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資生之具,資養我們身體所需要的一切物質,今天講的是衣食住行還有娛樂,統統具足,不會缺乏。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了,不可以貪圖享受,爲什麼?貪圖享受,你那個福報很容易享盡。應該用什麼態度?知足常樂。人要是不知足,他怎麼會得自在?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不能離開物質,我們每天要吃飯、要穿衣,要有居住的所在。這些地方我們要學佛,佛實在講給我們做出榜樣,我們凡夫不容易學到,那學祖師,祖師已經大開方便之門了。祖師裏頭最近的印光大師,我們看看他的生活簡單,飲食跟大衆完全一樣,沒有吃小夥食、特別夥食。衣服就是這幾件,尤其是出家人,沒有什麼新的花樣,衣服穿到破舊不能穿了再換一件,還能穿依舊還用它。衣只取飽暖,蔽體飽暖就夠了,要那麼多有什麼用處?所以多余的要知道布施供養。這個世間有許多缺衣缺吃的,我們有多余的一定要幫助他們,哪個地區都有窮人。我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可以說是相當富裕的一個國家,有沒有窮人?有。我聽到他們政府的統計,他們的窮人大概只有一兩千戶,不多,所以政府都能夠照顧到。它國家小,有財力。
但是有許許多多國家還有許多窮人,政府照顧不到的。今天中午,尤裏先生告訴我,昆士蘭州還有很多生活很困難的人,政府還照顧不到,他提出來希望我能夠多知道一些,有能力的時候對他們伸出援手幫幫忙,這是好事!我們居住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有很多苦人,我們不照顧誰照顧?除非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總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在佛法講我們就是圓滿功德了。希望我們所有學佛的同修都有這個心,能幫助世間苦難之人;到我們受苦受難的時候,也會有人幫助我們,業因果報,絲毫不爽。講到資生之具,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佛果地上得自在了,千萬我們要常常想,想釋迦牟尼佛,因爲他做出的榜樣,我們雖然沒有看到,我們在經書記載裏面看到了。我們讀其他宗教的典籍,我們看到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他們的主教,物質生活都非常節儉,真的是省吃省用幫助這個世間比自己更苦的人,這是一分愛心。宗教裏面常講神愛世人,佛家常說的大慈大悲,我們要在這些地方體現,要認真把它做好,從我們環境近處做起。
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先從我們這條街上做起,從我們這個區域做起,讓然再擴大到這個城市。如果有大福德,可以把這個好事逐漸逐漸擴展到全世界。可是我們學佛一定要有智慧,這些物質上幫助一些苦難人很有限,不是根本解決問題。怎樣才能夠根本解決問題?幫助他覺悟,破迷開悟,幫助他修善,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能夠改造自己命運,能夠把貧窮轉變成富貴,這就能解決問題了。這不是物質上的布施供養能做得到的,這是智慧的布施供養。所以佛法的布施供養,就是教學。我們天天在此地開班授課,希望大家能到此地來跟我們一同學習。學什麼?對初機人來說學改造命運,學消災免難。《了凡四訓》裏頭有一句話講得很好,「災消福來」,這個很好,災消了福就來了。我們開班教學是教這個,歡迎大家一起來,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我們的課程就是災消福來。佛法裏面講的離苦得樂,我們的教育是離苦得樂的教育,是災消福來的教學。佛陀他的資具自在就是莊嚴佛國,莊嚴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私心,不是只莊嚴我這個地方不莊嚴別人。佛法沒有私心,對于虛空法界一切衆生一視同仁,這些地方我們應當要學習。
第四,「業自在」。業是造作,我們凡夫造作不自在,爲什麼?內受煩惱習氣的控製,外又受環境的限製,所以不得自在。佛給我們講八苦,八苦是講果報,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咱們不談,就這七種,這七種果報有業因。我們造作的業因不自在,得的果報很苦;佛所造作的,佛在經典上講淨業,清淨心,決定沒有染汙,他的業自在。我們讀這一句,要真正能體會得如何學習。起心動念是意業,言語是語業,身體造作是身業。佛教初學,意業教給我們不貪、不瞋、不癡,語業教我們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身體造作教導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這是善業,還不是淨業。什麼是淨業?造善業而不起分別執著,這個業就是淨業,淨業就自在,業就自在了。
由此可知,有心造作,這個業不清淨。佛所造作的完全是感應,佛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向佛陀學習,學習佛陀的不起心、不動念,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起心動念我想怎樣做怎樣做,攀緣!攀緣就不自在,內外都有障緣,你怎麼會得自在?所以佛教導我們,普賢十願教導我們「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是佛的業自在。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成見,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放下了,隨順衆生,你就會得小自在。你放下的愈多,你自在就愈多,你放下愈少,自在就愈少;你要是放不下,你肯定不自在。
