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五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大衆念請: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雲何是諸佛地,雲何是諸佛境界,雲何是諸佛加持。】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一句,這是大衆默念默請的二十句裏的第叁句,『雲何是諸佛加持』。清涼大師在《疏》裏面給我們說,「佛殊勝之力任持,令有所作,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不思議法品」。不思議法品就是本經第四十六卷,經上講了十種爲衆生作佛事,前面給諸位講過六種,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七種,因爲這些很值得我們學習,不能不知道。第七種,「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爲衆生作佛事」。我覺得諸佛加持,確實如清涼大師所說的「廣亦無量」,真是無量無邊,哪裏能說得盡?世尊爲我們說法,把它歸納爲十句,這是爲說法方便起見。十句裏面第七句是名號,可以說所有加持當中名號是中心,名號比什麼都重要。在念佛法門裏面尤其重視名號,祖師大德常常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點如果你真的體會到,你就歡喜念佛。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世尊在《大集經》裏面普遍的爲我們大衆授記,包括我們都在其中。他老人家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淨土法門裏面,持名念佛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所贊歎的。
在中國遠在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提倡念佛共修,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東林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學一百二十叁個人,以虎溪爲界,一生不下山,個個成就。所以我到圖文巴這個地方,我們雖然不能講盡形壽在這個地方不下山,實在講真正成就應當發這個心,以圖文巴爲界限,不出這個界限。我跟同學們訂的期限是九年,真正有這個志願九年不下山,你的心定了,唯有心定下來念佛才能得念佛叁昧。念佛叁昧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功夫淺的得禅定;功夫深的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裏面這個境界叫做理一心不亂,往生生實報莊嚴土。功夫淺一點的得念佛叁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佛教導我們的,我們從曆史上看這些祖師大德們的成就,一直到現在,現在也有一些老實念佛的,我們看他們往生的瑞相預知時至,有站著往生的,有坐著往生的,不生病!
我在臺灣在美國,看到的、聽到的就有二十多個人,他們是凡夫修成的,我們爲什麼自暴自棄?不肯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把無量劫來希有的因緣當面錯過,你說這是何等的可惜!所以我看到「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爲衆生作佛事」,我的感觸很深!這個事情我講過好多遍,還要講,爲什麼?大家沒有回頭,沒有意識到,講的遍數不夠。諸佛菩薩教化衆生慈悲到了極處,一樁事情尤其是重要的,真的是千叮咛萬囑咐。持名念佛的殊勝,這個話要從隋唐時代的大德說起;在那個時代不但是中國的高僧大德,日本、高麗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大德們,他們回國之後把大乘佛法帶回去了。這些大德們,我想也是諸佛加持,否則的話他怎麼會想到?想到這個事情應當是諸佛加持。他們在經典裏面去觀察,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經是最重要,可以代表世尊一代的時教?就是他一生所教導的,大家公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就變成一切宗派公認的是佛家的根本*輪,根本*輪就好比是原始的典籍,因爲所有一切的經典法門都是從《華嚴經》流出來的。
往年我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華嚴經》是佛家的概論,他把這部經看作是佛學概論,非常重視它。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一切經教都不出《華嚴》,可見得這部經的重要。這部經講修行的方法,那就是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參與華嚴會上這些佛菩薩們,我說「華嚴會上佛菩薩」,這是大家常常念的。華嚴會上的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那就泛指所有一切參與法會的異生衆。同生衆我們都稱爲佛,華嚴會上諸佛。同生衆是明心見性,用真心不用妄心,在我們這邊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是同生衆。異生衆是哪些人?十法界,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聲聞、緣覺,跟六道裏面這些修行人。要用天臺大師的話,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六道裏面真正修行人功夫得力是觀行即佛,沒有功夫、有名無實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這樣一說,「華嚴會上佛菩薩」,意思你就會有一個概念。華嚴會上佛菩薩,我們在這裏看出他提出問題,釋迦牟尼佛在這一部經上就是解答這些問題的。
