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资生之具,资养我们身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今天讲的是衣食住行还有娱乐,统统具足,不会缺乏。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不可以贪图享受,为什么?贪图享受,你那个福报很容易享尽。应该用什么态度?知足常乐。人要是不知足,他怎么会得自在?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物质,我们每天要吃饭、要穿衣,要有居住的所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佛,佛实在讲给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凡夫不容易学到,那学祖师,祖师已经大开方便之门了。祖师里头最近的印光大师,我们看看他的生活简单,饮食跟大众完全一样,没有吃小伙食、特别伙食。衣服就是这几件,尤其是出家人,没有什么新的花样,衣服穿到破旧不能穿了再换一件,还能穿依旧还用它。衣只取饱暖,蔽体饱暖就够了,要那么多有什么用处?所以多余的要知道布施供养。这个世间有许多缺衣缺吃的,我们有多余的一定要帮助他们,哪个地区都有穷人。我们住在新加坡,新加坡可以说是相当富裕的一个国家,有没有穷人?有。我听到他们政府的统计,他们的穷人大概只有一两千户,不多,所以政府都能够照顾到。它国家小,有财力。

  

  但是有许许多多国家还有许多穷人,政府照顾不到的。今天中午,尤里先生告诉我,昆士兰州还有很多生活很困难的人,政府还照顾不到,他提出来希望我能够多知道一些,有能力的时候对他们伸出援手帮帮忙,这是好事!我们居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有很多苦人,我们不照顾谁照顾?除非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在佛法讲我们就是圆满功德了。希望我们所有学佛的同修都有这个心,能帮助世间苦难之人;到我们受苦受难的时候,也会有人帮助我们,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讲到资生之具,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佛果地上得自在了,千万我们要常常想,想释迦牟尼佛,因为他做出的榜样,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我们在经书记载里面看到了。我们读其他宗教的典籍,我们看到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他们的主教,物质生活都非常节俭,真的是省吃省用帮助这个世间比自己更苦的人,这是一分爱心。宗教里面常讲神爱世人,佛家常说的大慈大悲,我们要在这些地方体现,要认真把它做好,从我们环境近处做起。

  

  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先从我们这条街上做起,从我们这个区域做起,让然再扩大到这个城市。如果有大福德,可以把这个好事逐渐逐渐扩展到全世界。可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有智慧,这些物质上帮助一些苦难人很有限,不是根本解决问题。怎样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帮助他觉悟,破迷开悟,帮助他修善,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能够改造自己命运,能够把贫穷转变成富贵,这就能解决问题了。这不是物质上的布施供养能做得到的,这是智慧的布施供养。所以佛法的布施供养,就是教学。我们天天在此地开班授课,希望大家能到此地来跟我们一同学习。学什么?对初机人来说学改造命运,学消灾免难。《了凡四训》里头有一句话讲得很好,「灾消福来」,这个很好,灾消了福就来了。我们开班教学是教这个,欢迎大家一起来,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我们的课程就是灾消福来。佛法里面讲的离苦得乐,我们的教育是离苦得乐的教育,是灾消福来的教学。佛陀他的资具自在就是庄严佛国,庄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没有私心,不是只庄严我这个地方不庄严别人。佛法没有私心,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视同仁,这些地方我们应当要学习。

  

  第四,「业自在」。业是造作,我们凡夫造作不自在,为什么?内受烦恼习气的控制,外又受环境的限制,所以不得自在。佛给我们讲八苦,八苦是讲果报,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咱们不谈,就这七种,这七种果报有业因。我们造作的业因不自在,得的果报很苦;佛所造作的,佛在经典上讲净业,清净心,决定没有染污,他的业自在。我们读这一句,要真正能体会得如何学习。起心动念是意业,言语是语业,身体造作是身业。佛教初学,意业教给我们不贪、不瞋、不痴,语业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身体造作教导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这是善业,还不是净业。什么是净业?造善业而不起分别执着,这个业就是净业,净业就自在,业就自在了。

  

  由此可知,有心造作,这个业不清净。佛所造作的完全是感应,佛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这一点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向佛陀学习,学习佛陀的不起心、不动念,一切随缘,随缘就自在。起心动念我想怎样做怎样做,攀缘!攀缘就不自在,内外都有障缘,你怎么会得自在?所以佛教导我们,普贤十愿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佛的业自在。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成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放下了,随顺众生,你就会得小自在。你放下的愈多,你自在就愈多,你放下愈少,自在就愈少;你要是放不下,你肯定不自在。

  

  

  

  「现相品」大众念请第九句:

  

  【云何是诸佛自在。】

  

