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光碟最近做好了,大概字幕打進去了。開宗明義,佛就教導我們,以親近明師爲第一個條件。明是光明的明,不是現在所講知名度很高的人,不是的,知名度高未必有實學,真有實學往往知名度不高。像夏蓮居、梅光羲居士,我們要不是常常聽李老師說,外面聽不到,這就是說他們的知名度不高。但是他們確確實實有道德、有學問、有修有證,真善知識!我們想學佛,你學佛能不能有成就,老師關系最大,你要是遇到好老師你很幸運,你節省了許許多多的時間,你也節省了許多的精力。
我這一生學佛可以說是比一般人幸運,教導我佛學的兩個老師,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不是學佛學,從哲學裏面他老人家把佛學介紹給我,讓我認識佛教。因爲早年我們概念當中、心目當中佛教是迷信,不能夠接受的,從來也沒有一個人把佛教能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讓這些年輕知識分子能接受的,沒有!我也是一樣。遇到方老師,把佛教當作一個單元來授課,佛經哲學,方先生把它在教學裏頭列入這麼一個單元,我這才明了佛教裏面有這麼多好東西在,這才發心讀佛經。那個時候想看佛經也不容易,佛經市面上買不到,臺灣印佛經只有兩家書店,分量很少,種類也少,一個是臺中「瑞成書局」,一個是臺南「慶芳書局」,就這兩家。不得已我們只有到寺廟裏面去,寺廟裏面藏書也不多,我們借來看,抄,我早年讀經是抄經。所以出家之後法緣慢慢殊勝了,我提倡印經,就是我初學時候受的這個苦太多了,沒有書。這個印經的風氣真的帶動了,所以現在臺灣佛經實在講太容易得到了,每一個道場都印,許多同修們自動發心來印經。
親近善知識第一,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親近善知識的態度一定要像文殊菩薩教善財的那些話,在「入法界品」裏面。你要沒有善根福德,往往在善知識面前走過疏忽了,到你年歲大了想起這樁事情,後悔莫及。這樁事情對現代人來講,難!我這個年齡在我一生,從小家庭裏面教了幾年,時間也不多,兩年多。那個時候六七歲,兩叁年的時間,阿賴耶識裏頭種下這個種子。所以對于老師尊重,從小知道尊師重道,遇到這些好老師他真的肯教導我,而且教我的這個心態超過學校跟他的學生。什麼原因?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親近善知識,實在講自己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虔誠恭敬心。虔誠恭敬從哪個地方表現?這一點我不能不告訴諸位同學,絕對不是見到老師畢恭畢敬。老師看得出來,老師看什麼?教導你的你有沒有去做到,這叫誠敬。真的聽話,真的肯學,他沒有白教,他才肯教你。教了你,你不能夠去做到,不再教你了。爲什麼?白費精力,這不僅是個道理,是事實。誰肯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那不是個愚癡人嗎?所以你要做到。陽奉陰違,做不到,不能教,算了,隨他去吧!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對學生就這個態度,實在不能教隨他去,見面很歡喜、很客氣,不會認真教導你了。對于真正能接受的,我常說李老師很嚴厲,他罵你打你,那真肯教你;他不教你,對你很客氣,絕對不會罵你。
昨天晚上我問悟勝、悟全,你們在此地學《弟子規》學得怎麼樣?他告訴我,每一個同學都講過一遍,我說那這樣差不多你們都聽了二叁十遍,他說是的。但是沒有做到,這種教學等于零。能說不能行,你念這幹什麼?這個經不是念的、不是講解的,是做的!你們要曉得,你們能夠把這裏面東西條條都做到,功德無量無邊!爲什麼說你功德那麼大?儒家的根就在此地,你要發心每一條都做到,你把儒家的根救活了。儒沒有了。今天我教悟行法師,我把《沙彌律儀》交給他,叫他抽出時間跟大家講一遍,要做到。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如果要是做不到,佛的根沒有了。所以儒跟佛的根現在都爛掉了,快要死了,快要絕了。從哪裏救起?看看我們自己,我們不要求人,這個世間事情求人難,求自己。我自己果然依教奉行,我就是儒的根,我就是佛的根。根都爛了,還有這一點點是活的,那就有救,你必定得諸佛菩薩護念,你得世出世間聖賢保佑。
今天中午,昆士蘭多元文化局局長尤裏給我們講的幾句話大家聽到了,他對我們是什麼樣的期望,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到,不辜負他的期望?我老實告訴諸位同學,你們如果能夠把《弟子規》跟《沙彌律儀》落實,你就不辜負他的期望。確確實實能夠帶動多元文化,能夠帶給這個社會安定祥和,真正是災消福來。所以我們要做到,講是真正理解了,理解之後要行,要落實。分量不多!受了大戒,古德教導半月半月誦戒,怕你忘掉。現在我們受戒,受完之後再也不誦,沒事了。所以過去我在臺北「華藏圖書館」,我提倡每天晚課,要加誦《太上感應篇》。文字並不多,一千幾百個字,當作戒律。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晚課直接念《無量壽經》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內容是什麼?五戒十善。
