來,我們共同努力把這部經典用戲劇的手法,甚至于用舞蹈的手法,用歌唱、演奏、藝術的方法來表演。這樣的作法,我相信將來一定會大放光明,普照全球!
每一個演員,我們都是當演員的,覺悟的人就是演員,沒有覺悟的人是觀衆。當演員的人不能不深入經藏、深解義趣,我們要把這部《華嚴經》學活了。《華嚴經》就是現實的生活,就是現實的社會,就是現實的時間與空間。孔老夫子對于藝術,他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是非常好的教育手段,用今天的話講是文藝的手段、文藝的宣傳。他把他的宗旨用一句話界定:「思無邪」,所有一切文藝教學的手段,都要遵循這個宗旨。「思無邪」,就是此地講的,「普願世間,離苦得樂,無諸戲論」。現在世間文宣東西太多,種類太多,非常複雜,它的指標跟孔老夫子所說的完全相違背,走向什麼?狂歡縱欲。那種狂歡,絕對不是此地講的歡樂,不是!那個狂歡是麻醉、興奮,我們今天講吸毒,那是打嗎啡,那個狂歡縱欲是極不正常。
聽說娛樂場所吸毒的風氣非常普遍,這些地方我一生都沒有接觸過。學佛以後不必說了,學佛之前我沒有接觸過,不知道,偶爾在電視裏面看到這些狀況。香港有一些同修告訴我,所有娛樂場所這些年輕人爲什麼常常要去?他有瘾。什麼瘾?吸毒的瘾,毒品怎麼吸進去?聽說娛樂場所裏面的冷氣,裏面都噴毒品,噴嗎啡、海洛因,整個空氣裏面有,所以你呼吸的時候你感覺到非常興奮,常常想到這個地方去。生意興隆,這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我們還聽說,有個同修告訴我有個食品店,賣什麼東西我也沒有留意,也沒有把它記住,賣這個點心。小朋友吃了也有瘾,天天吵著父母一定要帶他到那一家去吃,那一家生意太好太好了。要不去的話,小孩又吵又鬧,所以家長就感到很奇怪:到別家吃的東西小朋友都覺得不好吃,他不願意去,指定這一家。于是引起一些家長們的懷疑,就向警察告發,希望警察去調查,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原來他的飲食裏摻雜著鴉片,小朋友常常在這邊吃,已經上瘾了。真的是吸毒,不是開玩笑的!娛樂場所的空氣都有毒,都是毒品,你說這還得了嗎?所以你整個身心已經被他控製住,到時候你毒瘾發作,你一定要到他家去,這還得了?所以現在不是形容,是事實。
我們怎樣幫助這個社會,怎樣幫助這些迷惑顛倒的大衆?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幫助他們斷惡行善,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在晚年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晚年確確實實能夠得到情義的溫暖。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道義、仁義、情義、恩義,佛陀教導我們慈悲一切,宗教裏面神聖教導我們要愛世人。我們今天所學所修、所作所爲,要把諸佛菩薩聖賢的教誨落實,我們去做到。我們布施道義、布施仁義、布施情義、布施恩義,布施真誠的愛心,奉獻我自己所有的,照顧一切苦難的衆生、貧寒的衆生,尤其是年老的人、退休的人。我們一面學一面落實,學以致用。不是所學非所用,學了馬上就用上,我們這一生過得有意義、過得有價值,這一生沒有白來。所以我們在此地學大方廣,一定要落實佛華嚴!經典上的一句話,實在講我們一生都受用不盡,一生享受不盡。諸位一定要記住,犧牲奉獻爲衆生服務是一種享受,這裏頭有樂,不亦樂乎!你真正得到受用了。如果你覺得我做這個事情太辛苦,你沒有得到受用;你要做得非常歡喜,法喜充滿。所以「舍離世樂」,法喜充滿。
我在過去對于中國古代這些藝術表演的典籍,我也常常留意,也搜集了一些,分量不多總共大概有一百多冊,希望提供我們同學當中有志于這一方面的做個參考。我們佛門裏面有一種是出家人編的,法師編的《歸元鏡》,好象是平劇的劇本,古大德就已經有這個觀念,把佛法搬到舞臺上去表演。現在隨著科學進步,希望佛法能夠在電視節目裏面出現。好,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
【雲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品」裏面十種最勝法的最後一句,「愍諸衆生受種種苦,守護佛種,行佛境界,出離生死,逮十力地。是爲十。」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這是末後的一句,教導我們要憐憫許許多多苦難的衆生。爲什麼有這麼多衆生在受苦難?說老實話,我們自己也不例外。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苦難是從迷惑來的,我們有迷惑,就不能不受苦受難。這個世界我們要看大世界,要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微塵剎土,覺悟的人多;可是每一尊諸佛剎土裏面都有九法界,九法界衆生在迷不覺,那個數量也非常可觀。我們今天也是其中之一,我們自己不曉得憐憫自己,看不到自己苦,看別人;看到別人苦,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自己也苦,苦不堪言!我們希望佛菩薩憐憫我們,我們有沒有起個念頭憐憫比我更苦的衆生,也就是說憐憫比我迷惑得更重的衆生?我有這個心,佛菩薩必定照顧我。
