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五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第二」,大衆念請:
昨天我們介紹到「如來現相品第二」的經文,經文一開端,菩薩以及一切世間主,心裏面在默想。向下的經文,就是他們默想當中的一些疑問,總共有二十句。第一句:「雲何是諸佛地」。經文我們必須要注意到,「諸佛」,不是單指某一尊佛,換句話說,他們所希望明了的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境界。第二個問題:「雲何是諸佛境界」。我們把「境界」這兩個字跟諸位同學介紹過,而什麼是佛境界,也只是略說了一點。這些問題,在《華嚴經》上是重要的答問,菩薩尤其是法身菩薩們,乃至于一切衆生,都希望明了,所以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確實爲我們介紹得相當的詳細。道霈禅師《疏論纂要》裏頭節錄是簡單扼要,他的目的是接引初學。也就是祖師大德們編纂經論,他有他的目的,他有他心目當中的對象。
我們今天學經教,不但我們對于這些問題要有相當程度的理解,最重要的,我們怎樣學習,也就是說怎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是我一生學佛最關心的,如果這門東西學了不起作用,我在生活上用不上它,我的學習興趣就沒有了。我可以說從小就重視學以致用,因爲我知道,我們人生在世的時間很短促,光陰很寶貴,世出世間典籍數量太多太多,哪裏是一個人能學得盡?正如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談,不說別的,單單講幹隆年間編的這一套《四庫全書》,就這一部叢書,我們一生用一百年的時間都念不完,怎麼個學法!這正如一個大學裏面各種科系都具足,我們學什麼?我們只能夠在這個學校裏面選擇一個學系,或者是你有過人的聰明精力,你可以選兩個學系、叁個學系,再多就不行了。佛法亦複如是,我們學的東西得管用。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得上,對我們真正有幫助,這是我非常樂意學的。學的那個東西我做不到,或者與我的生活脫節,這是我決定不能學的,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多精力。所以,這是選擇對象不一樣。
對于諸佛境界,清涼大師《疏鈔》注解就比較清楚,他說:依《瑜伽師地論》講如來境界,有五種差別。第一個、「有情界」。我們知道如來的境界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世界,他的智慧能緣得到、能了解,他的德能、他的相好統統都可以緣得到。衆生有感,他就有應,爲什麼?是他境界範圍;不是他境界範圍,他就緣不到。我們凡夫境界很小,別的同學心裏有感,我們不能應,爲什麼?我境界緣不到。佛菩薩的智慧神通能夠緣得到,這是有情世界。
第二個、「世界」。世界是器世界,佛也能緣得到。佛爲了度化衆生,能夠變現化土。我們在古人注疏記載裏面看到,法照禅師朝五臺山,文殊菩薩示現大聖竹林寺。那是文殊菩薩的境界,他可以變現一個世界來給你看。法照禅師他是學禅的,朝五臺山之後,他向文殊菩薩請教(那個時候已經入末法,末法的開端):「末法時期,衆生修哪一個法門最爲契機,容易成就?」文殊菩薩告訴他:「無過于念佛法門。」他向他請教:這佛怎麼念?文殊菩薩就念了幾句,法照菩薩就照學。離開了大聖竹林寺,還一路做記號,怕迷失道路,下一次好再來訪問,哪裏知道回頭一看,這個境界沒有了,一片荒山。于是他就知道,菩薩示現的,示現化土。不但示現身相,能示現山河大地之相。法照離開了大聖竹林寺,回去之後開念佛堂,提倡念佛,他念佛的方法是五會念佛。
現在也有人提倡這個方法,實在講這個方法跟我也有關系。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講經,在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這個五會念佛的本子,我看了之後也非常歡喜,它用簡譜譜出來的。我帶了一本到臺灣翻印,印了幾千本,以後這個本子陸續翻印過好幾次,現在流通的至少有幾萬本。有一位法師,他對音樂很有造詣,聽說在圓光寺領導那邊佛學院的同學,依照這個譜子來學習,以後錄成錄音帶流通,「五會念佛」。有同學送來給我,我聽了之後,這個帶子在國外流通得很廣,很好,確實是很好聽的音樂,接引大衆念佛,行!真正念佛不行,爲什麼?好聽,不能攝心。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這個道理,真正念佛功夫得力要攝心,愈念心愈清淨,這才是唯一的一個標准,能把我的煩惱念掉,能把我的憂慮牽挂念掉,于是功夫才得力。這種五會念佛,我想是民國初年一些法師憑自己想象編出來的,法照禅師傳下來的大概早已經失傳,決定不是那個音。但是接引初機是好事情,是可以用的,它配上了音樂。這是講到世界。
第叁個、「法界」。確實法界是佛力變現出來的,我們常講,經上常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特別是菩薩所問的諸佛境界,並沒有說毗盧遮那佛,也不是說阿彌陀佛,也不是說釋迦牟尼佛,「諸佛」。諸佛整個,說實在話,整個是說心性,宗門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由此可知,什麼是佛?佛就是心性,特別是心性裏面的智德,佛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自性裏頭本具的般若智慧稱之爲佛。但是我們前面講過叁德:智德、恩德、斷德,法界是恩德,是一而叁,叁而一,不能分。這些名相是世尊教學方便起見而建立的,決定不能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執著名字相,那你就錯誤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法界是佛的境界。
