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五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第二」,大众念请:
昨天我们介绍到「如来现相品第二」的经文,经文一开端,菩萨以及一切世间主,心里面在默想。向下的经文,就是他们默想当中的一些疑问,总共有二十句。第一句:「云何是诸佛地」。经文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诸佛」,不是单指某一尊佛,换句话说,他们所希望明了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第二个问题:「云何是诸佛境界」。我们把「境界」这两个字跟诸位同学介绍过,而什么是佛境界,也只是略说了一点。这些问题,在《华严经》上是重要的答问,菩萨尤其是法身菩萨们,乃至于一切众生,都希望明了,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确实为我们介绍得相当的详细。道霈禅师《疏论纂要》里头节录是简单扼要,他的目的是接引初学。也就是祖师大德们编纂经论,他有他的目的,他有他心目当中的对象。
我们今天学经教,不但我们对于这些问题要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最重要的,我们怎样学习,也就是说怎样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是我一生学佛最关心的,如果这门东西学了不起作用,我在生活上用不上它,我的学习兴趣就没有了。我可以说从小就重视学以致用,因为我知道,我们人生在世的时间很短促,光阴很宝贵,世出世间典籍数量太多太多,哪里是一个人能学得尽?正如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谈,不说别的,单单讲干隆年间编的这一套《四库全书》,就这一部丛书,我们一生用一百年的时间都念不完,怎么个学法!这正如一个大学里面各种科系都具足,我们学什么?我们只能够在这个学校里面选择一个学系,或者是你有过人的聪明精力,你可以选两个学系、三个学系,再多就不行了。佛法亦复如是,我们学的东西得管用。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得上,对我们真正有帮助,这是我非常乐意学的。学的那个东西我做不到,或者与我的生活脱节,这是我决定不能学的,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精力。所以,这是选择对象不一样。
对于诸佛境界,清凉大师《疏钞》注解就比较清楚,他说:依《瑜伽师地论》讲如来境界,有五种差别。第一个、「有情界」。我们知道如来的境界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世界,他的智慧能缘得到、能了解,他的德能、他的相好统统都可以缘得到。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为什么?是他境界范围;不是他境界范围,他就缘不到。我们凡夫境界很小,别的同学心里有感,我们不能应,为什么?我境界缘不到。佛菩萨的智慧神通能够缘得到,这是有情世界。
第二个、「世界」。世界是器世界,佛也能缘得到。佛为了度化众生,能够变现化土。我们在古人注疏记载里面看到,法照禅师朝五台山,文殊菩萨示现大圣竹林寺。那是文殊菩萨的境界,他可以变现一个世界来给你看。法照禅师他是学禅的,朝五台山之后,他向文殊菩萨请教(那个时候已经入末法,末法的开端):「末法时期,众生修哪一个法门最为契机,容易成就?」文殊菩萨告诉他:「无过于念佛法门。」他向他请教:这佛怎么念?文殊菩萨就念了几句,法照菩萨就照学。离开了大圣竹林寺,还一路做记号,怕迷失道路,下一次好再来访问,哪里知道回头一看,这个境界没有了,一片荒山。于是他就知道,菩萨示现的,示现化土。不但示现身相,能示现山河大地之相。法照离开了大圣竹林寺,回去之后开念佛堂,提倡念佛,他念佛的方法是五会念佛。
现在也有人提倡这个方法,实在讲这个方法跟我也有关系。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经,在九龙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这个五会念佛的本子,我看了之后也非常欢喜,它用简谱谱出来的。我带了一本到台湾翻印,印了几千本,以后这个本子陆续翻印过好几次,现在流通的至少有几万本。有一位法师,他对音乐很有造诣,听说在圆光寺领导那边佛学院的同学,依照这个谱子来学习,以后录成录音带流通,「五会念佛」。有同学送来给我,我听了之后,这个带子在国外流通得很广,很好,确实是很好听的音乐,接引大众念佛,行!真正念佛不行,为什么?好听,不能摄心。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真正念佛功夫得力要摄心,愈念心愈清净,这才是唯一的一个标准,能把我的烦恼念掉,能把我的忧虑牵挂念掉,于是功夫才得力。这种五会念佛,我想是民国初年一些法师凭自己想象编出来的,法照禅师传下来的大概早已经失传,决定不是那个音。但是接引初机是好事情,是可以用的,它配上了音乐。这是讲到世界。
第三个、「法界」。确实法界是佛力变现出来的,我们常讲,经上常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特别是菩萨所问的诸佛境界,并没有说毗卢遮那佛,也不是说阿弥陀佛,也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诸佛」。诸佛整个,说实在话,整个是说心性,宗门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可知,什么是佛?佛就是心性,特别是心性里面的智德,佛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称之为佛。但是我们前面讲过三德:智德、恩德、断德,法界是恩德,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这些名相是世尊教学方便起见而建立的,决定不能执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执着名字相,那你就错误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法界是佛的境界。
