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五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大众念请: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
我们上一次讲到这一句,这是大众默念默请的二十句里的第三句,『云何是诸佛加持』。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说,「佛殊胜之力任持,令有所作,广亦无量,略有十种,如不思议法品」。不思议法品就是本经第四十六卷,经上讲了十种为众生作佛事,前面给诸位讲过六种,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七种,因为这些很值得我们学习,不能不知道。第七种,「一切诸佛种种名号,为众生作佛事」。我觉得诸佛加持,确实如清凉大师所说的「广亦无量」,真是无量无边,哪里能说得尽?世尊为我们说法,把它归纳为十句,这是为说法方便起见。十句里面第七句是名号,可以说所有加持当中名号是中心,名号比什么都重要。在念佛法门里面尤其重视名号,祖师大德常常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点如果你真的体会到,你就欢喜念佛。特别是在末法时期,世尊在《大集经》里面普遍的为我们大众授记,包括我们都在其中。他老人家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净土法门里面,持名念佛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所赞叹的。
在中国远在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提倡念佛共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学一百二十三个人,以虎溪为界,一生不下山,个个成就。所以我到图文巴这个地方,我们虽然不能讲尽形寿在这个地方不下山,实在讲真正成就应当发这个心,以图文巴为界限,不出这个界限。我跟同学们订的期限是九年,真正有这个志愿九年不下山,你的心定了,唯有心定下来念佛才能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功夫浅的得禅定;功夫深的开智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净土宗里面这个境界叫做理一心不乱,往生生实报庄严土。功夫浅一点的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佛教导我们的,我们从历史上看这些祖师大德们的成就,一直到现在,现在也有一些老实念佛的,我们看他们往生的瑞相预知时至,有站着往生的,有坐着往生的,不生病!
我在台湾在美国,看到的、听到的就有二十多个人,他们是凡夫修成的,我们为什么自暴自弃?不肯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把无量劫来希有的因缘当面错过,你说这是何等的可惜!所以我看到「一切诸佛种种名号,为众生作佛事」,我的感触很深!这个事情我讲过好多遍,还要讲,为什么?大家没有回头,没有意识到,讲的遍数不够。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慈悲到了极处,一桩事情尤其是重要的,真的是千叮咛万嘱咐。持名念佛的殊胜,这个话要从隋唐时代的大德说起;在那个时代不但是中国的高僧大德,日本、高丽到中国来留学的这些大德们,他们回国之后把大乘佛法带回去了。这些大德们,我想也是诸佛加持,否则的话他怎么会想到?想到这个事情应当是诸佛加持。他们在经典里面去观察,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是最重要,可以代表世尊一代的时教?就是他一生所教导的,大家公认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就变成一切宗派公认的是佛家的根本*轮,根本*轮就好比是原始的典籍,因为所有一切的经典法门都是从《华严经》流出来的。
往年我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方东美先生给我介绍《华严经》是佛家的概论,他把这部经看作是佛学概论,非常重视它。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一切经教都不出《华严》,可见得这部经的重要。这部经讲修行的方法,那就是现在我们看到这些参与华严会上这些佛菩萨们,我说「华严会上佛菩萨」,这是大家常常念的。华严会上的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那就泛指所有一切参与法会的异生众。同生众我们都称为佛,华严会上诸佛。同生众是明心见性,用真心不用妄心,在我们这边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们是同生众。异生众是哪些人?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声闻、缘觉,跟六道里面这些修行人。要用天台大师的话,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六道里面真正修行人功夫得力是观行即佛,没有功夫、有名无实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这样一说,「华严会上佛菩萨」,意思你就会有一个概念。华严会上佛菩萨,我们在这里看出他提出问题,释迦牟尼佛在这一部经上就是解答这些问题的。
