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五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第二」:

  

  清涼大師在這一品,沒有講到經文之前,先把這一品的大意爲我們做一個介紹。這一品之「來意」,前面說過了。第二段是解釋品名,首先在叁分裏面,這一品往下是屬于本經的正宗分,要正說宗旨。在四個大段落裏面,也叫四分,清涼大師他老人家分的,這一分是「舉果勸樂生信分」,列舉如來依正果報,勸一切衆生興起信心,所以也可以講是「所信因果」,我們學佛所信的因果;「亦名說佛依果會」,在這一會當中多半要說佛的依報,正報雖然說,依報說得多,也就是說對于佛的生活環境這一面講得多。

  

  品名「如來現相」,「如來是能現之人,相是所現之法,現通能所」,有能現的、有所現的。「如來現相」,如來有五個意思,現相也有五個意思。我們從清涼大師的開示,第一個意思,如來五個意思,第一個:就理上來說,法性才叫「如」,離障就叫「來」。「如」這個字就是指的真如法性,一切衆生無不具足,雖然具足,在凡夫境界裏面我們的真如法性被煩惱障礙住,雖有,不能夠現前,好象真如法性埋沒在煩惱之中。實際上這是迷,真的就是迷悟,迷了,我們的法性真如就轉變成煩惱習氣,是這麼回事情;哪一天覺悟了,原來煩惱習氣就是真如自性。煩惱習氣沒有了,真如自性現前,那叫來。你離開了障礙,離開煩惱、離開障礙,煩惱障、所知障這兩種障離開了,出障這叫來,這是從理上來說的。由此可知,諸佛如來他那個來是出障,我們今天是在障裏面,沒有離開障礙,這是從理上講。

  

  從行上來講,《瑜伽師地論》說「言無虛妄,故名如來」,《涅槃經》上也是這個說法。我們想想這個意思,佛所說的句句話是實話。《金剛經》上講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真就不是假的,實就不是虛的,「如語者」,他所說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怎樣的,他就怎麼說,絕對不會在事實真相裏頭加一點,我們今天講某人說話誇張,誇張是他加了一點,也不會掩飾、少說一點,不是的。他所說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怎麼樣他就怎麼說法,這一句意思很重要。爲什麼?我們在經上看到這個境界簡直就不可思議,一般對佛法沒有相當修養的人聽這個說法,這是講故事;這就像中國的《封神榜》、像《西遊記》,會把《華嚴經》當作小說來看,不相信這裏面所說的字字句句是真的。如果知道字字句句是真的,這是如來說的,這不是普通人講的,如來說的。

  

  如果就理智合起來講,《轉*輪論》裏有一個說法,「第一義谛名如,正覺名來」,許許多多祖師大德注疏裏面都引用這個說法。第一義是什麼?第一義就是法性。什麼叫第一義,這個名相我們在佛經裏面、祖師大德注疏裏面,看到太多太多了。什麼叫第一義?有第一義當然就有第二義。第一義在我們《彌陀經》裏面就是講的一心,一心就是第一義。一!不是二,一也就不可思議;二可以思、可以議,就是說你可以想、你也可以說,二就落在識裏頭,落在心意識裏面。第一義是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我們常講阿賴耶的作用是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執著,識是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一義的意思我們就有一點點體會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這是第一義。這個境界叫如,這是自性的性體,自性的本體叫如,菩薩都做不到。正覺名來,正覺是什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第一義谛是理,自性本具智慧是智,理智合起來說,來說如來的意思,所以你覺第一義谛那就叫如來。我們換句話說,因爲這個名相名詞意思真的不好懂,你什麼時候覺悟你的自性、覺悟了真如本性,你就叫如來,這個意思大概可以體會到一點。禅宗裏面常說明心見性,那個明、那個見,那是「正覺」;那個心、那個性,就是「第一義谛」。明心見性,就稱爲如來。誰明心見性?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可以稱如來。法身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揀別跟十法界裏面的佛不一樣;十法界裏面有菩薩、有佛,十法界裏面的佛沒有明心見性。所以天臺家天臺大師用六即來辨別,十法界裏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一真法界裏面菩薩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但是他沒有圓滿,所以叫分證。破一品無明、證得一分法身,那就分證即佛,見一分自性、證一分法身;二住菩薩,見二分真性、證二分法身。這就是此地講的,覺第一義谛。

  

  第四種講法,離相,《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從離相,這個句子大家都念得很熟。第五種是融合起來講,把前面這幾個意思融合起來說,「一如無二如」,無論說理體,無論說覺智,「無不皆如」,所以稱爲「如」。這樣說起來,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法不是哲學,它也不是宗教」,從這個地方你就能曉得,它不是哲學。哲學是什麼?哲學是有能有所,譬如我們講覺,有能覺、有所覺,有能證、有所證,佛法裏面也有能也有所,但是跟哲學不一樣。哲學,能不是所、所不是能;佛法,能即是所、所即是能,能所是一不是二。譬如我們此地講的覺智,是能覺能智,你所覺的理,第一義谛那個理,是你所覺、是你所知。但是在佛法裏面講,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學裏就沒有了,沒這種講法。佛法是圓融的,能即是所,所即是能,能所不二。所以不管是從體上講、理上講,或者從智上講,「無不皆如」。又說「如外無法,來也就是如。如是來者,是真如來」。由此可知,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如來這個意思,確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大乘經上常用「不思議境界」來形容它,這是說能現之人。

