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在一生當中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都會小心謹慎。爲什麼?他知道種善因得善果,要是造作不善的因,將來一定受不如意的果報。他自己會約束自己,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事物,他自然會小心謹慎,道理就在此地。
長者告訴我們這一部經總有六重因果,第一從「世主妙嚴品」,這一品經我們今天講圓滿了,一直到「華藏世界品」,這個總有五品經,說明「初成正覺,顯示五位行門報得,及示現入法一重因果」。往下去,「毗盧遮那品,是古佛因果」,佛說這段經是「引古證今」,說明佛佛道同,因果不虛。第叁從「第二會普光殿,顯示十信因果」,教我們初學入門之處。第四從「須彌之頂,直至離世間品」,這段經文很長,是《華嚴經》教學的中心,「顯菩薩證修因果」。第五「入法界品」,這是最後,說明「古今本法不思議因果,此是一切諸佛共所乘宗」,一切諸佛修因證果的原理原則,這個原理原則是「一切佛之本體」,不是佛獨有,一切衆生也有,與諸佛如來完全相同。諸佛如來所有的不比衆生多一點,衆生跟諸佛比,也不見得自己比他少一點,只是衆生迷了,是有,但是他迷而不覺,那就沒法子了。迷了的時候沒有失去,好象失掉了,叫迷失;覺悟之後好象是得到的,其實是本有的,不是你真的得到什麼。
「入法界品」經文有兩分,兩個部分,後面這個部分是五十叁參。善財童子跟五十叁位善友爲會主,說的是什麼?「進修因果」。這個修行是真修,曆事煉心,如果一切衆生的境界你不親自涉獵,怎麼能夠成就你自己的智慧德行?你親自涉獵,樣樣明了,樣樣不迷,這是智慧。涉獵之時,你的心能把持得住,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真功夫。修行就是修這個,這是什麼?這是戒定的大圓滿。所以曆事煉心不是爲別的,成就究竟圓滿的戒定智慧,成就究竟圓滿的十波羅蜜,成就究竟圓滿的普賢菩薩十大誓願。這個經上前後講的十波羅蜜,「總舉解行證修因果」,清涼大師把它判作信解行證。末後這兩句話總結結得好,「令使啓蒙易解,不滯其功」,這兩句話說得好。啓蒙易解到底對誰?圓頓根性的人。《華嚴經》是啓蒙,《華嚴經》又是圓滿,正是佛門當中常講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修法也是無法不圓。你只要是圓教根性的人,你就可以從這個地方啓蒙,從「世主妙嚴品」啓蒙,到「入法界品」圓滿,圓教!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培養成圓教的根性。現在時間到了,圓教根性下一堂我們再來談談。
諸位同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今天講完了,這一品經總有五卷經文,我們確實講了很長的時間,講得很詳細;實際上來講,講得很啰嗦,廢話不少。在古時候這個說法是不許可的,不是一個好的講法,但是在今天如果不是這麼啰嗦,沒有人能聽得懂。古時候的人確實煩惱習染比我們現代人輕,善根福德比我們現在人要厚,這是真的;所以一般人都有悟性,雖然不能夠說聞一知十,至少聞一能知二、叁的人在社會上的確也不少。我們看看現代社會的衆生不像從前了,聞一知一的都不多,其中有不少數聽聞經法把意思錯解、誤會了,在今天聽衆當中不在少數。所以有一些同學常常來找我,希望我把這個經細講,講得愈白愈好,爲什麼?如果不是這樣講,他聽不懂,體會不到意思,我想想這也是事實真相。
在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啓講《華嚴》,我聽了一卷,「世主妙嚴品」裏面第一卷,大概他講了多少個小時?二十幾個小時。他老人家一個星期講一次,每個星期叁在臺中慈光圖書館,一次兩個小時,同時有臺語翻譯,所以實際上一個小時。一年使用四十五個星期,他逢年過節放假,換句話說,一年只講四十五個小時,所以一卷經不到叁十個小時。我懂得了,我聽明白了,我知道《華嚴經》前面總有十一卷半的經文,全是講表法義趣,如果能明白這一段經的內容,全經通曉了。前面完全是現相,今天講是佛菩薩的形象,你一看不都明白了嗎?往下的經文總有叁十八品,是你在前面現相你看不明白、看不懂,再給你詳細解釋而已。你要看懂了,後面還需要解釋嗎?不需要了。
「世主妙嚴品」接著就是「如來現相品」。這裏頭修因證果,特別是李長者講的「令使啓蒙易解,不滯其功」。所以我在前面提到,怎樣培養自己成爲一個圓教的根性,我們就能夠接受圓滿的大法。如果不是圓教根性,你就是《華嚴經》從頭到尾聽過了,白聽!爲什麼?你不得受用。你聽了很歡喜,也有點感動,但是做不到,不能落實。佛在經上常講衆生有五種根性,第一種圓頓根性,第二種大乘根性,小乘根性、聲聞根性、人天根性,我們到底屬于哪個根性?我們今天說老實話,人天根性都不夠格。如果是人天根性的人,他一定是好德好善,儒家講的五倫八德,他歡喜,他一生都能夠信守不違背,這是人天根性。試想想,我們對于倫理道德,有沒有那種歡喜心?有沒有那種愛好的欲望?說有,「我也有,我聽了心裏也很歡喜」,但是做不到,就像俞淨意一樣,你們去念《俞淨意遇竈神記》,真的我們現在很像俞淨意。俞淨意被竈神一棒打醒,他回頭了。從前是搞假的,那一棒打醒之後他搞真的,立刻就感得人天福報,真的是因果報應、感應道交的事情絲毫不爽。《俞淨意遇竈神記》,我們過去也曾經講過。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是俞淨意,沒有遇到竈神,沒有人把我們打醒,永遠在迷惑當中,幹這些似是而非,這樣下去真的是自甘墮落,果報就像竈神講的必定在叁途。