今天我們大家在此地建立淨宗學院,如果希望佛法能不滅,孔孟之道能繼續,就看我們自己肯不肯發心了。你們同學們多想想,用什麼方法勉勵自己、警策自己,不能夠再懈怠,不能夠再懶惰了。孔孟是我們的祖先,世尊是我們的導師,我們要不能夠奮發,對不起祖師、對不起導師,我們還能算是個人嗎?如何能夠把自己振作起來,我聽你們的,你們就想方法來告訴我。時節因緣不容許我們等待,發憤圖強、勇猛精進就在此時此刻。你們聽我講《華嚴》,我雖然不能夠像諸大菩薩一樣,把經典字字句句無量義說出來,這個我做不到,我把我自己所領悟的、所契入的都說出來了。你們聽我講經這屬于解門,你要從解生信,從信要落實,要變成行爲,這才是成就真實功德,你的解也就得自在。
第七「願自在」,願是希求、是願望。我們這個世間世尊給我們講的八苦,求不得苦;「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是自在。如來果地上那個願是究竟圓滿,得大自在。他爲什麼能得?清涼大師注解引經文說,「隨欲隨時」,隨著自己的希求,隨時隨處能「在一切諸佛剎土示現成正覺」。舉一個例子,這是最難的。一切諸佛剎土裏面示現成正覺,這話怎麼說法?成正覺就是成佛,但是我們知道,一個剎土只有一尊佛,不能有兩尊佛,諸佛到這一個佛剎土裏面示現成等正覺,是去應化,是去幫助這一尊佛教化衆生,無論用什麼身分他都是成等正覺。他的這個願自在,跟一切諸佛完全相等。爲什麼到這個剎土?這個剎土裏有一些衆生,與這一尊佛過去特別有緣分,他來很容易得度。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經上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千佛怎麼擁護?千佛到這個佛的示現之處成等正覺,來幫助他。用什麼身分?有的用菩薩身分,有的用聲聞身分,有的用優婆塞、優婆夷的身分,有的用國王大臣的身分,還有用外道乞丐的身分。那些人全都是成等正覺,「願自在」,配合世尊接引衆生、教化衆生、成熟衆生,我們要懂得要明了。
第八,「神力自在」,神力就是神通,「示現一切大神變」。就像過去那些祖師大德們,我們一般人講示現神通。《大藏經》裏頭有一部《神僧傳》,一共有四卷,我初學佛法的時候,《高僧傳》、《神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我都讀過。讀這些書對自己有很大的鼓勵,看看這些人都修行證果了,都有那麼大的成就,他能修成,我要趕上。讀古人的傳記好,見賢思齊。現在人不讀這些傳記了,不知道人家修行的成就,我們自己找不到榜樣,找不到模式,自己不曉得怎麼修法,可惜!我這一點也許是在我年輕的時候歡喜曆史有關系,我的史書念得很多。爲什麼?史書是前人的經驗教訓,對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幫助最大。《神僧傳》裏面這些高僧大德,當機緣成熟的時候可以用神通感化衆生,機緣不成熟的時候不可以用。首先你要會觀機,機緣沒有成熟他對這個事情半信半疑,那就不能用這個手法,用這個手法達不到效果,反而産生反面的效果,這個不能不知道。反面效果,他對佛法疏遠,「佛法也搞神通、也搞迷信」,他退心了。所以佛教弟子,弘法利生不准示現神通,有神通也不可以,有能力也不可以。什麼原因?這個世間衆生對這個沒有信心,如果對這個有信心,有信心你還得觀察他過去生中的根機,是不是真的能接受?神通示現他是不是真的能回頭?沒有這個能力不可以。總有時節因緣,時節因緣不成熟不用這個方法,用教學。教學是普通的方法,人人都能接受,歡喜接受。
第九「法自在」,他有能力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障礙。你想學哪個法門,他就跟你講哪個法門。佛今天不在世,佛留下這麼多經論,他想學哪一部經論,你都有能力指導他,法自在。法自在從哪裏學的?那個因,「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即使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也不能這個作法。爲什麼?現代衆生根性鈍,在現代我們面對著這些大衆,我們提倡「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對他有好處,不能教人太多。我往年跟這些老師學習,都是學一樣;你學多了,他不教你了。他示現給我看的都是一門深入,我們在這裏頭得利益、得好處,深受其利!所以我這一生也以這個方法供養一切大衆,這是于法自在。自在,面對現前大衆的根性依舊是一門深入,他才能有成就。學多了變成佛學家,變成佛學博士,與了生死出叁界毫不相關。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