第四個、「所調伏界」。那就是教化衆生的對象。佛的四衆弟子,在家出家這些學生,佛是老師,老師的境界是學生,這個不難懂,學生分布在盡虛空遍法界,不是一個地區。現在科學技術發達,講求遠程教學,我們利用衛星電視,利用網際網路,把畫面跟音聲送到遠處,全世界都能收看得到,這也就變成境界;現在隨著科學技術,我們境界擴大了。諸佛教化衆生的境界,遍布虛空法界,遍布一切諸佛剎土,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清楚會産生許許多多的誤會,會産生矛盾,甚至于産生災難。哪些是災難?宗教的戰爭是災難。什麼原因起來的?誤會起來的,他不知道都是諸佛教化衆生的境界。佛經裏面講得透徹,應以什麼身教導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教導就用什麼方法,沒有一定的身相,也沒有一定的方法,活的。應以基督身教化的,佛就現基督身,基督是佛;應以阿拉身得度的,佛就現阿拉身,阿拉是佛。
所以我在講席裏一再的告訴大家,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無情,全是佛菩薩示現的,示現的目的何在?目的教我覺悟。一切是爲我示現的,這個恩德就大了。他覺悟不覺悟,與我不相幹,問題是我要覺悟,我覺悟之後,我再幫助別人。這裏面的意義無盡的深廣,如何能體會得?這個是問題,如何去學習?這些問題裏面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印光大師所講的「誠敬」,真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就不行。我們再看看現前我們修學的境界,首先看自己,自己有沒有誠敬之心?鬼神都瞧不起我們,爲什麼?對于佛法修學毫無誠意。我們自己要反省,我們在佛堂裏面,我們在聽講經上課,是什麼樣一個心態?躺在沙發上跷著腳,還在那裏胡思亂想,還在那裏翻閱其他的書籍,這在殿堂上是對佛菩薩的侮辱。古大德看到佛像是站著的,自己不敢坐下,看著佛像是坐在那裏,自己決定不敢躺下,那是什麼樣的心態?
從中國大陸傳給我的訊息,我們的錄像帶、錄音帶、VCD,有同修帶到大陸,大陸同修們在寺院殿堂裏面播放,告訴我,大家都是跪在那裏合掌,恭恭敬敬的聽,我聽了這些話很感動,他們能得利益。我講得雖然不好,他們有十分恭敬心,他得十分利益。我們這些人福報是不小,沒有恭敬心,把這個大好機緣當面錯過,真的像鬼神所說的,陽奉陰違,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我點點頭,我知道。我爲什麼還講得這麼起勁,一絲毫也沒有在意?我知道我們肉眼看不見的許許多多鬼神,他們是真誠恭敬在聽、在學習,我給他們講的。我給遠方同學,他們在電視機面前,頭頂著經典,跪在那裏恭恭敬敬聽,我對他們講的。真正用功學習的人,並不在眼前,我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是諸佛教化衆生的境界。
第五個、「調伏加行界」。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什麼叫調伏加行界?佛的學生,代佛接引大衆的人不少,包括我們現前發心要學講經、學弘法,都是代佛接引衆生。我們需要佛加持,佛要不加持我們,我們哪有這個能力?無論是大菩薩小菩薩,真正發心,一定要得到佛的加持,我們世俗人講,得到佛的保佑,保佑你開智慧,保佑你增長福德。爲什麼?接引大衆、教化衆生要福慧具足,我們不敢講圓滿,總得要有福有慧,你有慧沒有福,沒有機緣教學,有福沒有慧,不知道教學,所以一定要福慧統統都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要福慧雙修,修福修慧。譬如我們在此地,如果沒有福,你就沒有能力在這裏建道場。單單有福,道場建得很大,不能夠教學。可見得這個事情要做得好,一定要福慧具足,這個事情沒有佛力加持辦不到。
或者是說,簡單扼要來講,說諸佛境界,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歸納爲四點。第一點「所緣真俗」,這是佛境界,這個把有情世間全部都包括了。「真」是小乘證得初果以上的聖人,也就是說見思煩惱裏頭已經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真的覺悟了。一品煩惱沒斷,是俗人、凡夫。「真俗」也可以講世出世間這一切有情衆生,這是佛境界,佛的境界太大了,不可思議。第二個是「所住剎海」。佛有沒有住處?沒有。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沒有說:佛「住」什麼地方,這個字用意很深。佛住在哪裏?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佛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問佛住,要問佛在哪裏。譬如我們這些同學們,我們今天住在淨宗學院,淨宗學院很大,房舍很多,我們住淨宗學院。淨宗學院,到哪裏找我們?一定要問:某某法師他在哪裏?他在哪個房間?淨宗學院是我們住…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