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般世間人耳裏,是非常不吉利的名詞,世間人對這兩個字,産生很深很嚴重的誤會。如果明理、懂得的人,「佛」這個字怎麼講法?「事」怎麼講法?他要真正懂得,就不會産生誤會。佛是覺悟的意思,「佛」跟「事」連起來,是覺悟的事,凡是幫助一切衆生覺悟的事業,就叫做「佛事」。由此可知,給死人念經與佛事的本意毫不相關,這個誤會太嚴重了。真正明白了,什麼叫佛事?佛事是教學、上課,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這個事叫佛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那叫做佛事。所以我們要明白,佛事是教學。佛的教學,我們可以說,是真實智慧的教學。
經上略舉十種諸佛加持,令一切衆生去做覺悟大衆的事業,哪十種?經上給我們說的,第一種,「一切諸佛示現色身,爲衆生作佛事」。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這句話是第一條:以身作則。什麼是一個覺悟的形象?做出來。自私自利是迷惑的形象,是叁途六道的形象,佛要示現一個覺悟的形象,恰恰跟它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決定沒有自私自利,大功無私。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出生富貴家庭,貴族出身,他要不出家,他可以繼承王位,他能夠舍棄。舍棄之後,幹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他幹這個。這個工作是爲一切大衆服務,最圓滿、最究竟的,一生所作所爲、所說的,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幹這個事情,這是佛事,一定先要自己做到。衆生貪圖富貴,想盡方法攀緣,在這個社會上怎樣取得高的地位,怎樣得到大的財富,如何享受五欲六塵,他搞這些,這些佛知道,這是叁途六道之業,他錯了。佛示現的是究竟圓滿的覺悟,你們這個錯誤的,佛是統統都得到,舍掉了,不是沒有得到,沒有得到,你天天來勸的時候,人家會說,你根本沒有能力得到,你說得好聽。這個話從佛口裏說出來,大家沒話講了,爲什麼?他全得到了,社會地位他得到,財富他得到了,種種享受他都得到,比別人得到的多,比別人得到的圓滿,他能放棄,他去過沿門托缽的生活,每天托個缽到外面化一缽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還有什麼話講?
佛說這是覺悟。我相信初聽的人一頭霧水:這是覺悟?對,那是覺悟。上根利智的人,一看明白了。中下根人不覺悟,爲什麼?貪心放不下,這個生活太苦了,你不曉得世尊過這個生活,是大自在的生活,最快樂的生活。我們也是搞了好多年,真的搞了十幾二十年才明了,才知道世間人生活在這個世間,求得一點名利,求得一點五欲六塵的享受,他付出了多少代價,所得到的利益真是古人講的「蠅頭小利」。蒼蠅頭,蒼蠅頭不大,你只得到蠅頭那一點小利,你所付出的代價是迷失了本性,迷失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那個損失不得了!等于說,拿一萬兩黃金買一塊糖吃,值得嗎?但是世間人,各個確實就幹這個事情。我們在佛法裏,天天在經藏上學習用功,累積十幾二十年才發現,才明白過來,世間人種種這些享受得不償失,不成比例,才知道世尊那種示現的偉大,真正體會到大恩大德,無與倫比。
如何報答佛的恩德?唯有學習佛陀一樣的示現,這才能報佛恩。如果我們不能這樣作法,就不能夠報佛恩。所以我常常講,我們的形象很重要,一切時一切處,要注意我們的形象。你們在講堂聽經,或者在講堂看經,坐要有個坐相,站要有個站相。這個道場是開放的,常常有人走進來看看,如果看到你站不像站相,坐不像坐相,你就把形象破壞了,人家瞧不起你。瞧不起你,小事,無所謂。因爲你穿的是出家人衣服,你代表佛,瞧不起你,就瞧不起諸佛如來,瞧不起菩薩羅漢。人爲什麼瞧不起佛菩薩?是因爲你,你的罪就重了。沒人看見,鬼神看見,鬼神也瞧不起佛法,都是你引起的。所以,出家人爲什麼會墮地獄?你仔細觀察就明白,有意無意之間隨順煩惱習氣,自己不知不覺把佛法形象破壞了。佛法的形象,我們講最低的,不講太高的,最低的《沙彌律儀》,你要能把《沙彌律儀》做到,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你都能夠遵守,都能夠不違犯,天地鬼神、一切衆生敬重你,那真的講,值得尊敬。尊敬你就是尊敬諸佛菩薩,你替諸佛菩薩爭光!你示現的色相好,讓衆生尊敬佛菩薩,讓衆生尊敬佛教,讓衆生歡喜學習佛教。這是所有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不可以不懂得,你能這樣做就得佛力加持。
你自己按規矩做,佛力加持從哪裏顯現?第一個,你身體好,你沒有病痛;第二個,你的色相好,我們一般人講氣色好,讓大衆跟你接觸生歡喜心。這是佛力明顯的加持,爲什麼?你業障消除了,把自己業力的身轉變成願力身,重要!我們要會轉變。業力身不自在,是過去今生所造的業,被業力牽著走,自己做不了主。願力超過業力,就是乘願再來,那你就得佛菩薩神力加持,爲什麼?跟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自自然然感得,不需要去求。不要天天跪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去禱告,那個沒有用的,要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言同佛言,行同佛行。諸位要曉得,佛的言行就是戒律,我把它落實在《沙彌律儀》,落實在最低的,爲什麼?我們可以做得到。要是落實太高的,說的是好聽,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不管用,一定要考慮我們現前的能力,現前能力能做得到,這個重要。十大願王我很少說,爲什麼?做不到。《沙彌律儀》是起步,出家人必定要學,在家人也可以學習,在家人能夠把它做到,你是在家的聖人,你就不是凡夫。這是第一個加持,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好的形象。