說到修行,「離世間品」講了兩千多個法門,華嚴會上佛菩薩在「離世間品」提出了兩百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答複是兩千個答複、兩千多個法門,慈悲!可是最重要的修行法門是什麼?隋唐時代高僧大德,也在研究觀察這個問題;《華嚴經》是第一經,公認這是第一經,《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專講極樂的是《無量壽經》;《華嚴經》到最後是導歸無量壽,那就變成《無量壽經》是第一的第一。清朝幹隆年間彭際清居士,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個有道理,《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華嚴經》完全等同,不但等同,真正肯定這叁種是一部經,就是說得詳細、說得簡略,「一而叁,叁而一」。
《無量壽經》我們現在采取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夏蓮居不是普通人,我們是肉眼凡夫,哪裏曉得諸佛菩薩示現?他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說老實話,就是爲末法九千年苦難衆生會集一部一切衆生便于受持的《無量壽經》的經本,他來幹這個,絕對不是普通人!像蕅益大師,蕅益大師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也就幹一樁事情,給《阿彌陀經》做個要解,布施供養末法時期這一萬年的衆生。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聽過印光大師的贊歎,印光大師我們大家曉得,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對于《阿彌陀經要解》的贊歎:「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大勢至菩薩說的。那我們想想,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別人寫不出來。
我們今天想想夏蓮居老居士,如果不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再來的,《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哪裏能會集得這麼圓滿?王龍舒、魏默深,在佛教史上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最早會集的王龍舒,第二次會集的魏默深,彭際清是做一個節本,不能說是會集,都不圓滿,都有缺陷。這個本子真正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佛菩薩再來!我敢說十地菩薩以下沒有人能夠做得這麼圓滿。現在有一些人無知,極力在毀謗,這個造的罪業重,太重了。我聽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夏老在往生的時候跟他的學生們說過: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而且會傳遍全世界。他們聽了都莫名其妙,這個本子是他會集的,當時流通量也不過就是兩叁千冊,怎麼可能會從海外傳到中國?你就曉得夏老他有預知未來狀況的能力,這就是講預言。我到北京跟黃念祖老居士見了面,他把這些事情告訴我,真的果然我們從海外弘揚,真的從海外傳到中國。我們對全世界弘揚,這個經本跟我們講經的這些錄像光碟傳遍全世界,夏老講的話他們見到了。這在當時是預言,黃念老給我說,他當時聽老師這個說法怎麼想都想不通,不知道時局的演變。這都有神通,哪裏是普通人!
黃念老非常辛苦在國內弘揚這部經,一個人搞。我是接受老師的遺命,這個本子是李炳南老居士傳給我的,我有這個使命,我有這個責任。他給我的本子就是他自己在民國叁十九年在臺中法華寺講的眉注的本子,因爲這個經沒有注解。前面看到梅光羲居士一篇很長的序文,梅光羲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他的佛學是跟他學的,所以我們跟夏老有法脈的淵源,夏老跟梅老關系非常密切。我們用這個本子,這個本子一共有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們繼續追究,古大德追究的是追究到《無量壽經》第一,原先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華嚴經》最後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第一。我們現在繼續再追,《無量壽經》裏面哪一品是第一?當然第六品第一,發大誓願,這一品經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轉述的。那一品經釋迦牟尼佛沒說一個字,完全是轉述阿彌陀佛所說的,最重要。
釋迦牟尼佛講全部《無量壽經》不離四十八願,換句話說,全經字字句句都是闡揚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裏面哪一願最重要?隋唐古大德他們已經說了,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最重要,日本提倡「本願念佛」就是依第十八願。但是古時候日本的高僧大德他們從中國留學回去知道,四十八願是個整體,任何一願圓攝其余四十七願,它這一願就圓滿。所以四十八願可以以任何一願爲主,其他四十七願是伴,主伴圓融這是《華嚴》教義。主不是獨一的主,是任一,現在以第十八願爲主,其他四十七願爲伴,第十八願才圓滿;如果十八願缺少裏頭任何一願,第十八願就不圓滿。本願念佛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不能只要這一願其他都不要,那可能往生都成問題。爲什麼?《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至少十八願要加十九願才符合《無量壽經》上叁輩往生的標准。單單十八願「十念必生」,要沒有菩提心不行。
古人傳的沒錯,今人看東西粗心大意,往往疏忽了。我們無論是做世間事、出世間事,都得小心謹慎。我們常常講敬、誠敬,敬人敬事敬物,我們對于這樁事情疏忽,那是不敬、大不敬。佛給我們說的這些經法,我們怎麼可以粗心大意?這麼重要的事情!所以能受持《無量壽經》全經那是上上乘人,不能受持全經應當受持四十八願,不能在裏面單獨依一願;可以依一願爲主,四十七願爲伴,這個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