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六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第九句:

  

  【云何是诸佛自在。】

  

  清凉大师引用「离世间品」所说,十种自在。第十,「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现如来十力无畏成正觉故」。这也是把智讲到了极处。佛法修学到最后,能证的是智,所证的是性体,湛然寂灭的性体,由此可知,智是佛法修学的中心。我们怎样求智?是什么智?《华严经》上讲得很多,清净法界、四智菩提,四智就是此地讲的智自在,是能证,清净法界是所证。清净法界是理、是体,也是现在一般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没有智你就不能证,转识成智,你就想那是多么重要。转过来,众生成佛,转不过来那就是六道生死。诸佛如来,他们确确实实殷切的在期望,期望我们人人都能够转识成智,人人都能证得圆满的菩提,这是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唯一的愿望。我们今天实在讲非常惭愧,我们辜负了如来对我们的愿望。为什么?我们跟魔鬼在一起日子太多了,把魔鬼当作亲人,确实舍不得离开。魔鬼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性德的反面就是魔,悭吝、贪婪、恶业、瞋恚、懈怠、懒散、糊涂、迷惑颠倒这是魔。我们跟他挂上勾,离不开他,诸佛菩萨苦口婆心的来教诲,依然回不了头。

  

  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我们自己还要这样下去,佛法就灭了。如果我们肯拼命,死也不在乎,一定要依教奉行,佛法就活了。我们的心量、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见解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持、处事待人接物,决定是《弟子规》、是《沙弥律仪》,儒跟佛都能够起死回生。到底是死还是生?在乎我们自己一念。我们一念能够放弃魔障,随顺佛陀的教诲,儒跟佛就生了;也就是说,我们把《弟子规》跟《沙弥律仪》落实,儒佛就生了;如果依旧是违背,虽然能背能讲,做不到,给诸位说,儒佛就死了。今天我们讲的不是道理,是事实真相。八识是魔,四智是佛。怎么转法?都在日用平常,要转,不能不转。在生活里头、六根接触六尘之处,我不再执着,就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我没有执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一切人事物都没有执着,你就转了。我都不分别了,你就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我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你就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你的所作所为自然是性德的流露,性德流露就是戒律,戒律哪里要学?不要学!这是成所作智。

  

  世尊当年在世,世尊身边的诸大菩萨,他们要不要学戒律?不要学。他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把它记录下来那就叫戒律。为什么?智自在了,智就不迷。我们现在是迷,就没有智慧。智慧开了,你的一举一动就是戒律,你的每一句话,一句一言都是经典。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经典?经典不是别的,原来是自性流露出来的德能。换句话说,你要是作意,你想象什么,创造一个什么、发明一个什么,那不是性德,那是迷失了性德。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诸佛如来没有发明,诸大菩萨没有创造,他所行的、他所教的,性德自然流露而已。他有,你也有,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而且是平等的,在佛没有增加一分一毫,在凡在迷你也没有减少一分一毫,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所以佛法是平等法。这些大道理,我们依《华严》,我们在这里头觉悟了。我们的行持,那要从幼稚园训练,为什么?我们从小失教。失教这一句话在古时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谴责,现在没人懂,也没有人说了。

  

  前几天我跟张德声居士提起,张居士说他过去没听过这个说法,他年轻。十九世纪初,这句话在一般社会里面很流行。失教是你父母没有把你教好,你的老师没有把你教好。你不好,人家不怪罪你,怪罪你的父母尊长,「你们做长辈的怎么教的?怎么让你的子弟一点规矩都不懂?」现在举世之人都失教,它就变成正常,古德所谓「积非成是」,可是果报就不可思议了。反常的果报,是空前的劫难。今天社会大众怎么能回头?说老实话,回不了头。回不了头怎么办?这个世界毁灭从头来起。现在科学家也证实地球曾经毁灭过好几次,我们常常听到科学报导,至少地球过去曾经有四次毁灭。每一次在毁灭之前都是科技发展到相当高的高峰,人类的伦理道德丧尽,灾难就现前了。

  

  我上个月在香港听同修们告诉我,在西藏高原有人发现一片光碟,就像我们VCD一样,发现这一片光碟,五万年前的遗物!现在没有人能够解读。由此可知,地球上五万年前那个时候科技的进步,大概相当于现在这个时代。喜玛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山上有贝壳,那不都是海底下的?由此可知,沧海桑田,海会升高变成大山,大山会崩落到底下变成海底,这个事情科学家早就肯定了。人到这种地步,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自性,这个世界就得从头来起。你要问:谁在那里主宰?给诸位说,不是上帝,不是佛菩萨,佛菩萨看到这个情形,上帝看到这个情形,走了,不再理会了。什么人主宰的?业力主宰的。所以有人问我,有没有挽救?几乎所有古老的预言,宗教里的经典都肯定的说可以挽救。怎么挽救?人心向善这个劫难就化解。但是你想想看,现在世界上这么多人,谁有力量劝一切众生回头,劝一切众生改过向善?做不到!要想化解这个劫难,实在说世间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回头,这个灾难就能够化解。找不到!