说到修行,「离世间品」讲了两千多个法门,华严会上佛菩萨在「离世间品」提出了两百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答复是两千个答复、两千多个法门,慈悲!可是最重要的修行法门是什么?隋唐时代高僧大德,也在研究观察这个问题;《华严经》是第一经,公认这是第一经,《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专讲极乐的是《无量寿经》;《华严经》到最后是导归无量寿,那就变成《无量寿经》是第一的第一。清朝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个有道理,《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跟《华严经》完全等同,不但等同,真正肯定这三种是一部经,就是说得详细、说得简略,「一而三,三而一」。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夏莲居不是普通人,我们是肉眼凡夫,哪里晓得诸佛菩萨示现?他到这个世间来是干什么的?说老实话,就是为末法九千年苦难众生会集一部一切众生便于受持的《无量寿经》的经本,他来干这个,绝对不是普通人!像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也就干一桩事情,给《阿弥陀经》做个要解,布施供养末法时期这一万年的众生。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听过印光大师的赞叹,印光大师我们大家晓得,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对于《阿弥陀经要解》的赞叹:「即使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大势至菩萨说的。那我们想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别人写不出来。
我们今天想想夏莲居老居士,如果不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再来的,《无量寿经》的会集本哪里能会集得这么圆满?王龙舒、魏默深,在佛教史上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最早会集的王龙舒,第二次会集的魏默深,彭际清是做一个节本,不能说是会集,都不圆满,都有缺陷。这个本子真正是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佛菩萨再来!我敢说十地菩萨以下没有人能够做得这么圆满。现在有一些人无知,极力在毁谤,这个造的罪业重,太重了。我听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夏老在往生的时候跟他的学生们说过: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海外传到中国,而且会传遍全世界。他们听了都莫名其妙,这个本子是他会集的,当时流通量也不过就是两三千册,怎么可能会从海外传到中国?你就晓得夏老他有预知未来状况的能力,这就是讲预言。我到北京跟黄念祖老居士见了面,他把这些事情告诉我,真的果然我们从海外弘扬,真的从海外传到中国。我们对全世界弘扬,这个经本跟我们讲经的这些录像光碟传遍全世界,夏老讲的话他们见到了。这在当时是预言,黄念老给我说,他当时听老师这个说法怎么想都想不通,不知道时局的演变。这都有神通,哪里是普通人!
黄念老非常辛苦在国内弘扬这部经,一个人搞。我是接受老师的遗命,这个本子是李炳南老居士传给我的,我有这个使命,我有这个责任。他给我的本子就是他自己在民国三十九年在台中法华寺讲的眉注的本子,因为这个经没有注解。前面看到梅光羲居士一篇很长的序文,梅光羲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他的佛学是跟他学的,所以我们跟夏老有法脉的渊源,夏老跟梅老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用这个本子,这个本子一共有四十八品,这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们继续追究,古大德追究的是追究到《无量寿经》第一,原先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华严经》最后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第一。我们现在继续再追,《无量寿经》里面哪一品是第一?当然第六品第一,发大誓愿,这一品经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的。那一品经释迦牟尼佛没说一个字,完全是转述阿弥陀佛所说的,最重要。
释迦牟尼佛讲全部《无量寿经》不离四十八愿,换句话说,全经字字句句都是阐扬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哪一愿最重要?隋唐古大德他们已经说了,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最重要,日本提倡「本愿念佛」就是依第十八愿。但是古时候日本的高僧大德他们从中国留学回去知道,四十八愿是个整体,任何一愿圆摄其余四十七愿,它这一愿就圆满。所以四十八愿可以以任何一愿为主,其他四十七愿是伴,主伴圆融这是《华严》教义。主不是独一的主,是任一,现在以第十八愿为主,其他四十七愿为伴,第十八愿才圆满;如果十八愿缺少里头任何一愿,第十八愿就不圆满。本愿念佛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不能只要这一愿其他都不要,那可能往生都成问题。为什么?《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往生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至少十八愿要加十九愿才符合《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的标准。单单十八愿「十念必生」,要没有菩提心不行。
古人传的没错,今人看东西粗心大意,往往疏忽了。我们无论是做世间事、出世间事,都得小心谨慎。我们常常讲敬、诚敬,敬人敬事敬物,我们对于这桩事情疏忽,那是不敬、大不敬。佛给我们说的这些经法,我们怎么可以粗心大意?这么重要的事情!所以能受持《无量寿经》全经那是上上乘人,不能受持全经应当受持四十八愿,不能在里面单独依一愿;可以依一愿为主,四十七愿为伴,这个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