「現相品」大衆念請第九句:
【雲何是諸佛自在。】
清涼大師在「離世間品」裏面,爲我們說了十種自在,我們在前面介紹了四種。第五是「受生自在」,這一句就是大乘經上常常說的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自在。不但能現有情身,有情包括動物,九法界有情衆生,能現天人身、能現鬼神身、能現畜生身,還能現器世間身,能現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沒有一樣不能現。現身的範圍遍虛空法界,現身的用意令一切衆生覺悟,這是諸佛如來的心願,念念都不舍利益衆生。說到利益衆生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饒益衆生」,益是利益,饒益是最富豐的利益,用現在的話說,最大的利益,不是小利益。最大的利益是什麼利益?幫助衆生轉凡成聖,這是真正的大利益。究竟圓滿是幫助衆生成佛,《華嚴經》所說的無量無邊殊勝的境界,如來果地上的依正莊嚴,能幫助衆生圓滿的得到,這個利益多大!這個利益從哪個地方修起?我們要知道,從接受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做起,如果不接受教誨,那就沒有法子。
怎樣讓一切大衆知道這個世間有這麼好的教學、這麼好的教育,勝過世間一切教育?完全靠我們四衆同學。我們今天接受佛教育,信心跟理解完全成正比例,你解得愈深,你信得就愈深。你爲什麼不相信?你沒有理解。所以很多同修告訴我,「好象我都明白了,但是我做不到」,其實這一句話有問題。我早年學佛跟章嘉大師,大師給我講過,佛法是知難行易。你爲什麼做不到?你了解得不夠。如果你真的了解,沒有做不到的。所以我們做不到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回頭去檢討,我解得不夠深。如果真正明白了解,沒有做不到的,這是事實。不可以說佛法知易行難,那你完全搞顛倒了。佛法行容易,說老實話凡夫跟佛一念之差,只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了。一念迷你是凡夫,一念覺你就成佛,你說多容易!我們煩惱習氣斷不了,迷!一念覺,煩惱習氣沒有了,斷幹淨了。
財色名食睡在佛法叫五蓋,這五種把我們的本性蓋覆住,在我們一般人說這個沒有辦法離開的,覺悟的人這五種都沒有了。不要談什麼大的覺悟,小小覺悟還沒有出六道,色界天人他得初禅,這五種沒有了,他脫離欲界。我們要知道,脫離欲界是初禅天,初禅天人不吃東西,飲食斷掉了;不但一切食物他沒有了,水都不喝;睡眠斷掉了,永遠沒有睡眠。睡眠是昏沈不是好事情,你睡的愈多,你昏沈的時間就愈多,昏沈是無明;我們清醒的時候胡思亂想,這是掉舉、這是妄想。凡夫二六時中,不是墮落在妄想裏頭,就是墮落在無明裏頭,出不來。色界天人煩惱比我們輕,財色名食睡斷掉了,我們在佛經上讀到羨慕,爲什麼他能我不能?我們今天確實沒有這種甚深禅定功夫,應該怎麼作法?應該盡量減少,這是我們修行的功夫,自己功夫到什麼樣的程度,自己很清楚、很明白。
徐居士今天早晨跟我講,她覺得她到這邊來有了進步,從什麼地方看?睡眠。她很喜歡睡懶覺,現在早晨六點半鍾一定會起來,自動的,沒有人勉強她,沒有人叫她。她好吃,看到什麼東西都喜歡吃,現在看到東西自自然然不想吃了,念頭都不起,她跟我講到這裏來是佛菩薩保佑。確實善根發現了,叁寶加持,換句話說,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她漸漸能夠不動心,這是功夫進步了。這是好現象,我們一般講瑞相。這個好現象要保持,決定不退,這個人有毅力、有決心、有恒心,他肯定成就。不能成就的是什麼人?懶惰,不能夠精進、不能夠保持,這種人佛菩薩都幫不上忙。爲什麼?振作不起來。振作開始是有困難,爲什麼?你要改變習慣,過去生中不說了,就是這一生中,幾十年養成的習慣,現在要改談何容易?古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這個本性是習性,真難!所以能夠改變自己的毛病習氣,在我們佛法裏稱他作英雄豪傑。
《了凡四訓》裏頭雲谷禅師所講的英雄豪傑,不是普通人。他改不了,我們就曉得庸庸碌碌的凡夫之輩,我們也不要責備他,爲什麼?責備他無濟于事。所以諸佛菩薩、聖賢人責備什麼人?責備賢者,能改過自新的人要責備,要幫助他向上提升。庸庸碌碌不能改過自新,不可以責備,要憐憫他,他的業障習氣太重,不是這一生得度的,他還要繼續搞六道輪回;換句話說,留到來生後世看到他哪一生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了,那個時候要幫助他。佛度化衆生有耐心、有智慧,他不著急。佛都不著急,我們著什麼急?我們著急,錯了!所以永遠要記住普賢菩薩教我們「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兩句話的意思無盡的深廣,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體會,認真努力受持。現在的話說學習,要好好去學習。
第六「解自在」,解是理解,我們所學的都能夠理解得很圓滿、很透徹。由此可知,這個字與求學有關系。說到求學,善知識是第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