  

  所現的相,相也有五種,第一種「現面門光相」,這個意思是召集十方菩薩。前面講的「如」,我們真的是無可奈何,爲什麼?學不到。現相這裏面,我們有學習的地方。現面門相,你這個面孔要好看,所以佛法對于,你看《華嚴經》上第一個,它重視。佛法要普度衆生,這大家都知道的。你要想度衆生,這個「度」我們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度的意思就是幫助的意思、協助的意思。衆生很苦不知道苦,衆生迷惑不知道自己迷惑,這叫真正可憐,佛經上常常說「可憐憫者」,那是一點都不假,可憐憫者!覺悟的人想幫助他,他還不接受,他還處處刁難,不以爲然,你說這個事情麻煩不麻煩?他真的很苦,眼看著在十法界裏一層一層往下墜落,覺悟的人清楚,想幫助他拉他一把,把他往上提升;我們一般人講好人不遭好報,凡夫對你並不感激,嫌你多事,不喜歡接受你的幫助。所以佛菩薩救度一切衆生,一定要有圓滿的智慧,要有高度的技巧,這個技巧就是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頭一個,面門要有光相。這個說法你不會懂,我們舉個例子給你說,你就容易體會了。像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你懂了嗎?布袋和尚滿面放光。什麼光?歡喜相。所以佛門裏面這個現相,我們講形相,你看建設一個道場,這個道場一進大門,你第一個所看見的就是布袋和尚的相。天王殿的當中,天王殿是你進廟門第一個建築物,旁邊是四大天王,當中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現面門光相。我們要學,面對著一切衆生,要生歡喜心;歡喜什麼?我服務的對象來了,我有機會全心全力爲你服務。要像什麼?要像慈母看到她的嬰兒,那個喜悅是真的,不是假裝的。佛是真的,法身菩薩是真的。我們今天看到人,是什麼面孔?是什麼態度?我們讀到這一句應當知道警惕,應當曉得如何學習。在一切時一切處,遇到一切衆生,滿面笑容。衆生對我們討厭,我們自己要知道,他對我們有誤會,他對我們沒有了解,他要了解一定也很歡喜。所以不可以說他厭棄我們,我們也板著面孔對他,那就錯了。當他不了解我們的時候,我們合掌問訊滿面笑容,以真誠清淨平等心接衆,從這個形相上顯示出一片慈悲。每一次這個人跟你遇到,你都是這樣真誠心對待他,時間久了、次數多了,他就會感動。決定不可以別人以惡意對待我們,我們也以惡意相向,那就會變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小的誤會造成重大的矛盾,心裏小的不愉快逐漸形成大的怨恨、大的沖突,那就錯了。這是說到面門放光,面門放光是歡迎大衆。彌勒菩薩造像、布袋和尚造像放在寺院門口,歡迎大衆,你看看這個意思多深!我們住在道場的人,接待所有來的賓客、一切人物,就要像彌勒菩薩那樣,真誠熱心的歡迎;他進門之後,我們熱情的接待。經教裏如是教導我們,我們沒有學會,還自以爲了不起,實際上真正內行人一看,你沒有修行,你不是佛弟子,粗心大意。

  

  第二「現眉間光相」,我們這個世間文人常講眉飛色舞,眉毛眼睛會講話,世尊沒有說法之前,眉間放光,這是一個暗示,「示說法主」。世間文人常講,眼是靈魂之窗,所謂「誠于中,形于外」,形于外最重要的無過于眼睛。真正有德行的人、有修行功夫的人、有學問的人,你跟他一見面,他看看你的眼,就曉得你心裏有些什麼東西,一眼就被人看穿了。你修行功夫到什麼階段?你是菩薩,還是羅漢?你是大乘,你是小乘?乃至于你是善人,你是惡人?一眼看穿。第叁「振動剎網」,我們現在沒有,你看講經儀規裏面,按照講經的儀規前面一定有贊佛偈,有念經文,有呼鍾聲偈。法師開講,這個鍾聲偈完了之後,念開經偈,法師開講之前先要撫尺,有尺,振動剎網,我們現在這些都不用了。這個撫尺是什麼意思?警衆,讓大家警覺:馬上開始講經,要注意聽,是這個意思。

  

  我們現在爲了一般聽衆,是二十一世紀的人,不是從前那個時代的人。這個時代的人很苦,分秒必爭,他到這個地方來是要聽經的;如果照那個儀規,那個儀規差不多要做四十分鍾,四十分鍾聽不到經,他不耐煩。所以從前講經,一般講經是一個半小時,實際上法師講經的時間用了多少時間?大概四十分鍾;前面的儀規跟…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