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衆念請第十句:
【雲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前面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品」諸佛有十種最勝法,我們介紹了七種,現在我們從第八看起。第八種,「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處,及照一切諸佛之法,令諸菩薩心得清淨,滿一切智。」《華嚴》是圓滿的大法,不但是世間希有,可以說它把古往今來,來是未來,古是過去,今是現在,來是未來,一切世間的問題,我們生活上的問題、精神生活的問題、意識形態的問題,全都給圓滿的解決了。所以不僅是世間希有,是盡虛空、遍法界希有的大法,這個地方字字句句都值得我們學習。如果能契入少分,不能講多,能契入少分,受用真正是無有窮盡。如何能契入?第一個是能解,你要懂得。第二個是能信,我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深信不疑。第叁個要能行,完全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跟自己的思想融合成一體,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體,你就能契入。
這一句「放大光明,其光平等照一切處」,經上所說的放大光明,實際上就是他智慧、德能的影響,平等的影響到虛空法界。「及照一切諸佛之法」,十方叁世,我們明了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一切諸佛如來,每一尊他們的智慧、德行教化衆生,顯示、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無不受光明的影響。這個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那是光明之體;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的修學、教化起無量無邊的德用,那是光明之用,作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怎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行爲。「令諸菩薩心得清淨,滿一切智」。我們要問,這個光明畢竟是何等的影響,它的影響力這樣的偉大?其實這個經文本身就說出來了:「平等照一切處」,平等兩個字點出來了。
自性是平等的,我們要隨順性德,就百分之百的正確,決定沒有偏差、沒有錯誤。如果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總比別人要高一等,我總跟別人不一樣,這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這個習氣是什麼?傲慢。傲慢的相狀無量無邊,這是其中的一種,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特權階級,特權的思想、特權的欲望,總要與衆不同,總要在大衆當中別樹一幟。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自性裏頭沒有,自性裏頭確確實實是圓融的、是平等的,叫一味。釋迦牟尼佛給我們顯示的是平易近人,無論在任何場合當中決定是跟一切大衆和光同塵,做給我們看。我們沒看到,我們在典籍記載裏面讀到、看到了。由此可知,典籍就是諸佛如來的大光明,我們展開經典,就是佛放光明。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對這個光明有所感受?現在光照到我身上,照到我心上,我有沒有感受?我有沒有覺悟?他的光的目的就是最後兩句:「心得清淨,滿一切智」,清淨心是定,一切智是慧,換句話說,這個影響幫助我們定慧增長。我們的定慧是不是天天在增長、月月在增長?那是好現象,我們跟諸佛如來愈來愈近了。如果我們的念頭轉不過來,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勢必跟諸佛如來是愈走愈遠。靠近我們就會作佛、作菩薩,愈走愈遠就走到六道叁途,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
佛的心純淨純善,佛的心是我們一切衆生的真心,是一切衆生的本性。我們自己的心性也是純善純淨,現在非常不幸被煩惱染汙了,變成不淨不善。甚至于爲煩惱習氣所汙染,汙染嚴重到極處,到了連什麼是真妄、邪正、善惡、是非、利害,都沒有能力辨別,常常把它搞顛倒了。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惡當作善的,把極端不利的大害以爲是利益,我們冷靜觀察世間,佛經上講的顛倒錯亂是很容易、很明顯的看得出來。我們有沒有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像《華嚴經》上所說的,覺悟的形象是什麼?先利益衆生。覺悟的人一定先照顧衆生、照顧別人,幫助別人心得清淨,幫助別人破迷開悟。所有一切作爲是爲衆生的,今天講的爲社會、爲大衆,而不是爲自己。自己確確實實肯犧牲奉獻,奉獻自己的體力,奉獻自己的財力,奉獻自己的精神、時間,爲衆生造福,這是覺悟的人。迷惑的人,念念爲自己。這兩種人差別在哪裏?覺悟的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他走的是佛道,他走的是菩薩道;迷惑的人他走叁惡道,怎麼回事情?大家很清楚,迷的人增長貪瞋癡,他增長自私自利,這是迷。