第四个、「所调伏界」。那就是教化众生的对象。佛的四众弟子,在家出家这些学生,佛是老师,老师的境界是学生,这个不难懂,学生分布在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一个地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讲求远程教学,我们利用卫星电视,利用网际网路,把画面跟音声送到远处,全世界都能收看得到,这也就变成境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我们境界扩大了。诸佛教化众生的境界,遍布虚空法界,遍布一切诸佛剎土,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清楚,不清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误会,会产生矛盾,甚至于产生灾难。哪些是灾难?宗教的战争是灾难。什么原因起来的?误会起来的,他不知道都是诸佛教化众生的境界。佛经里面讲得透彻,应以什么身教导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教导就用什么方法,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一定的方法,活的。应以基督身教化的,佛就现基督身,基督是佛;应以阿拉身得度的,佛就现阿拉身,阿拉是佛。
所以我在讲席里一再的告诉大家,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无情,全是佛菩萨示现的,示现的目的何在?目的教我觉悟。一切是为我示现的,这个恩德就大了。他觉悟不觉悟,与我不相干,问题是我要觉悟,我觉悟之后,我再帮助别人。这里面的意义无尽的深广,如何能体会得?这个是问题,如何去学习?这些问题里面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诚敬」,真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就不行。我们再看看现前我们修学的境界,首先看自己,自己有没有诚敬之心?鬼神都瞧不起我们,为什么?对于佛法修学毫无诚意。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在佛堂里面,我们在听讲经上课,是什么样一个心态?躺在沙发上跷着脚,还在那里胡思乱想,还在那里翻阅其他的书籍,这在殿堂上是对佛菩萨的侮辱。古大德看到佛像是站着的,自己不敢坐下,看着佛像是坐在那里,自己决定不敢躺下,那是什么样的心态?
从中国大陆传给我的讯息,我们的录像带、录音带、VCD,有同修带到大陆,大陆同修们在寺院殿堂里面播放,告诉我,大家都是跪在那里合掌,恭恭敬敬的听,我听了这些话很感动,他们能得利益。我讲得虽然不好,他们有十分恭敬心,他得十分利益。我们这些人福报是不小,没有恭敬心,把这个大好机缘当面错过,真的像鬼神所说的,阳奉阴违,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我点点头,我知道。我为什么还讲得这么起劲,一丝毫也没有在意?我知道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许许多多鬼神,他们是真诚恭敬在听、在学习,我给他们讲的。我给远方同学,他们在电视机面前,头顶着经典,跪在那里恭恭敬敬听,我对他们讲的。真正用功学习的人,并不在眼前,我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这是诸佛教化众生的境界。
第五个、「调伏加行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调伏加行界?佛的学生,代佛接引大众的人不少,包括我们现前发心要学讲经、学弘法,都是代佛接引众生。我们需要佛加持,佛要不加持我们,我们哪有这个能力?无论是大菩萨小菩萨,真正发心,一定要得到佛的加持,我们世俗人讲,得到佛的保佑,保佑你开智慧,保佑你增长福德。为什么?接引大众、教化众生要福慧具足,我们不敢讲圆满,总得要有福有慧,你有慧没有福,没有机缘教学,有福没有慧,不知道教学,所以一定要福慧统统都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要福慧双修,修福修慧。譬如我们在此地,如果没有福,你就没有能力在这里建道场。单单有福,道场建得很大,不能够教学。可见得这个事情要做得好,一定要福慧具足,这个事情没有佛力加持办不到。
或者是说,简单扼要来讲,说诸佛境界,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归纳为四点。第一点「所缘真俗」,这是佛境界,这个把有情世间全部都包括了。「真」是小乘证得初果以上的圣人,也就是说见思烦恼里头已经把八十八品见惑断尽,真的觉悟了。一品烦恼没断,是俗人、凡夫。「真俗」也可以讲世出世间这一切有情众生,这是佛境界,佛的境界太大了,不可思议。第二个是「所住剎海」。佛有没有住处?没有。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没有说:佛「住」什么地方,这个字用意很深。佛住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佛住的地方,所以不能问佛住,要问佛在哪里。譬如我们这些同学们,我们今天住在净宗学院,净宗学院很大,房舍很多,我们住净宗学院。净宗学院,到哪里找我们?一定要问:某某法师他在哪里?他在哪个房间?净宗学院是我们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