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六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衆念請第九句:
【雲何是諸佛自在。】
清涼大師引用「離世間品」所說,十種自在。第十,「智自在,于念念中示現如來十力無畏成正覺故」。這也是把智講到了極處。佛法修學到最後,能證的是智,所證的是性體,湛然寂滅的性體,由此可知,智是佛法修學的中心。我們怎樣求智?是什麼智?《華嚴經》上講得很多,清淨法界、四智菩提,四智就是此地講的智自在,是能證,清淨法界是所證。清淨法界是理、是體,也是現在一般哲學裏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沒有智你就不能證,轉識成智,你就想那是多麼重要。轉過來,衆生成佛,轉不過來那就是六道生死。諸佛如來,他們確確實實殷切的在期望,期望我們人人都能夠轉識成智,人人都能證得圓滿的菩提,這是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唯一的願望。我們今天實在講非常慚愧,我們辜負了如來對我們的願望。爲什麼?我們跟魔鬼在一起日子太多了,把魔鬼當作親人,確實舍不得離開。魔鬼是什麼?自私自利、貪瞋癡慢。性德的反面就是魔,悭吝、貪婪、惡業、瞋恚、懈怠、懶散、糊塗、迷惑顛倒這是魔。我們跟他挂上勾,離不開他,諸佛菩薩苦口婆心的來教誨,依然回不了頭。
我常常跟同學們說,我們自己還要這樣下去,佛法就滅了。如果我們肯拼命,死也不在乎,一定要依教奉行,佛法就活了。我們的心量、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見解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持、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是《弟子規》、是《沙彌律儀》,儒跟佛都能夠起死回生。到底是死還是生?在乎我們自己一念。我們一念能夠放棄魔障,隨順佛陀的教誨,儒跟佛就生了;也就是說,我們把《弟子規》跟《沙彌律儀》落實,儒佛就生了;如果依舊是違背,雖然能背能講,做不到,給諸位說,儒佛就死了。今天我們講的不是道理,是事實真相。八識是魔,四智是佛。怎麼轉法?都在日用平常,要轉,不能不轉。在生活裏頭、六根接觸六塵之處,我不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我沒有執著,于世出世間一切法,對一切人事物都沒有執著,你就轉了。我都不分別了,你就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我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你就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你的所作所爲自然是性德的流露,性德流露就是戒律,戒律哪裏要學?不要學!這是成所作智。
世尊當年在世,世尊身邊的諸大菩薩,他們要不要學戒律?不要學。他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你把它記錄下來那就叫戒律。爲什麼?智自在了,智就不迷。我們現在是迷,就沒有智慧。智慧開了,你的一舉一動就是戒律,你的每一句話,一句一言都是經典。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什麼叫做經典?經典不是別的,原來是自性流露出來的德能。換句話說,你要是作意,你想象什麼,創造一個什麼、發明一個什麼,那不是性德,那是迷失了性德。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諸佛如來沒有發明,諸大菩薩沒有創造,他所行的、他所教的,性德自然流露而已。他有,你也有,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統統都有,而且是平等的,在佛沒有增加一分一毫,在凡在迷你也沒有減少一分一毫,你自己本性裏頭本來具足,所以佛法是平等法。這些大道理,我們依《華嚴》,我們在這裏頭覺悟了。我們的行持,那要從幼稚園訓練,爲什麼?我們從小失教。失教這一句話在古時候是非常非常嚴重的譴責,現在沒人懂,也沒有人說了。
前幾天我跟張德聲居士提起,張居士說他過去沒聽過這個說法,他年輕。十九世紀初,這句話在一般社會裏面很流行。失教是你父母沒有把你教好,你的老師沒有把你教好。你不好,人家不怪罪你,怪罪你的父母尊長,「你們做長輩的怎麼教的?怎麼讓你的子弟一點規矩都不懂?」現在舉世之人都失教,它就變成正常,古德所謂「積非成是」,可是果報就不可思議了。反常的果報,是空前的劫難。今天社會大衆怎麼能回頭?說老實話,回不了頭。回不了頭怎麼辦?這個世界毀滅從頭來起。現在科學家也證實地球曾經毀滅過好幾次,我們常常聽到科學報導,至少地球過去曾經有四次毀滅。每一次在毀滅之前都是科技發展到相當高的高峰,人類的倫理道德喪盡,災難就現前了。
我上個月在香港聽同修們告訴我,在西藏高原有人發現一片光碟,就像我們VCD一樣,發現這一片光碟,五萬年前的遺物!現在沒有人能夠解讀。由此可知,地球上五萬年前那個時候科技的進步,大概相當于現在這個時代。喜瑪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山上有貝殼,那不都是海底下的?由此可知,滄海桑田,海會升高變成大山,大山會崩落到底下變成海底,這個事情科學家早就肯定了。人到這種地步,一百八十度的違背自性,這個世界就得從頭來起。你要問:誰在那裏主宰?給諸位說,不是上帝,不是佛菩薩,佛菩薩看到這個情形,上帝看到這個情形,走了,不再理會了。什麼人主宰的?業力主宰的。所以有人問我,有沒有挽救?幾乎所有古老的預言,宗教裏的經典都肯定的說可以挽救。怎麼挽救?人心向善這個劫難就化解。但是你想想看,現在世界上這麼多人,誰有力量勸一切衆生回頭,勸一切衆生改過向善?做不到!要想化解這個劫難,實在說世間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回頭,這個災難就能夠化解。找不到!
