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五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第二」:
清凉大师在这一品,没有讲到经文之前,先把这一品的大意为我们做一个介绍。这一品之「来意」,前面说过了。第二段是解释品名,首先在三分里面,这一品往下是属于本经的正宗分,要正说宗旨。在四个大段落里面,也叫四分,清凉大师他老人家分的,这一分是「举果劝乐生信分」,列举如来依正果报,劝一切众生兴起信心,所以也可以讲是「所信因果」,我们学佛所信的因果;「亦名说佛依果会」,在这一会当中多半要说佛的依报,正报虽然说,依报说得多,也就是说对于佛的生活环境这一面讲得多。
品名「如来现相」,「如来是能现之人,相是所现之法,现通能所」,有能现的、有所现的。「如来现相」,如来有五个意思,现相也有五个意思。我们从清凉大师的开示,第一个意思,如来五个意思,第一个:就理上来说,法性才叫「如」,离障就叫「来」。「如」这个字就是指的真如法性,一切众生无不具足,虽然具足,在凡夫境界里面我们的真如法性被烦恼障碍住,虽有,不能够现前,好象真如法性埋没在烦恼之中。实际上这是迷,真的就是迷悟,迷了,我们的法性真如就转变成烦恼习气,是这么回事情;哪一天觉悟了,原来烦恼习气就是真如自性。烦恼习气没有了,真如自性现前,那叫来。你离开了障碍,离开烦恼、离开障碍,烦恼障、所知障这两种障离开了,出障这叫来,这是从理上来说的。由此可知,诸佛如来他那个来是出障,我们今天是在障里面,没有离开障碍,这是从理上讲。
从行上来讲,《瑜伽师地论》说「言无虚妄,故名如来」,《涅槃经》上也是这个说法。我们想想这个意思,佛所说的句句话是实话。《金刚经》上讲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真就不是假的,实就不是虚的,「如语者」,他所说的完全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怎样的,他就怎么说,绝对不会在事实真相里头加一点,我们今天讲某人说话夸张,夸张是他加了一点,也不会掩饰、少说一点,不是的。他所说的完全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怎么样他就怎么说法,这一句意思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在经上看到这个境界简直就不可思议,一般对佛法没有相当修养的人听这个说法,这是讲故事;这就像中国的《封神榜》、像《西游记》,会把《华严经》当作小说来看,不相信这里面所说的字字句句是真的。如果知道字字句句是真的,这是如来说的,这不是普通人讲的,如来说的。
如果就理智合起来讲,《转*轮论》里有一个说法,「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注疏里面都引用这个说法。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就是法性。什么叫第一义,这个名相我们在佛经里面、祖师大德注疏里面,看到太多太多了。什么叫第一义?有第一义当然就有第二义。第一义在我们《弥陀经》里面就是讲的一心,一心就是第一义。一!不是二,一也就不可思议;二可以思、可以议,就是说你可以想、你也可以说,二就落在识里头,落在心意识里面。第一义是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我们常讲阿赖耶的作用是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执着,识是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一义的意思我们就有一点点体会得,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落印象,这是第一义。这个境界叫如,这是自性的性体,自性的本体叫如,菩萨都做不到。正觉名来,正觉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第一义谛是理,自性本具智慧是智,理智合起来说,来说如来的意思,所以你觉第一义谛那就叫如来。我们换句话说,因为这个名相名词意思真的不好懂,你什么时候觉悟你的自性、觉悟了真如本性,你就叫如来,这个意思大概可以体会到一点。禅宗里面常说明心见性,那个明、那个见,那是「正觉」;那个心、那个性,就是「第一义谛」。明心见性,就称为如来。谁明心见性?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可以称如来。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拣别跟十法界里面的佛不一样;十法界里面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明心见性。所以天台家天台大师用六即来辨别,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一真法界里面菩萨叫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但是他没有圆满,所以叫分证。破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那就分证即佛,见一分自性、证一分法身;二住菩萨,见二分真性、证二分法身。这就是此地讲的,觉第一义谛。