  清凉大师在「离世间品」里面,为我们说了十种自在,我们在前面介绍了四种。第五是「受生自在」,这一句就是大乘经上常常说的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自在。不但能现有情身,有情包括动物,九法界有情众生,能现天人身、能现鬼神身、能现畜生身,还能现器世间身,能现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没有一样不能现。现身的范围遍虚空法界,现身的用意令一切众生觉悟,这是诸佛如来的心愿,念念都不舍利益众生。说到利益众生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饶益众生」,益是利益,饶益是最富丰的利益,用现在的话说,最大的利益,不是小利益。最大的利益是什么利益?帮助众生转凡成圣,这是真正的大利益。究竟圆满是帮助众生成佛,《华严经》所说的无量无边殊胜的境界,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能帮助众生圆满的得到,这个利益多大!这个利益从哪个地方修起?我们要知道,从接受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做起,如果不接受教诲,那就没有法子。

  

  怎样让一切大众知道这个世间有这么好的教学、这么好的教育,胜过世间一切教育?完全靠我们四众同学。我们今天接受佛教育,信心跟理解完全成正比例,你解得愈深,你信得就愈深。你为什么不相信?你没有理解。所以很多同修告诉我,「好象我都明白了,但是我做不到」,其实这一句话有问题。我早年学佛跟章嘉大师,大师给我讲过,佛法是知难行易。你为什么做不到?你了解得不够。如果你真的了解,没有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做不到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回头去检讨,我解得不够深。如果真正明白了解,没有做不到的,这是事实。不可以说佛法知易行难,那你完全搞颠倒了。佛法行容易,说老实话凡夫跟佛一念之差,只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凡夫就成佛了。一念迷你是凡夫,一念觉你就成佛,你说多容易!我们烦恼习气断不了,迷!一念觉,烦恼习气没有了,断干净了。

  

  财色名食睡在佛法叫五盖,这五种把我们的本性盖覆住,在我们一般人说这个没有办法离开的,觉悟的人这五种都没有了。不要谈什么大的觉悟,小小觉悟还没有出六道,色界天人他得初禅,这五种没有了,他脱离欲界。我们要知道,脱离欲界是初禅天,初禅天人不吃东西,饮食断掉了;不但一切食物他没有了,水都不喝;睡眠断掉了,永远没有睡眠。睡眠是昏沉不是好事情,你睡的愈多,你昏沉的时间就愈多,昏沉是无明;我们清醒的时候胡思乱想,这是掉举、这是妄想。凡夫二六时中,不是堕落在妄想里头,就是堕落在无明里头,出不来。色界天人烦恼比我们轻,财色名食睡断掉了,我们在佛经上读到羡慕,为什么他能我不能?我们今天确实没有这种甚深禅定功夫,应该怎么作法?应该尽量减少,这是我们修行的功夫,自己功夫到什么样的程度,自己很清楚、很明白。

  

  徐居士今天早晨跟我讲,她觉得她到这边来有了进步,从什么地方看?睡眠。她很喜欢睡懒觉,现在早晨六点半钟一定会起来,自动的,没有人勉强她,没有人叫她。她好吃,看到什么东西都喜欢吃,现在看到东西自自然然不想吃了,念头都不起,她跟我讲到这里来是佛菩萨保佑。确实善根发现了,三宝加持,换句话说,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她渐渐能够不动心,这是功夫进步了。这是好现象,我们一般讲瑞相。这个好现象要保持,决定不退,这个人有毅力、有决心、有恒心,他肯定成就。不能成就的是什么人?懒惰,不能够精进、不能够保持,这种人佛菩萨都帮不上忙。为什么?振作不起来。振作开始是有困难,为什么?你要改变习惯,过去生中不说了,就是这一生中,几十年养成的习惯,现在要改谈何容易?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这个本性是习性,真难!所以能够改变自己的毛病习气,在我们佛法里称他作英雄豪杰。

  

  《了凡四训》里头云谷禅师所讲的英雄豪杰,不是普通人。他改不了,我们就晓得庸庸碌碌的凡夫之辈,我们也不要责备他,为什么?责备他无济于事。所以诸佛菩萨、圣贤人责备什么人?责备贤者,能改过自新的人要责备,要帮助他向上提升。庸庸碌碌不能改过自新,不可以责备,要怜悯他,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不是这一生得度的,他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换句话说,留到来生后世看到他哪一生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了,那个时候要帮助他。佛度化众生有耐心、有智慧,他不着急。佛都不着急,我们着什么急?我们着急,错了!所以永远要记住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的意思无尽的深广,我们要能够细心去体会,认真努力受持。现在的话说学习,要好好去学习。

  

  第六「解自在」,解是理解,我们所学的都能够理解得很圆满、很透彻。由此可知,这个字与求学有关系。说到求学,善知识是第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