第二種,「出妙音聲」。特別是在講經說法,在講堂我們的音聲不好,這個要求佛加持。這樁事情,從前李老師對我們學講經的學生常常提示。《內典講座之研究》裏面,老師都提到,音聲要求叁寶加持。現在科技發達,有很好的擴音設備,方便多了。我們初學講經的時候沒有這些設備,講堂不太大,擠一擠大概可以容納叁百人,你的音聲要能貫注整個講堂。我們學講經,聽衆大概一百多人,有的時候幾十個人,學生上臺學習講經,老師來聽,老師會坐在最後一排,坐在角落上,就是說那個地方音聲能夠達到,全場都達到了。他坐在那個地方如果聽不到,他就告訴你:「你的聲量太小。」你說:「我沒有法子,我就這麼大的聲量。」求佛菩薩加持。
我在早年,我的聲量不大,早期的同學都知道。我在佛學院上課,佛學院學生不多,我一出家在叁藏學院教書,學生四十幾個人,坐在後一半,常常寫個條子給我:法師,請您聲音大一點,我們後面聽不見。我已經用盡力氣,沒有像現在這樣,現在聲音宏亮,而且講的時間很長很久不累。初學講經的時候不行,講兩個小時會累,需要休息,需要潤喉,要用什麼東西保養,現在什麼都不需要了,什麼原因?佛力加持。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前面與會這些菩薩、天神、大衆,每一位代表出來贊頌,都是說得佛的加持,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我們現代人,特別是現代,沒有念過書,沒有文化,很可憐,言語文字顯得狂妄,意思是好意,表達不行。剛才同學送了個賀年卡給我看,我一看,狂妄無知。他們要寄給紐約淨宗學會的,上面只寫個「紐約淨宗學會會鑒」。紐約淨宗學會,那是個會,它沒有人,你叫誰會鑒?你去看,那個會是一棟房子。不知道加幾個字:「紐約淨宗學會會長及全體同學菩薩大衆」,那你不都說到了?都不會加。後面寫個「澳洲淨宗學院」,沒有了。現代人真正可憐!澳洲淨宗學會,也要具名「院長某某人」,「率」或者是「及」,「全體同學敬賀」。這幾個字要不加上去,你那個賀年卡寄出去等于零,人家一看,這是什麼東西?丟到字紙簍去了。我們剛才講形象,你把形象完全破壞了,破壞整個淨宗學院的形象。別人一看,淨宗學院可憐,沒有人才,連個寫賀年卡的人才都沒有。佛法裏面講貧窮,這就是文化的貧窮,貧窮到這種程度。
在從前,寫這些東西是在什麼時候學習?小學,小學生學寫作文、學寫信。換句話說,你們連小學生的程度都沒有,對人一點禮貌都沒有,狂妄自大,無知到極處。怎麼辦?我們曾經在臺灣買《應用文》,精裝本很厚,我們買了幾十冊,每一個道場裏面都有不少本,你們去看,看人家怎麼寫法,再看看別人寄的賀年卡,寄給我們的打開來看看,看他們是怎麼寫法,我們好學習。這就是說,學習的意願沒有,學習的方法不懂。有很多人問我,學院什麼時候招生?我看看這個樣子,看看這張賀年卡,我們學院招生遙遙無期,很悲哀!什麼時候你們學習得差不多,可以教了,我們才能招生,否則的話,你們想想,我們如果招生,還得要聘請老師。你們不能教,我們來安排課程,到全世界去聘請老師,這才能夠招生開學。所以,不發憤、不用功怎麼行?
第叁種,「有所受」,得佛力加持。第四種,「無所受」,也得佛力加持。有所受,應當接受的;無所受,是應當遠離的,都要如法。法的標准是什麼?性德,也就是與性德相應的。受,佛經裏面常講「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接受佛陀的教誨,佛力加持。到無所受,這個境界高了一層,完全會歸到空性,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無所受,得佛力加持。這個時候契入法身菩薩的境界,從有入空,空有不二,形相上有,體性上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不礙有,有不礙空,得大自在。你不得佛力加持,你怎麼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第五種,「以地水火風」,這是佛以神力變現形相加持。地水火風,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物質。佛以神力變現物質來加持你、來幫助你,成就你教化衆生的事業。第六種,「神力自在示現一切所緣境界」。這個範圍非常廣大,佛所緣的境界,我們如何能跟佛同所緣,那就得佛力加持。佛所緣的境界是什麼?佛經上有一首偈子講得很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一句話,「諸佛」不是哪一尊佛,一切諸佛示現在九法界就爲這樁事情,沒有別的事情,幫助一切衆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
要想把這樁事情做好,第一個基礎的工程是要叫一切衆生深信因果,因果的教育重要。印光大師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教化衆生爲什麼用《了凡四訓》?他那樣大力的來宣揚,沒有別的,用這個課程讓大家認識因果,深信因果,把基礎打好。然後再進一步,教你認識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那用什麼做標准?他選的是《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選《安士全書》。《感應篇》跟《安士全書》,說實在話是善惡的標准,我們要認識,然後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照這個標准,這個標准上是惡的,我們要斷掉,這個標准上是善的,那我們要好好學習。斷惡修善依這個做標准,印光大師是普度社會廣大的群衆。出家人的標准,要加上《沙彌律儀》,出家人的善惡標准。出家人如果把《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都做到,不錯,你是個善人,你不是個出家人。你要是在家,你是上善,你是出家人,你是下善,爲什麼?因爲你的形象是出家,你不像是出家人,你像是個在家人,所以你穿上這個衣服你就變成下善,衣服脫掉你是上善,形象不一樣。這個形象要比世間人好很多倍才行,你代表佛的。這是講佛所緣境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