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這是我的工作。其他的不是我的工作,是你們的工作。我在這裏等,等待你們都拿到身分了,我們這個政府登記的名字馬上就改過來。你們現在還沒有拿到身分,等你們拿到永久居留、拿到公民,立刻就轉讓給你。所以大家在此地好好修學,叁、四年不離開這個道場,公民就拿到了。
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曉得積集善根、斷惡修善。斷惡,不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修善,一切順從佛陀教誨。我們修學的科目非常簡單,總的科目五個: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是綱目。我們涉獵的經典也不多,太多了消化不了,愈精簡愈好。最重要的是落實,真正做到那就是「諸善功德」。我們把自己所修積的功德,自己不享受,把這分功德、這分福報送給別人享受,佛是這樣教導我,祖師是這樣教我的,我的老師也這樣教我的,多次囑咐。將來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幫助社會苦難衆生,我記在心裏沒有忘記,我有能力的時候我真做。把自己所修學的善福功德回向,回向就是自己不享受,回轉頭來向哪裏?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向叁處。第一個是回向實際,實際是真如本性。第二個回向菩提,這個地方講的「回向一切智性」,智是菩提,性是實際。我不求別的,回向實際就是我只求明心見性,這是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就是求智慧,「願得智慧真明了」,我不求一切享受。回向衆生,我有福德願意給一切衆生去享受,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做了榜樣。世尊一生,從他十九歲起心動念,舍棄榮華富貴去修道,一直到他證果教化衆生四十九年,給我們做的榜樣。他確確實實把他的善福功德回向給衆生,回向無上菩提,回向明心見性。
「于諸世間,終無染著」,這兩句話是他回向的樣子,求菩提、求明心見性是什麼樣子?就這兩句。在一切世間都沒有染著,不但在人世間,在天上亦複如是,在四聖法界、在一真法界都沒有染著,永遠保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那就是真誠心,真誠心就是實際。我們今天下手之處,就在染著兩個字,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常要提醒自己警覺「有沒有染著?」一染著就墮落了,換句話說,就不在佛道。在十法界裏頭,十法界咱們不談,就說六道染著程度的輕重,你在六道裏頭哪一道?極重的染著是阿鼻地獄,其次是餓鬼,再其次是畜生,再其次是人道。人道的染著古人講一半一半,換句話說,我們的染著是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的染著,畜生道去了;百分之七十,你就到餓鬼道去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染著,地獄道去了,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一百是阿鼻地獄!染著愈輕往上升,染著愈重往下墜落。
這個事情不能沒有警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曉得世間無常。我們住在這個世間,能活多久?印光大師教導我們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常常想到就要死了,死在眼前,你的警覺性就提高,放不下也放下了。人迷糊顛倒,以爲自己壽命很長,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在這個世間突然意外、災害死難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我們在這世間隨時會喪生,隨處會喪生,這都是事實。你要是真了解事實真相,你自然一切都放下了,毫無留戀。二六時中心裏頭只有一句佛號,還有一口氣,決定依教奉行。廣修供養,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如教修行供養」,這個供養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上對諸佛如來,下對一切衆生,我活在這個地方是供養大衆的,這就是回向衆生。能有這樣的想法,這個想法是回向菩提,智慧!迷惑的人他沒有這個想法,覺悟的人他有這個想法,決定不爲世緣所染著。
第七,「于諸佛所,修學叁業。唯行佛行,非二乘行。皆爲回向一切智性,成于無上正等菩提」。這一句也是回向,第六是回向菩提,第七是回向佛道。用什麼回向?前面這兩句,「于諸佛所,修學叁業,唯行佛行,非二乘行」,這能回向。諸佛所在哪裏?有佛法的處所就是諸佛所。我們今天建立這個道場,在此地這是諸佛所。你是佛弟子在家的信徒,你家裏面供養著有佛像,家裏面供養的有經書,你的家就是諸佛所。我們出外旅行,我們的背包行李裏面一定帶著有經書、有佛像,住在旅館裏面我們在那裏讀經,把佛像供在面前,那個場所就是諸佛所。現在我們攜帶佛像都帶小型的卡片,我們印得很精美,非常方便。由此可知,我們身上帶的佛像經書,一切時一切處無非諸佛所在。「佛所」有了,我們應該怎麼學習?修學叁業。修是修正,把我們叁業造作錯誤的修正過來;學是學習,向誰學習?底下一句明白的說出來了。
「唯行佛行」,唯是唯獨,這個人真有福報,真有智慧,真的在學佛。佛的叁業是什麼?我們跟著他學,佛的心是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我們現在把它說爲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佛的心。我們要學佛,首先要發這個心。這個心裏頭最重要的,那個心的根是真誠的,真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僞的。也許有人說:「我的心很真很誠,我心裏有什麼就說什麼。」這不是真誠,你是錯解了意思。九法界衆生用的是什麼心?意識心。相宗所講的,你用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不是真心。什麼是真心?四智菩提是真心,這就難了!我們凡夫說「我的心很真很誠」,有沒有分別?有,有沒有執著?有,那就不是真心。真心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真心。沒有妄想,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沒有分別,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沒有執著,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這叫菩提心,叫真心。
