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四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議品」裏也說有十種,在《華嚴》第四十六卷,大意差不多,清涼也把這個名目爲我們節錄出來。這十個:第一個是法自在,第二個是心自在,第叁個是勝解自在,第四個是財自在,第五個是命自在,第六個是如意自在,第七個是智自在,第八個是業自在,第九受生自在,第十願自在。排列順序不一樣,大致上是相同的。菩薩念請第十句:

  

  【雲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這一句我們要留意,什麼叫做『無能攝取』?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跟我們說,後面偈頌裏面講「無能製伏」,答複裏面講「無能毀壞」,我們把這叁個名詞合起來看,意思就相當明顯。大師說:佛一切作爲,天上人間,沙門魔梵,梵是梵天,以及二乘大菩薩等,都不能夠製伏,也就是都不能夠毀壞。我們想到這一點,就會想起世尊當年在世,魔王波旬也是佛的護法,他怎麼是魔?實在講魔不是別的,私心很重,他也能夠幫助別人、照顧別人,但是自己的利益看在第一位,這就是魔。他的福報也非常大,生生世世修福,換句話說,財施、法施、無畏施他都幹,因此他的果報也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後面所講的五十種陰魔。我們凡夫眼光裏面看他,他的智慧、德能、神通,好象跟佛沒有兩樣,是真的不是假的;跟佛差別在什麼地方?魔爲私,佛爲公,就這一點差別。

  

  就好象古代專製製度,佛是個帝王,天下爲公,堯傳位給舜,舜傳給禹,天下爲公,一點私心都沒有。傳賢、傳有道德的人,真正愛護人民的人,真正犧牲奉獻爲人民服務的人,他把王位傳給這個人。禹以後,禹傳給他兒子,是沒有錯,爲什麼?兒子賢,確確實實是賢人。非常可惜,禹的兒子啓,啓又傳給他的兒子,這就傳錯了,從天下爲公變成天下爲私。從這個比喻諸位體會到,佛跟魔有一樣的智慧、一樣的神通、一樣的福報,差的就是那一點念頭,一個有私心,一個沒有私心。大禹當年傳給他兒子確實沒有私心,沒有天下爲私的這個念頭,非常可惜他的兒子差了一著,沒有能夠選賢與能,從此之後一代一代都傳給自己的子孫,就變成私天下了。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當然魔的福報、神通、智慧跟佛不能比,但是的確是很大,人間天上都不能跟他相比,我們凡夫哪有這個能力認識?于是在末法時期,多半都把魔當作佛。

  

  學佛的人非常虔誠,但是不聽經、不研究教理,學佛學了很多年,什麼叫做佛他都講不清楚,他都不知道,這哪裏叫學佛!不但在家同修搞不清楚,出家的同學真的還有一些學了一輩子,到死都沒搞清楚,居然接受在家同修的恭敬供養,自己不知道佛是什麼,佛法焉能不衰?焉能不滅?這個事比什麼都恐怖,這個事比什麼事情都大!《法華經》上講的大事因緣,我們今天遇到了,所以自己要覺悟。絕對不敢說度衆生,我哪有那個能力?但是要下定決心度自己,我一定要求自己依教奉行,我不敢要求別人。自己認真努力去學習,希望自己真正能有成就,這總可以做得到。不要期望別人,期望別人你會失望,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最重要是期望自己,自己能成就就好了。自己成就了,至于能不能影響別人都不要去問,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我們要有這樣的態度。別人他肯做很好,我知道諸佛護念他,龍天善神保佑他;他不做也好,絕對不影響我,我自己一定要如法修行。要像佛這句一樣,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影響,決定不退轉。「無能毀壞」裏頭最重要的是不退轉,勇猛精進。

  

  《六十華嚴》裏面經文不是「諸佛無能攝取」,它翻作「諸佛勝法」,勝是殊勝的勝,文字不一樣,意思相同。大師依不思議品說:「諸佛有十種最勝法」,這個大意我們要曉得。因爲經文很長,我們現在念的是第六卷,「不思議品」是本經第四十六卷,我們每天講四個小時,大概總是兩年之後才能講到。這個時間太長了,所以這十句大意我們也要在此地略說,有助于我們的解行。希望我們每一位同學,日子不要空過,每天總得要有一點進步。你們聽我講經,如何能真正得益?李老師從前教我,不寫筆記專心聽講,一個小時當中你能夠聽個一句、兩句你很有受用,你用個小本子就記這一句兩句,好好的學習,那個進步就很快。不用多,一天能受持一兩句,你要是不退轉,叁年你就是聖人,你就不是凡夫。如果筆記寫得很多,肯定沒用處。一定要專心聽,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鍾。

  

  

  

  諸位同修,請看菩薩念請第十句:

  

  【雲何是諸佛無能攝取。】

  

