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境界。盡虛空遍法界是諸佛住的境界,我們要找佛,還是沒地方找,一定要問他在哪裏。佛所住的是剎海,這個名詞要記住,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佛的教化區,可以說佛在。釋迦牟尼佛在哪裏?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他現在在娑婆世界作教主、作導師。他住哪裏?盡虛空遍法界。第叁個是「所起業用」,也是諸佛境界,他的業用太大太大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是他的業用。第四個「所應攝化」,這是講他教學的對象,攝受衆生、教化衆生的對象,這都是佛境界。換句話說,深廣無際,克實而論,無有一境非佛境界。所以,佛證得的才真正叫究竟圓滿,不同于菩薩、聲聞、緣覺,他們的境界是有限量的,佛的境界沒有限量。
「出現品」,本經第五十二卷有一段經文,我們念一念,如果要解釋,費的時間太長,以後到後面會講到,但是要隔相當長的時間。經上說:「複次菩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叁世境界是如來境界,一切剎境界是如來境界,一切法境界是如來境界,一切衆生境界是如來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叁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我們細細在這個地方觀察思惟,才知道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但是這裏頭有個很深的意義,不能不知道。如來境界是自己的境界,是自己心性本來具足的境界,我們現在可憐,迷失了自性,把這樣深廣無際的境界失掉了,佛在經上講「可憐憫者」,我們真正是可憐憫者。爲什麼失掉?無端起這些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久了,心思暗冥,頑固不靈。李老師常講,四方木頭腦子,轉不動,死的,不開竅。看,眼不明,你看不清楚,聽,耳閉塞,聽不懂,怎麼個教法?教的人辛苦,學的人不得利益。佛慈悲,對這樣的學生,只要他還想學,佛都不舍棄,除佛之外,沒有人能做得到。聲聞、緣覺不會教你,爲什麼?他嫌你麻煩。世間聖人也不教你,你看孔老夫子教學,他選學生什麼條件?《論語》上講得很好,「舉一隅不以叁隅反者」,孔老夫子不願意教你,爲什麼?你太笨了,你已經麻木,沒有反應了,夫子不教你;佛教你,這就是佛徹底悲心,不舍棄你。像周利盤陀伽這樣的根性,孔老夫子一定不教他。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我相信都不願意教他,佛教他。佛有耐心,佛有善巧方便,了不起,我們不能不感激。我們在這個地方,只有學習佛陀的那種耐心,佛陀那樣的慈悲,不舍衆生。學生學不好,不能怪他,怪我自己教不好,一切反求諸己,我自己教學的方法不善;我們自己才會有進步,不能把這個責任推到學生。學生業障重,闡提根性,不能教,這不是菩薩所說的,這不是菩薩所思的。我們看看如來,看看釋迦牟尼佛,他是怎樣待學生?攝受教化,我們知道唯一的法門:以身作則。
所以,我昨天跟行師、莊師幾個人講,希望我們這邊修改重新建的房子趕快建起來。六十一號那個房子建起來之後,我會住到這個地方來,我的生活跟大家完全一起,晚上十點鍾睡覺,早上叁點鍾起來,我一樣到念佛堂來念佛。這個房子一蓋好,我馬上就搬過來住,我們生活作息完全在一起。講經是爲了錄像,不能不在錄像室。你們同學們聽課的情形,我昨天想了,裝幾個閉路電視,我在攝影棚裏面完全看得見大家。你規規矩矩,很認真來學習很好,你不來也好,我絕不過問。如來正法道場,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你要不是認真在這裏修行,護法神會遷你的單,我不會,護法神不留你。
但是大家不能好好的學,是我沒有帶頭來做。我不帶頭來做,你們今天也明白,我退居了,佛門裏面所有一切事情我不聞不問。這個「退居」,就是退休。我不休,我每天還是在讀誦《華嚴》,因爲現在講《華嚴》。我也求叁寶加持,希望自己能入華嚴境界,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麼?入華嚴境界。老師教我的,我要落實,我不辜負老師,我感謝老師。如果沒有遇到這些真善知識,哪有今天?我要沒有遇到這些老師,給諸位說,我早就不在這個世間了,到哪裏去?很可能是叁惡道。過去生中的行業我不知道,我沒有宿命通,我這一生當中所造的業,我知道,要照佛經的標准來看,我所造的是鬼道跟畜生道,地獄那個罪業我沒有,我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確確實實是畜生、餓鬼,早就不在人間了。得善知識的指引,這一生當中福慧雙修,我知道怎麼個修法。