  

  现在世界上人口有七十亿,有七亿人回心向善,灾难才能化解。到哪里去找七亿人?说老实话,我跟你说真话,七个人都找不到,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两个人在一起都闹意见,都要吵架,这世界还有什么前途?佛法僧团这是世间社团里头最值得尊敬的,什么原因?它和合,它不吵架。所以佛说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尊敬的,它没有是非、没有争执、没有意见,人人都修六和敬,诸佛赞叹,龙天善神欢喜拥护你,佛教的团体,四个人是一个单位,四个人以上,找不到了。我一生当中非常留意,不但没有见到,听都没有听说过,实在痛心!我能跟人相处,人不能跟我相处,我能忍让他不能忍让,我们能相处;他不忍让我也不忍让,决定不能相处;他不吃亏我也不肯吃亏,不能相处;他不肯吃亏,我肯吃亏可以相处了。孟夫子说得好「反求诸己」,我们跟人相处有不愉快,不责备人,反过头来反省自己,要肯定自己有过失;不要反过头来再反省,「过失都在他,我没有过失」,你错了!你的基本观念错误了。什么是正确的基本观念?别人没错,过失一定在我这边。菩萨能成佛就靠这个成就的,凡夫能成圣也靠这个成就的。

  

  在中国最著名的例子舜王,舜为什么能成为圣人?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尊敬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老夫子一生最崇拜的、最仰慕的,这些人是他心目当中的典型人物。后世尊孔子为大成至圣,他是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德能的大成,孔老夫子学这些人,学得很像,学得很成功。舜的成就没有别的,忍让!一切事过失,他肯定不是别人是自己,自己认真反省改过自新,把性德里面的障碍完全断除,让性德圆满的显露。我们要知道,我们应当要学习,他用这个方法克服自己的障碍,烦恼障与所知障,成就自己大智、大德、大能,尧把王位让给他了。他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他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华严经》我常讲,白念了!你听你也是白听了!你还是凡夫,你还是搞六道轮回,你还是躲不过三灾八难,辜负了佛祖,辜负了自己这一生当中大好因缘。

  

  现在关键在转识成智。怎么转法?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很关心。我说出来,你肯不肯做?你要是问「我能不能转得过来?」这个话问错了!你肯不肯转?我们开始学的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面对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常常说要把控制的念头断掉,要把占有的念头断掉,这是烦恼的根。有意控制,有意占有,你转识成智没指望了,你怎么能转得过来?有意控制、有意占有就是自私自利,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实实在在的话,事实摆在你面前,你连自己身体都不能控制,自己身体都不能占有。你的身体剎那剎那在衰老,你能占有吗?你占有,你叫它不老,你能控制吗?办不到!自己对自己这个身都不能控制、都不能占有,何况身外之物?

  

  佛给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正确生活的态度是什么?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一念不起,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妄想,那是你正常生活,就是诸佛三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错了!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生活态度就是如此,确确实实一念不生,起心动念都是为利益众生,这叫正念。我们常常在经典、古大德注疏里面看到「正念无念」,无念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念不起,这是正念。但是正念不是无念,这个意思要细心听不能误会,他不是无念。为什么?他念念为众生,念念帮助众生觉悟,念念帮助众生证得无上菩提,除此之外,对于个人确实他一念不生。所以对个人讲真的是无念,对一切众生讲他有念,念即无念,无念即念,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这就入华严境界,华严是不二法门。所以我们自己常常要想想,学佛菩萨,大乘好学,大乘是转念头、转境界,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转成为一切众生的念头,念念为一切众生想,全心全力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不要想着我明天还能不能做,不想。我只想今天,我绝不想明天,你就自在了。你想明天是妄想,明天还没到,你想它干什么?由此可知,念念为众生想,念念为社会想,念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想,这是正念。这是「诸佛自在」的十句,简单为同学们介绍到此地。

  

  清凉大师说「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圆满一切诸佛诸波罗蜜智慧神力菩提自在」,也就是诸佛果地上的智慧神通自在,你统统可以证得了。「不思…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