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衆生有生死,菩薩要是畏生死之苦,他就不來度衆生了。不畏生死正是大慈悲的落實,覺悟之後的人沒有自己,一切爲衆生,爲衆生示現、爲衆生表演,他就這麼一樁事情。他的心就是虛空法界,他的身就是國土衆生,所以他爲衆生表演,永遠沒有疲厭。像《普賢行願品》十願每一句的結尾一樣,「無有疲厭」。第九句,「一切智無畏」,清涼大師講「不畏二乘」。二乘是聲聞、緣覺,他們已經證得正覺,這些人提出一些問題,說實在話我們凡夫沒有法子解答,他比我們高得太多了,佛能解答。
第十,「具行無畏」。佛的行業是什麼?行,我們講的行爲,或者是行業、事業,佛的行爲、佛的事業沒有別的,教化衆生。世間衆生特別是閻浮提我們這個世間,《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講得好,「剛強難化」,佛無畏,剛強難化他還是來度化。這一生你回不了頭,來生再來,來生回不了頭,後生再來。佛菩薩總是不厭其煩,生生世世來重複表演,一直到你回頭。這一種要是用我們人間思惟來觀察,這個精神、這個毅力還得了!所以,佛恩廣大誰知道?生生世世追隨不舍,「佛氏門中,不舍一人」。道場是一個冶爐,就像一個煉鋼的爐子一樣,無論是什麼樣的金屬,破銅爛鐵,投到這個冶爐裏也镕化了。
所以這是陶冶心性,心性上面所附帶的這些煩惱習氣,要把這些東西煉掉。冶煉的手段是什麼?一個是行門,一個是解門。解門天天講經,讓你了解、讓你明白,幫助你開智慧;行門就是生活上的規矩,把你毛病習氣統統改過來。解行相應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我們在這邊住衆,你們多想想,大家在一塊商量,把商量的結果告訴我,你們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我能幫助你,但是你要聽;不想在這一生成就,我也不必來表演,沒有什麼意思!我會離開這個地方,這個道場一切所有,我歡歡喜喜供養大家,往後因果個人要負責任。這個事情,新加坡談禅法師做到了。
早年我在舊金山,舊金山市區裏面有個「大覺蓮社」,在家居士們建的。買這個道場的時候,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買這個房子,當時是美金七十萬,談禅法師供養了四十萬,大施主!他捐獻出來之後對這個道場不聞不問,只交代一句話:「往後的因果,你們自己負責任。」福州有個西禅寺,很多人去過,我沒有去過,聽說建得非常莊嚴,那是談禅法師拿錢出來建的,至少也是美金兩叁百萬。他老人家拿去之後,不聞不問,只說一句話,這是他的老話,「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他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在新加坡城隍廟擺一個小桌子,賣香燭、賣紙錢,他在那裏擺個攤子做這個事情,點點滴滴都修積功德,自己沒有浪費過一分錢。他喝水喝自來水,吃飯非常簡單,一個菜。我們去看他,他待我是貴賓,拿什麼待我?買一杯礦泉水,他招待貴賓。我們很感動,他自己喝自來水,買礦泉水招待我。我多次去看他,這在新加坡是傳奇人物,希有的大德!
新加坡這個小地方有福報,真有修行人,談禅、許哲是代表。有一個修行人這個地方就有福報,何況還有兩個?這個地區,大家都贊歎,真正的原因在哪裏?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所以這些年來我在那個地方講經,跟大家說明,李木源居士能護持佛法,感應就不可思議。你護持的是正法,你是真心就有感應。這個護法的人,心裏稍稍有一點偏邪,魔得其便,你跟魔就感應道交,帶給你的就是災難。心不能不真,不能不純正。我來到這個世間沒有別的事情,是跟大家解釋經論的,我就幹這麼一樁事情。所以你們要想真幹,一定要學佛,學釋迦牟尼佛。我說得很明白、很清楚,必須遵守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
你真想幹的話,你得萬緣放下,真的除了換洗衣服之外,一無所有。你現在需要用的這些東西全是常住的,不是自己的,你要有這個認知;你要說「這是我的」,你就錯了,「是我的」你是叁途六道的衆生。這是常住的,常住是公家的,我暫時借用的,你是佛弟子,一切歸常住。所以真幹,我會到你們居住的寮房裏面去看,你們寮房裏除了鋪蓋,幾件換洗衣服之外一無所有,你是真正修道人。從新加坡來的同修,有很多都去看過許哲居士,你看看許哲居住的環境,你看看她的房間,確實幹幹淨淨一塵不染。很簡單一個床鋪,一張桌子,什麼東西都沒有,桌子上擺一張照片是她母親的。今年一百零叁歲,那是修行人的模範。具足菩薩行、佛行,無所畏懼。
第七句:
【雲何是諸佛叁昧。】
清涼大師說,佛叁昧就是「佛果等持,數過塵算,如師子頻申等」。『叁昧』是梵語,翻成華文的意思是正受、正定、等持;等是平等,持是保持,也就是說永遠把心保持在平等的境界,這就是禅定。平等,就沒有分別,分別才起就不平等;沒有執著,有絲毫執著就不平等;再深一層講,沒有妄念,起了妄念就不平等。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所以他所證得的叁昧不是「諸佛叁昧」,他是菩薩叁昧。爲什麼?他還摻雜毫分不淨在其中,要用《十善業道經》上的話,他還摻著毫分不善,所以不能跟佛平等。如來果地毫分不淨都不間雜,毫分不善都不間雜,那個心像什麼樣子?六祖大師在《壇經》裏形容說「本來無一物」;大乘經上常常形容它「湛然寂滅」,寂是講靜、寂靜,滅是講滅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滅掉了,是在這樣一個境界當中。