今年二00二年,我講經四十四年了,四十四年沒有休息,沒有間斷,每天至少是一個半小時,最多是一天講九個小時,所以平均起來這四十四年每天兩個小時,那是肯定有的。縱然不能說契入華嚴境界,總得沾一點邊,我們能對得起老師。如果邊都沾不到,那真的是對不起老師。諸佛境界,我簡單跟諸位報告到此地。如果以清涼大師開示來講,再一個小時也講不完,我們說到這個地方大致上就可以了。諸位如果讀《華嚴經疏鈔》,李長者《合論》,你有這個基礎,我相信都不會困難。
第叁句:
【雲何是諸佛加持。】
清涼大師注解,「佛加持者,謂佛勝力任持,令有所作。」這是說諸佛殊勝的智力,像前面我們讀過的十種智力,簡單的稱「佛十力」,佛這十種力量任運的加持,就是幫助你。「任運」是自自然然,不需要作意。「我來幫助你」,那你就有意思在裏頭。沒有這個意思,自自然然得到佛力的加持,這是怎麼回事情?這是感應道交。譬如我們擊鼓,這個鼓槌擊下去之後,鼓就有聲音出來。聲音是任運的,不是說鼓聽到你擊了,趕快來回應你,不是的。衆生求佛的加持,就像擊鼓一樣,那樣的自然,衆生有感,佛就有應,佛用智慧幫助你,佛用能力幫助你,佛用神通幫助你。最明顯的,是講經的同學,不論在家出家,你發心上講臺代表佛講經說法,就很奇怪,只要你誠心誠意,決不是爲名聞利養,你講經決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在其中,就會有感應。你利益衆生的心愈純愈真,感應的力量就愈大,這個經文展開,不知道哪裏來的智慧。平常不上講臺不講經,這個經文你看不懂。上臺講經,怎麼忽然智慧開了,講得頭頭是道。講完之後下臺,人家問你,你自己也不曉得。講經的法師,常常有這種境界,這是什麼?這是佛力加持。因爲佛在九法界,現種種身,他來做什麼?就是弘法利生。你也很熱忱來幫助佛弘法利生,跟佛自然就起感應道交了。
所以我常常給我們發心講經的同學們說,現在這個世間說法的人愈來愈少,求人不如求己,求別人發心來講經,別人不答應你就生煩惱,或者別人講經,他別有企圖,心不清淨,意志不純,會讓我們失望,那怎麼辦?求自己,自己發心。「自己發心,我智慧也不行,我能力也不行,什麼都不行」,不要緊,只要你肯發心,佛菩薩會加持你,我看到了。當年在臺中,李炳南老居士開班教學,培養講經弘法人才,我到臺中是去聽經的,哪裏敢發心去講經?沒有這個膽子,從來沒有起過這個念頭。李師師找我,叫我到這個經學班,「經學班上課,你來聽聽。」老師要我去聽聽,好,我就跟他老人家一道去了。他在臺上講,我坐在最後一排聽,教室也不大,沒有我們攝影棚這麼大,大概只有我們攝影棚的叁分之二,同學也不多,二十幾個人,兩個人共用一張桌子,像學校課桌一樣,只有十幾張桌子。這一堂課聽完之後,我的心就動了,爲什麼?我看看那些經學班同學,他們的程度,他們學習的能力,我可以比得上。我這一聽,我就跟老師說:「我也可以學。」老師說:「你來,叫你來聽就是叫你來學的。」我就參加這個經學班。過了沒多久,經學班就選我作班長,我們二十幾個同學在一塊學經。
我看到佛菩薩神力加持。我們經學班的學生,差不多有一半是小學畢業,一般講文化水平很低。還有一位,那是我們的模範,對我影響最大的林看治居士,我們有在一起學經,她那個時候六十歲,小學畢業,對我是很大鼓勵。六十歲,小學畢業,經文裏頭好多字都不認識,她有勇氣學講經,常常拿著經本,她真的好學,肯問,遇到哪一個同學她都問:「這個字怎麼念法?你教我。」「這一句怎麼講法?」到處問,問的她記下來。學出來之後,她講得很好,而且法緣殊勝,我們同學當中,法緣哪一個人都比不上她,大家喜歡聽她講經,佛菩薩加持。你不肯發心,佛菩薩想加持你,加不上。
你看我講經這麼多年,四十多年常常講,我哪裏會講經?我不過有一個膽量,敢把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我上臺所說的,不是我說的,佛菩薩加持的。我哪有智慧?我怎麼會說?我肯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你們吝啬,不肯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你就得不到感應,就得不到加持。這個話,這四十多年來我講過多少遍,有幾個人聽懂?有幾個人跟著做?也有許有,我沒有見到。我們對佛法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要相信佛力,要相信佛的智慧德能,對于佛的境界,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一切衆生都蒙佛加持,而是自己業障在那裏抗拒著,佛的力量加持不上。所以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個力量一樣大。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你的業力抗拒了佛力,佛力還是加持,但是你自己不得受用。就好象陽光普照大地,你偏偏打一把傘不讓它照,那就沒有法子,那一把傘就是你的業障。
清涼大師注解,「廣亦無量,略有十種」。《華嚴》用十表法,細說說不盡,略說。略說還是有依據,依據本經第四十六卷佛不思議法品,「十種爲衆生作佛事」。什麼叫佛事,我們也必須搞清楚。現在人一般産生了錯誤觀念,聽說佛事都是超度死人的,所以佛事在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