我有憐憫的心,我自自然然就會主動去幫助這些苦難衆生,能幫助多少就幫助多少,這是圓滿功德。我們在這個世間,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我們這一生是來修積功德的,還是來造作罪業的?自己總得要清楚。如果是修積功德,好!修善積德,修善積德能夠不分別、不著相、不執著就變成功德;修善積德,自己有分別、有著相,就變成福德。福德的果報已經很殊勝,功德就更不必說了,功德跟佛菩薩相應。說跟佛菩薩相應,大家概念還很模糊,我們換一句話,功德與大自在相應、與大圓滿相應,這個說法你聽來比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十幾歲的時候出去遊玩,看到衆生的生老病死,他就有很深的感觸,憐憫心就生起來了。想到自己雖然是王子,將來作國王也不免生老病死,于是發心求學、修道,目的是要解決這個痛苦,他成功了。真正是以後大乘經裏面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有這個意願,你一定能成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願必成,哪有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發憤、要努力,要克服自己的障難。障難裏頭最嚴重的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習氣裏頭最嚴重的是懈怠、懶散,我們心裏很想做,振作不起來,不是不想做。我對每個同學的心理都懂得,不是不想做,這個地方的課程是你們自己訂的,不是我給你訂的;自己訂當然你就有心想做,訂了之後做不到,八個小時學教做不到,八個小時念佛也做不到。
這是什麼原因?煩惱習氣的障礙,換句話說,你鬥不過煩惱,你沒有辦法克服你的習氣。《金剛經》上講降伏煩惱,你降伏不住,結果你的心願被煩惱給降伏住,煩惱戰勝你的願望,你的願望不能不打折扣,不能不落空。這一點我們就比不上佛菩薩,佛菩薩何以能成爲佛菩薩?佛菩薩的願望能夠戰勝他的煩惱習氣。所以我們稱佛爲大英雄,他打了勝仗,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敗了,統統放下、舍棄了,成就究竟圓滿的戒定慧叁學,成就究竟圓滿的十波羅蜜,打勝仗!我們跟他比,我們打敗了,我們的願望全軍覆沒,慘敗!不就這麼回事情?你要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你就曉得我們怎麼學法。
幫助苦難衆生,自己不能不受苦。我們在新加坡看到許哲她教導我們,她一生幫助非常窮苦的人、病人、老人,她一生就做這個工作。她給我們說,她要過跟他們一樣窮苦的生活,要跟他們完全打成一片,甚至于過得比最苦的人還要清苦,她能做到。新加坡是在赤道邊緣,沒有四季,那個地方是常夏,天氣炎熱,所以衣服很簡單。她的衣服從哪裏來的?她告訴我,別人穿舊的衣服丟到垃圾堆裏面,她撿回來洗洗幹淨,還能穿她就穿,不合適的她可以改。她穿的衣服都是別人穿舊丟棄的衣服,我們佛門講的糞掃衣,她過的是出家人的生活,是在家居士過出家人的生活。一天吃一餐,吃生菜,油、鹽、醬、醋、糖她都沒有,吃生菜。偶爾把菜用水煮熟,也是這麼吃,沒有一點佐料在裏頭。她吃的是原味,身體健康,過年是一百零四歲,一生沒有生過病。
在新加坡已經是傳奇人物,身體健康。她的體力確確實實大概像四十幾歲的人一樣,只是頭發白了,臉上沒有皺紋。我看不出她有什麼毛病,仔細觀察她就掉一個牙齒,她也沒有去補,就掉一個牙齒。記憶力好,一點都不含糊,反應快速跟年輕人完全一樣。她這是果報,果報的因是什麼?佛講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她是天天都幹這叁種布施,幹得不亦樂乎!果報是自然的,她也並不想希求這個果報才去修因,她不是的!她有她的人生觀:人生以服務爲目的。把所有的老人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她去照顧老人,去幫老人服務。其實那些老人大概都是她兒子輩、孫子輩的,她一百零四歲,那些老人七、八十歲,她爲七、八十歲的老人、病人爲他們服務,照顧他們,她自己沒有老。
她常常說:「我們要長壽,不要老」,我想這個話每一個人聽了都很中意。學她那樣的心,學她的願,學她的行,你就得她的果報。壽長而不老不衰,這是真正幸福、真正快樂。社會一般大衆都知道她行好事,有的時候送錢、送米,送一些衣服給她,她決不是自己受用,都拿去救濟最貧苦的人家,她去照顧。天天背著米,她沒有車,她坐巴士,帶著這些油鹽東西、生活必需品,到那些貧苦人家,她去送,她每天就幹這個事情,幹得不亦樂乎!空下的時間她喜歡讀書,現在讀佛書,她說佛書好。喜歡看書,喜歡照顧老人、病人、非常窮苦的人,她跟這些人爲伍,生活跟他們打成一片。所以她常講,「我不可以比他們吃得好,不可以比他們穿得好。」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我們想想我們學佛出家了,她這種行持我們不但沒有做到,我們有沒有她的心願?我們念到這一句,「愍諸衆生受種種…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