第四种讲法,离相,《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从离相,这个句子大家都念得很熟。第五种是融合起来讲,把前面这几个意思融合起来说,「一如无二如」,无论说理体,无论说觉智,「无不皆如」,所以称为「如」。这样说起来,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法不是哲学,它也不是宗教」,从这个地方你就能晓得,它不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有能有所,譬如我们讲觉,有能觉、有所觉,有能证、有所证,佛法里面也有能也有所,但是跟哲学不一样。哲学,能不是所、所不是能;佛法,能即是所、所即是能,能所是一不是二。譬如我们此地讲的觉智,是能觉能智,你所觉的理,第一义谛那个理,是你所觉、是你所知。但是在佛法里面讲,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学里就没有了,没这种讲法。佛法是圆融的,能即是所,所即是能,能所不二。所以不管是从体上讲、理上讲,或者从智上讲,「无不皆如」。又说「如外无法,来也就是如。如是来者,是真如来」。由此可知,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如来这个意思,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乘经上常用「不思议境界」来形容它,这是说能现之人。
所现的相,相也有五种,第一种「现面门光相」,这个意思是召集十方菩萨。前面讲的「如」,我们真的是无可奈何,为什么?学不到。现相这里面,我们有学习的地方。现面门相,你这个面孔要好看,所以佛法对于,你看《华严经》上第一个,它重视。佛法要普度众生,这大家都知道的。你要想度众生,这个「度」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度的意思就是帮助的意思、协助的意思。众生很苦不知道苦,众生迷惑不知道自己迷惑,这叫真正可怜,佛经上常常说「可怜悯者」,那是一点都不假,可怜悯者!觉悟的人想帮助他,他还不接受,他还处处刁难,不以为然,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他真的很苦,眼看着在十法界里一层一层往下坠落,觉悟的人清楚,想帮助他拉他一把,把他往上提升;我们一般人讲好人不遭好报,凡夫对你并不感激,嫌你多事,不喜欢接受你的帮助。所以佛菩萨救度一切众生,一定要有圆满的智慧,要有高度的技巧,这个技巧就是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头一个,面门要有光相。这个说法你不会懂,我们举个例子给你说,你就容易体会了。像弥勒菩萨布袋和尚,你懂了吗?布袋和尚满面放光。什么光?欢喜相。所以佛门里面这个现相,我们讲形相,你看建设一个道场,这个道场一进大门,你第一个所看见的就是布袋和尚的相。天王殿的当中,天王殿是你进庙门第一个建筑物,旁边是四大天王,当中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现面门光相。我们要学,面对着一切众生,要生欢喜心;欢喜什么?我服务的对象来了,我有机会全心全力为你服务。要像什么?要像慈母看到她的婴儿,那个喜悦是真的,不是假装的。佛是真的,法身菩萨是真的。我们今天看到人,是什么面孔?是什么态度?我们读到这一句应当知道警惕,应当晓得如何学习。在一切时一切处,遇到一切众生,满面笑容。众生对我们讨厌,我们自己要知道,他对我们有误会,他对我们没有了解,他要了解一定也很欢喜。所以不可以说他厌弃我们,我们也板着面孔对他,那就错了。当他不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合掌问讯满面笑容,以真诚清净平等心接众,从这个形相上显示出一片慈悲。每一次这个人跟你遇到,你都是这样真诚心对待他,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他就会感动。决定不可以别人以恶意对待我们,我们也以恶意相向,那就会变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小的误会造成重大的矛盾,心里小的不愉快逐渐形成大的怨恨、大的冲突,那就错了。这是说到面门放光,面门放光是欢迎大众。弥勒菩萨造像、布袋和尚造像放在寺院门口,欢迎大众,你看看这个意思多深!我们住在道场的人,接待所有来的宾客、一切人物,就要像弥勒菩萨那样,真诚热心的欢迎;他进门之后,我们热情的接待。经教里如是教导我们,我们没有学会,还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真正内行人一看,你没有修行,你不是佛弟子,粗心大意。
第二「现眉间光相」,我们这个世间文人常讲眉飞色舞,眉毛眼睛会讲话,世尊没有说法之前,眉间放光,这是一个暗示,「示说法主」。世间文人常讲,眼是灵魂之窗,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形于外最重要的无过于眼睛。真正有德行的人、有修行功夫的人、有学问的人,你跟他一见面,他看看你的眼,就晓得你心里有些什么东西,一眼就被人看穿了。你修行功夫到什么阶段?你是菩萨,还是罗汉?你是大乘,你是小乘?乃至于你是善人,你是恶人?一眼看穿。第三「振动剎网」,我们现在没有,你看讲经仪规里面,按照讲经的仪规前面一定有赞佛偈,有念经文,有呼钟声偈。法师开讲,这个钟声偈完了之后,念开经偈,法师开讲之前先要抚尺,有尺,振动剎网,我们现在这些都不用了。这个抚尺是什么意思?警众,让大家警觉:马上开始讲经,要注意听,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为了一般听众,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不是从前那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的人很苦,分秒必争,他到这个地方来是要听经的;如果照那个仪规,那个仪规差不多要做四十分钟,四十分钟听不到经,他不耐烦。所以从前讲经,一般讲经是一个半小时,实际上法师讲经的时间用了多少时间?大概四十分钟;前面的仪规跟…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