現在世界上人口有七十億,有七億人回心向善,災難才能化解。到哪裏去找七億人?說老實話,我跟你說真話,七個人都找不到,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兩個人在一起都鬧意見,都要吵架,這世界還有什麼前途?佛法僧團這是世間社團裏頭最值得尊敬的,什麼原因?它和合,它不吵架。所以佛說世出世間所有團體裏面最值得尊敬的,它沒有是非、沒有爭執、沒有意見,人人都修六和敬,諸佛贊歎,龍天善神歡喜擁護你,佛教的團體,四個人是一個單位,四個人以上,找不到了。我一生當中非常留意,不但沒有見到,聽都沒有聽說過,實在痛心!我能跟人相處,人不能跟我相處,我能忍讓他不能忍讓,我們能相處;他不忍讓我也不忍讓,決定不能相處;他不吃虧我也不肯吃虧,不能相處;他不肯吃虧,我肯吃虧可以相處了。孟夫子說得好「反求諸己」,我們跟人相處有不愉快,不責備人,反過頭來反省自己,要肯定自己有過失;不要反過頭來再反省,「過失都在他,我沒有過失」,你錯了!你的基本觀念錯誤了。什麼是正確的基本觀念?別人沒錯,過失一定在我這邊。菩薩能成佛就靠這個成就的,凡夫能成聖也靠這個成就的。
在中國最著名的例子舜王,舜爲什麼能成爲聖人?孔老夫子心目當中最尊敬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老夫子一生最崇拜的、最仰慕的,這些人是他心目當中的典型人物。後世尊孔子爲大成至聖,他是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德能的大成,孔老夫子學這些人,學得很像,學得很成功。舜的成就沒有別的,忍讓!一切事過失,他肯定不是別人是自己,自己認真反省改過自新,把性德裏面的障礙完全斷除,讓性德圓滿的顯露。我們要知道,我們應當要學習,他用這個方法克服自己的障礙,煩惱障與所知障,成就自己大智、大德、大能,堯把王位讓給他了。他也是人,我們也是人,他能做到,我們爲什麼做不到?如果做不到,《華嚴經》我常講,白念了!你聽你也是白聽了!你還是凡夫,你還是搞六道輪回,你還是躲不過叁災八難,辜負了佛祖,辜負了自己這一生當中大好因緣。
現在關鍵在轉識成智。怎麼轉法?我相信很多同學都很關心。我說出來,你肯不肯做?你要是問「我能不能轉得過來?」這個話問錯了!你肯不肯轉?我們開始學的時候,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面對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常常說要把控製的念頭斷掉,要把占有的念頭斷掉,這是煩惱的根。有意控製,有意占有,你轉識成智沒指望了,你怎麼能轉得過來?有意控製、有意占有就是自私自利,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實實在在的話,事實擺在你面前,你連自己身體都不能控製,自己身體都不能占有。你的身體剎那剎那在衰老,你能占有嗎?你占有,你叫它不老,你能控製嗎?辦不到!自己對自己這個身都不能控製、都不能占有,何況身外之物?
佛給我們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正確生活的態度是什麼?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一念不起,沒有一個念頭、沒有一個妄想,那是你正常生活,就是諸佛叁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錯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生活態度就是如此,確確實實一念不生,起心動念都是爲利益衆生,這叫正念。我們常常在經典、古大德注疏裏面看到「正念無念」,無念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念不起,這是正念。但是正念不是無念,這個意思要細心聽不能誤會,他不是無念。爲什麼?他念念爲衆生,念念幫助衆生覺悟,念念幫助衆生證得無上菩提,除此之外,對于個人確實他一念不生。所以對個人講真的是無念,對一切衆生講他有念,念即無念,無念即念,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就入華嚴境界,華嚴是不二法門。所以我們自己常常要想想,學佛菩薩,大乘好學,大乘是轉念頭、轉境界,把自私自利的念頭轉成爲一切衆生的念頭,念念爲一切衆生想,全心全力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不要想著我明天還能不能做,不想。我只想今天,我絕不想明天,你就自在了。你想明天是妄想,明天還沒到,你想它幹什麼?由此可知,念念爲衆生想,念念爲社會想,念念爲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想,這是正念。這是「諸佛自在」的十句,簡單爲同學們介紹到此地。
清涼大師說「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圓滿一切諸佛諸波羅蜜智慧神力菩提自在」,也就是諸佛果地上的智慧神通自在,你統統可以證得了。「不思…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