覺悟的人,增長戒定慧。「令諸菩薩心得清淨」,「令」是戒,「心得清淨」是定,「滿一切智」是慧,覺悟的人他走的路子是戒定慧;迷惑的人,他走的路子是貪瞋癡。戒的反面是貪,定的反面是瞋,慧的反面是愚癡,諸位一定要曉得,戒定慧跟貪瞋癡是同一個體性。大乘經上佛常講,貪瞋癡即是戒定慧,是一不是二,覺悟了就是戒定慧,迷惑了就是貪瞋癡,體是一不是二,只是覺跟迷的差別。我們學佛法,尤其是學《華嚴》,要覺悟,一定要認知覺悟之可貴,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與倫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中國人常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宇宙的和諧,地利是我們居住物質環境、自然環境的和諧,人和是與一切有情衆生的和諧,這種收獲多大!覺悟才行,不覺悟做不到。這叁大類的和諧,哪一個人不希求?我們讀一讀世間所有宗教的典籍、所有聖賢的教誨,都是追求這樁事,這才是真正離苦得樂。
爲什麼求不到?爲什麼總是不和諧?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了,他們確確實實叁種和諧圓滿具足,爲什麼他們能夠得到,我們不能得到?原因不是別的,他們覺悟,我們迷惑。迷惑而希求得到,永遠得不到,覺悟他不求自然就得到,關鍵就在覺迷。我們在這個經文上每一品每一章、每一段甚至于每一句,要學覺,才有真正的用處,才有真實的利益。這一句要怎麼學?我們要修養道德,我們要求真實的智慧,我們的智慧、道德也要像諸佛如來一樣放大光明。放大光明就是大的影響力,別人看見你、聽說你,自自然然他就受影響。他會很明顯的感到「你跟我不一樣,你覺悟我們迷惑;你念念爲社會衆生想,我沒有,我起心動念只爲我自己想,爲我的小家庭想。」他會很明顯的發現我們的想法不一樣、我們的作法不一樣,「你的作法我也佩服你,也尊敬你」;再進一步影響力深了,他就會效法你,會向你學習。
我學佛五十多年,我認識佛法,肯定佛法是教育。早年我常說的,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我說這個話是我初出家時對「中國佛教會」說的。現在我們學《大華嚴》,證實我的認識沒有錯誤。再把我從前說的稍稍補充一句大家更容易懂得:佛教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如果把從前說的跟現在連起來,佛教是多元文化至善圓滿的社會教育。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確實至善圓滿,沒有絲毫不善,沒有絲毫缺陷。所以它不是宗教,我們決定不可能拉其他宗教信徒來信奉佛教,這個不可以,這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宗教徒當中彼此互相爭信徒,有!佛教不是宗教,至少我們今天這個地方的佛教不是宗教,我們不拉信徒。
我們在這裏是教學,這個地方有講堂,我們要建講堂。講堂每天上課,這是義務的社會教育,不收學費。來聽課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你要喜歡你可以常常來聽。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是一個教育教學的機構,我們的形象鮮明,我們教學的目的也是這兩句話:「令一切大衆心得清淨,滿一切智」,我們在做這個工作。要想把這個工作做得很圓滿,首先要從自己做起。自己不認真修戒定慧,怎麼能夠用戒定慧來教化廣大的群衆?戒就是守法,定就是清淨心,清淨平等,慧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了。說得細一點,人與人之間的真相、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都搞清楚、搞明白了,自自然然你就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的修養,自己平等性智不能現前、妙觀察智不能現前,你就沒有光。這個光、放光就是影響力。
再看第九句:「舍離世樂,不貪不染,而普願世間離苦得樂,無諸戲論。」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是在這裏教我們,我們的學院將來怎麼作法?這就學到了。「舍離世樂」,世樂是世間人的娛樂,他們的歌舞,現在這個世間人娛樂的太多了,而且弊端重重、汙染嚴重,娛樂也到了濁惡至極。我在香港住的時日不長,那邊的同修告訴我,現在娛樂界裏面的一些狀況。所以這個世間的娛樂,佛說這個話是叁千年前,不是現在,那個時候佛已經講汙染了,但是那個汙染很輕微,微不足道!可是聖人的用心跟凡夫不一樣,聖人總是小心謹慎防微杜漸,今天我們已經看出流弊太深、太嚴重了,所以我們要提倡正當的娛樂。我是多少年來,從八叁年,我起了個念頭,彌陀村,彌陀村的目的何在?照顧老人。我今天看圖文巴這個都市就是彌陀村,我們學院附近的街坊鄰居都是退休老人,我看到好歡喜。我這二、叁十年的願望會在此地實現,我們全心全力照顧老人,爲老人服務,把佛法的精神圓滿的表現出來。
我們對于世樂,世間娛樂,不貪不染。我們要把古聖先賢所教導的樂教,樂是音樂,教是教育,娛樂是教育。現在在臺灣、在中國大陸,有一些發心的居士要把佛經裏面的故事編寫成連續劇的劇本,希望將來有機會在電視節目裏面表演出來,好事!這種娛樂就是多元文化的教學,音樂、舞蹈、表演,是聖賢教育的手段、方式。這種作法最早在哪裏表現的?給諸位說,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講第一部經,《華嚴經》,《華嚴經》裏面具體爲我們顯示出來。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表演!那是五十叁個單元的連續劇。我們要努力,怎麼樣也要把這件事情讓它完成。在我們手上縱然不能夠把它送到電視臺,至少我們這五十叁個單元連續劇的劇本,要把它編寫出來。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的全面落實,這是多元文化的具體課程,我們要在這上面努力,在這上面下功夫。實在說《華嚴經》叁十九品,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