  大師引用本經後面「不思議品」裏面,諸佛十種最勝法。第一,「一切諸佛大願堅固,不可沮壞。所言必作,言無有二。」這一句話實在講就是十善業道裏面的不妄語,說到一定要做到。中國古人講「人言爲信」,中國信這個字,「人言」,這是取什麼?人說話他一定兌現,一定做到,所以稱爲信。換句話說,你說到做不到,那就不是人講的話。我們看看諸佛十種最勝法第一條就是這個,「大願堅固」,大願簡單說就是四弘誓願。我們有沒有這個願?沒有,不要說堅固了。「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我講得很多,是什麼意思?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我發願爲他們服務,一定要幫助這些衆生各個都成無上道,這是四弘誓願第一願。我們有沒有這個願?沒有。我們念念都想自己名聞利養,哪裏會有這一願?沒有爲別人服務的這個意念。佛有,佛這個意願非常堅固,永不退轉。

  

  從什麼地方表現出來?從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自己不斷煩惱,就沒有能力爲衆生服務。爲什麼?服務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那你要有能力,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你要有能力突破不同維次空間的界限,你才能有能力爲大衆服務。怎樣突破?要斷煩惱。因爲空間維次是煩惱造成的,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東西造成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時空的界限就沒有了,這維次就突破了,你才有能力爲一切衆生服務。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也只有你能把煩惱斷盡,突破空間維次,你有能力親近一切諸佛如來;這是什麼?這是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關鍵都在斷煩惱,煩惱不斷,你的德能不能恢複,你的智慧也不能恢複。斷煩惱是恢複自己自性裏面的德能,學法門是恢複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那是證得究竟的大圓滿,度衆生就沒有障礙,就得大自在。所以說來說去,還是煩惱的事情。

  

  大乘經教裏頭佛常說,菩薩唯一善根就是精進。世間法裏頭有叁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這叁個根上生的,這叁個根是不貪、不瞋、不癡。你能成就世間善法,你能得世間無量無邊的福報。所以諸位想想,貪瞋癡有什麼好處?愚癡到了極處!貪圖人生短暫幾十年物質、精神的享受,把自己最殊的福德因緣當面錯過,你說可惜不可惜?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會抓住這個機緣,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咬緊牙根,遠離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他超越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得大自在,得大圓滿,成就堅固的大願。所言必作,這四句話是佛所言,「衆生無邊誓願度」,他做到;「煩惱無盡誓願斷」,他斷掉;「法門無量誓願學」,他學成功;「佛道無上誓願成」,他成佛了。說到做到,言無有二。世尊不是先說後做,他是先做後說。他沒有做到的,他不說,他所說的他全做到,這是佛;菩薩是一面說一面做。凡夫就很糟糕,只說不做,前途,該怎麼樣生死還是怎麼樣生死,該怎麼受報還是得受報,自己的業力一分一毫都不能轉動,你說多可憐!

  

  念佛往生是一個希望,這個希望能不能達到是問號。我們對于淨宗法門也講了不少,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我們自己想想有沒有?絕對不是說念佛就都能往生,那個念字意思很深,你沒有懂。所以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看看念是什麼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說明不是過去心、不是未來心,是現在的心,現在心上有佛,那叫念佛。什麼叫有佛?有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是什麼心?接引無量無邊世界一切九法界的有情衆生同生極樂,我們有沒有這個心?阿彌陀佛的願,《無量壽經》上我們天天讀誦的四十八願,你有沒有這個願?阿彌陀佛的行,不要說別的,就從《無量壽經》第一品到最後一品這四十八品裏面,我們看到了嗎?我們有沒有?特別重要的五戒十善,在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做到沒有?那是阿彌陀佛的行。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是阿彌陀佛的果。我們念佛,現在心裏頭要有阿彌陀佛的心、願、行、果,這叫念佛。

  

  沒錯,佛是教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我們誤會了,以爲一心專念就念這四個字,心還是自私自利的心,願還是貪瞋癡慢的願,行還是一切做惡的行爲,那怎麼能往生?古人所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指這一類的人,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相應。什麼時候我們這一句佛號能夠念得相應,什麼叫相應?聲聲佛號字字都圓滿具足彌陀的心願行證,這個人叫念佛人。我們拿這個標准來觀察自己,認真反省,自己就曉得是不是個念佛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佛的願堅固,不會受任何境界影響動搖。一切時一切處,我常講的都是念佛堂,不一定要供一尊佛像,佛的體、相都在自己一念之中。你心裏頭有,這是真有,心裏頭沒有,像供得再多還是沒有。絕對不是多供一點佛像佛就有了,沒有這個話。

  

  第二,「爲欲圓滿一切功德,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生懈倦」。末後這一句話重要,不生懈倦,懈是懈怠,倦是疲倦;精進,就是度懈倦的。這一句教導我們的是「爲欲圓滿一切功德」,我們有這個念頭,不能說沒有,但是因爲懈怠懶惰,只可以說我們有這個妄想,無法兌現,可惜!爲什麼不能兌現?還是一句老話,教理不明,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我說沒搞清楚,沒搞清楚到什麼程度?…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