「數過塵算」,怎麼個說法?如果從數量上來講,沒有法子計算。大師舉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是《華嚴經》上的,《華嚴經》如來所證得的叁昧叫「師子頻申叁昧」,師子頻申是比喻。獅子吃飽了,躺在那個地方,伸伸懶腰,你看那個樣子多自在!那是他的享受。用這個來比喻如來的正受,正受揀別不同于凡夫,凡夫有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如來與法身菩薩這五種受沒有了,那才叫正受。有這五種受,你的享受不正常,你心裏有憂喜,身有苦樂,你不正常。正常的享受,這些統統都沒有,這叫正常的享受。清涼大師很慈悲,把師子頻申給我們略舉了個名目,這是「不思議品」裏面所說的,「佛有無量不思議叁昧等」。也就是說,在究竟圓滿的果地,用我們凡夫來講,他物質生活的享受、精神生活的享受是沒有邊際的。經上講,這是說師子頻申叁昧,總結起來說,「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叁昧」。叁昧何以有那麼多?我們得舉例說明,大家有個清楚的概念。
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真正達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叁昧;現前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智慧。佛教學生,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定慧等持,我們的定跟慧要平等,慧就是清楚明了,定是不起心動念。眼見色,我們看到這個花、看到這個樹,我們看得很清楚,這是慧。這個花很好看,你多看它一眼,你定沒有了,爲什麼?起心動念了。這樹長得不錯,欣賞欣賞,這一欣賞就錯了。爲什麼?你起心動念了,換句話說,不是自然的。我對這棵樹上沒有作意、沒有起心動念,我的眼根在樹上得叁昧了;花,我很歡喜它,花上就沒有叁昧。你懂不懂?我們眼看的外面境界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境界當中都不起心、都不動念,那就叫做「無量無邊叁昧」。大家細心在這上體會,然後耳對音聲也是如此,這個音聲我很喜歡、我很愛聽,你在這個聲音上沒有叁昧。爲什麼?你在這個音聲上,你的受落在苦樂憂喜舍裏頭,落在苦樂憂喜舍這五種裏面,就沒有叁昧;離苦樂憂喜舍,叁昧現前了,那才是正受。我喜歡它、我討厭它、我不喜歡它,這種受都不是正受,是六道凡夫的感受。諸佛菩薩一切受用當中決定沒有苦樂憂喜舍,一味!一味是真的,二味是假的,誰懂得?
所以修行人在哪裏修?老老實實給你講,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裏面修行。修行的總綱領就是定跟慧,戒定慧叁學皆是方法。依照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我們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裏面去修定慧等持,定慧雙修,就是這麼個道理,不能不懂得。這叫真修行,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人問你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本來無一物,般若無知,樣樣清楚、樣樣明白,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無知。有人向你請教的時候,你說得頭頭是道,無所不知;你就曉得,無所不知是般若的他受用,教化衆生。無知是般若的自受用,自受用是叁昧,正受!凡夫之人顛倒,把自受用的忘掉了,把他受用的變成自受用,這麻煩了,著了相。因此修行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此地,你總要把原因找到,然後把原因消除,這個問題才能解決。
所以總結:「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叁昧,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叁昧大神變海。」這是經文,這個數量是天文數字也沒有法子形容。「略說十種」,把它歸納爲十大類。佛教學爲了方便起見,太多了不能講,歸納十大類。第一個,「一切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爲衆生廣說妙法」。佛爲衆生表演。前面這一句我們要把它記住,「一切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處」。下面是講它的作用,第一種作用「普爲衆生廣說妙法」,這是無所不知。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就這麼一樁事情,幫助衆生覺悟,幫助衆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我本人究竟是什麼?我的生活環境究竟是什麼?你要是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搞明白,在佛法裏面就稱你爲佛陀。佛陀是什麼意思?明白人而已,對自己、對自己生活環境清楚明白。凡夫是糊塗人,對自己真的不明了,對自己生活環境更糟糕。生活環境裏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究竟是一回什麼事?說老實話,有幾個人曾經去想過?想都沒有想過。無怪乎古德常講「醉生夢死」,生到這個世間來像喝醉酒一樣,顛顛倒倒;死的時候像一場夢一樣,真的這一生沒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六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