如果想求佛菩薩善神來幫助我們,夢想!你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欲望在希求,沒有感應,諸佛菩薩、天地善神不會滿足你的私欲,不會來做這個事情。諸佛菩薩一切善神他會幫助你的誓願,你那個誓願是爲利益衆生、是爲利益社會的,跟他的願望相同他才會來幫助你。你是滿足你私人的欲望,他怎麼會來幫助你?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要想培養自己成爲圓教根性,你首先要曉得,圓人是什麼樣子?沒有別的,圓人的心量大,起心動念利益虛空法界,這是圓人,跟《華嚴經》相應。起心動念不是爲盡虛空遍法界,這不是圓人;起心動念爲娑婆世界、爲華藏世界,給諸位說,這是大乘根性的人,不是圓頓根性,那個心量也算不錯了。華藏世界比娑婆世界大,我們將來看到「世界成就品」你就明了。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都在華藏世界的第十叁層,華藏世界總共有二十層,這是大世界。這麼大的心量不是圓人,所以,心量不拓開怎麼行?起心動念想的那個境界那麼窄小,沒有法子,心量太小的人就是學《華嚴》,都出不了叁界六道。爲什麼?你心只有那麼大,你總得要記住世尊在經教裏一句最重要的至理名言,「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想的範圍就那麼一點點大,學《華嚴》也隨著你的小心量把華嚴境界縮小了,那不是真的華嚴,那是假的。用天臺家的話來說,名字華嚴,你學《華嚴》是學的名字華嚴,不是分證華嚴,不是究竟華嚴,用天臺家這個名字講好懂、好體會。
心量再大一點,起心動念想到整個世界,我們大家共同住在這個地球上,希望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不但是人,地球上還住很多動物,它也是地球上的一分子,地球上還有很多樹木花草、植物礦物,它也是地球上生存的一分子,跟我們完全平等,權力是平等的,義務也是平等。我們大家應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心量學《華嚴》是什麼?觀行華嚴,能得《華嚴》一分利益,不大。如果我們的心量再拓開,我們不僅爲這個地球服務,關心愛護它,我們把這個心量拓開,拓開到太陽系,拓開到銀河系,拓開到佛在經上所說的叁界六道、娑婆世界,能把心量拓開到這麼大,起心動念都會想到娑婆世界九法界衆生,這樣的心量來學《華嚴》,給諸位說,是相似的華嚴,還不是真的。
心量還要拓開,拓開到這個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這一個華藏世界裏頭,真的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像世尊給我們說的娑婆這個剎土,極樂世界也是剎土,都在十叁層。十叁層有多少剎土?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講,西方世界在哪裏?從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個佛國土,十萬億就是十萬億個佛剎,剎土。每一層的剎土都無量無邊,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很近,不遠。這樣的心量學《華嚴》,那就是分證即位,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得盡虛空遍法界,這裏頭極微塵數,無量無邊極微塵數華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中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九界衆生,是我服務的對象,是我尊重的對象,是我敬愛的對象,是我禮敬的對象,是我稱贊的對象,是我供養的對象,這個空間是我活動的空間,這才是究竟圓滿圓頓根性。所以你要不把心量拓開,你看不懂《華嚴經》,你體會不到如來所說真實義。所以我們在前一品裏面讀到的,是華藏世界的世主。
現在我們看第二品,「如來現相品」第二。清涼大師跟我們解釋,這一品以下是《華嚴經》的正宗分,前面所講的是序分,《華嚴經》的序分長,這是大經。「將釋此品,四門分別」,給我們介紹這品經,在沒有介紹經文之前,先做一個總說,分成四個段落,來介紹全品的大意。就像我們講經,講經之前講玄義,通常用天臺這個方式「五重玄義」,先介紹全經大意。清涼大師在這部大經每一品之前,一定先介紹這一品的大意。第一段說「來意」,就是這一品怎麼來的,它裏頭分成兩段,第一個是「分來」,第二個是「品來」。分是叁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從分上來講這是屬于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前面序分是說《華嚴經》發起的因由,這一段已經很清楚很明白的說出來了,接著當然要講正宗分,叁分裏頭要說正宗分,所以正宗分接著就來了。四分裏面,清涼把全經分成四分,第一分是講「教起因緣」,第二是要說明「說法儀式」。教起因緣就是前面「世主妙嚴品」給我們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