所以真誠是有標准的,我們沒有達到這個標准,但是不能不學。雖然做不到,總得貼近、靠近,那就是我們要以誠心誠意對人對事對物,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一切人事物裏面修學。首先修學看佛是存的什麼心?我要學他。學得不像沒有關系,慢慢來,只要肯學,總有一天學像了。一天一天靠近,不能遠離,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如果對于佛的心很模糊,還是搞不清楚,你就從四弘誓願下手。這個講得很具體,第一個舍己爲人,那是佛的心。佛從來不爲自己,一切都爲別人著想,希望別人能夠離苦得樂,希望別人災消福來,自己願意代一切衆生受苦。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他沒有過好日子。他可以過好日子,他過好日子,衆生日子就不好過了;他過苦日子,衆生就有福了,我們現在都受他的福報。受什麼福報?他給我們做了榜樣,給我們做了模範,我們覺悟了,我們明白了。
中國古德教導我們「吃虧是福」,我們從佛那個地方觀察到「吃苦是福」。持戒是慧,吃苦是福,福慧雙修。不肯守戒,就決定沒有智慧,爲什麼?戒能生定,定能開慧,你不能持戒,哪來的定慧?你不肯吃苦,你哪裏來的福報?貪圖享受,你過去生中修的有幾多福報,你能享受幾天?這幾天福報享完,果報在叁途,那個苦夠你受的。所以了解事實真相,我現在吃一點苦算什麼?我的身體能承受得了。能承受得了,雖然苦,心裏頭自在,心裏頭快樂。由此可知,苦即是樂,苦樂不二。
真正修行人他懂,一般世俗人不懂這個話。一般世俗人看到我們的生活過得很苦,好象許許多多人生的享受我們都放棄了;飲食,人之大欲,我們放棄了,我們吃素菜。一天叁餐還不夠,還要吃點心,還要吃消夜,一天總得有個七、八餐,樂!釋迦牟尼佛放棄了,一天吃一餐。世間人你有你的樂,佛有佛的樂,各有各的樂趣,他不是不樂。佛的樂是真樂,爲什麼?它不會變質。世間人的樂不是真樂,樂會變成苦。佛的樂永遠不會變成苦,永恒不變,是真的。會變質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幾個人覺悟到?真正覺悟的人他願意吃苦,他願意別人快樂。看到別人快樂自己很快樂,看到別人受苦自己很難過,自己做得不夠。怎麼說自己做得不夠?沒有能感化別人,沒有能夠令他覺悟,我自己做得不夠。看到別人還再造業,將來要受大苦報,慈悲心從這個地方生起。
佛的行: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度衆生,四弘誓願這四句就是佛的行,我們要學佛行。佛門另外一首偈比較簡單一點,沒有這四句圓滿:「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佛是一切諸佛,不是一尊佛。一切諸佛教化衆生這叁句話,諸惡莫作,斷惡;衆善奉行,修善;自淨其意,修定修慧。所以這叁句是戒定慧叁學,前面兩句是戒,自淨其意是定慧。一切諸佛教化衆生,決定不會違背這個綱領原則,戒定慧叁學,這是諸佛所行。下面還特別加一句:「非二乘行」,二乘是聲聞、緣覺,我們講小乘。小乘不圓滿,小乘人沒有發菩提心。怎麼沒有發菩提心?四弘誓願沒有,「衆生無邊誓願度」,他度與他有緣的,沒有緣的他不度。而且衆生去找他、向他請教,他教,他不主動去教化衆生;不像佛,佛是主動的,你不來找他,他來找你。
小乘斷煩惱只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沒斷;小乘學法門,現在《大藏經》裏面他只學《四阿含》,大乘經論他不學。小乘只證到四果阿羅漢,不能成佛道。《華嚴經》上教我們「非二乘行」,我們要向佛學習。所以我勸勉同學們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阿彌陀佛,學《無量壽經》就是學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行,全在那部經上。那部經的分量不長,非常適合現代人修學。所以有心人應當把全心全力放在《無量壽經》上,向全世界普遍的弘揚,自己一定要做到。《無量壽經》教我們做的,我們統統做到;《無量壽經》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違犯,你是彌陀弟子,你將來往生的品位一定超過別人。這些大經大論提供你做參考,幫助你深解《無量壽經》的義趣。
這樣的修行,「皆爲回向一切智性」,這一句跟前面相同;「成于無上正等菩提」,這一句不一樣,我在講解的時候,沒有看到這一句。我說上面這一句回向智性,智是菩提,性是實際;如果有這一句,上面的智性就是實際、就是真如本性,而這一句是回向菩提。前面一句「于諸世間終無染著」,于諸世間也可以說是回向衆生。六七這兩句,叁種回向都圓滿了;兩句裏面說叁種回向,意思圓滿具足。所以我們學佛,目的一定要定在「成于無上正等正覺」,這種人很少。我初學佛的時候讀《壇經》,看到六祖見忍和尚這些一問一答,我深受感動。五祖問惠能,「你來幹什麼?」他的答複直接了當:「我來想作佛!」
你們想想看一般人到寺院見老和尚,老和尚問:你來幹什麼?「求老和尚加持,保佑我升官發財」,爲這個,「我來求家裏平安」。我從來沒有聽到有一個人說「我來作佛的」,沒有聽說過。由此可知,佛常常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看看你的心想,就知道你能成就個什麼;都沒有離開六道輪回,所以生生世世難怪都在六道裏頭打轉,沒有出離心,念頭都沒有。佛很慈悲,也不責怪你,你喜歡輪回,佛就讓你輪回,佛一切隨緣,從來不勉強一個人。這一點我們要記住,佛都不勉強人,我們要勉強一個人,那多事!我們沒有佛的智慧,這個人沒成熟,時節因緣沒到,你勉強他也是枉然!我今天看到一個同修,采了很多玉米送到這邊來,可以拿這個做例子。玉米長熟了你去采它,爲什麼一個星期前不采它?它沒有熟。佛度衆生,就像這個樣子,成熟了才幫助他;沒有成熟,隨緣!所以佛不勉強任何一個人,一切隨緣,隨緣心永遠是自在的,永遠是清淨的;攀緣就不自在,就被染汙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