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六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后面的回向,要占去五十分钟,那个确实是很庄严,真的能够摄受人心,不过是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我过去讲经,用大座仪规,大概只有头一天我们用这个仪规;这部经讲圆满,最后一天用这个仪规,当中我们都不用,我们就用很简单的仪规,只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念开经偈,这就开讲了。所以仪式我们大幅度的省略,契合现代听众的根机;要是用古人那样的仪规,很多人都不想来了,浪费时间太多了。这是时节因缘不相同,我们要知道。

  

  在外国讲经,如果我们想升座坐在这个地方,外国人看起来不习惯。外国人听讲演大家都是自己坐在那里,讲演人是站在那边讲的;讲台也很小,像一个小茶几一样,没有这么大的桌子,这是诸位常常在电视上看,就是美国总统讲话也是站在那里。你看那个讲台,也是一个小小的小茶几一样,这是西方的文化。我们到西方讲经说法,常常也采用这个方法,他们看到欢喜,容易接受。如果看到我们讲堂布置得很庄严,法师在上面端正坐着,他觉得不习惯,这个场面他很少见到。初学的他不习惯,第二次他就不想来了,为什么?他接触一个不同的文化。我们四众同学发心弘经,讲经说法要随顺各个地方的习俗,入境随俗,你就很受当地人的欢迎,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振动是警觉大众。现在我们不用抚尺,用什么?用音声、用我们的形相。

  

  第四种「佛前现华」,这个常有,中国外国都不例外。我们在此地摄影棚里面讲经,也有同学送了好几盆花来,所以今天你们看到这个画面有花,还有两盆盛开的兰花,我们没有摆在前面,摆在旁边。外国讲演的场所当中有送花这些现象,而且常有。佛法里面花是表法的,花表的是因;佛门里面还有献果的,果是代表果报,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所以花果是代表因果。在这个地方,这一品经里面多半是讲如来依报的果德,他的生活环境这也是果;身体是正报之果,生活环境是依报之果。

  

  第五「白毫出众」,这个现相我们没有法子学,释迦牟尼佛眉毛当中有两根白毫,这个白毫自己会卷在一起,我们看到好象是个珠珠,它不是珠,它是两根毫毛卷在一起的,佛常常在白毫相上放光。在此地现的相,白毫不但放光,光中化佛,你看到这道光,光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佛菩萨,好象从这里看出来了,看到许多佛菩萨在毫光当中,这里面所表的意思,「表教从佛流」。佛陀教化一切众生,我们今天讲的佛教,或者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佛陀教育,佛陀教育从哪里来的?佛说出来的,佛演出来的,表演出来的、说出来的;如果没有佛,自性所现示的现相,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在前面这一品经里面,经文很长,认识到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剎土众生都是自性所现的相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没有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一桩一桩指示陈说,我们确实一无所知。所以佛家的教学是从佛演说出来的,「为人演说」,为一切众生演说。

  

  这些现相,就是这一品经里面要说的,所以这个品题称为「如来现相品」。品,这个字就不必多说,前面说过。品是类、类别,这一类的聚集在一起,这部分的经说这桩事情。把品题的意思介绍出来了。

  

  再要讲这一品经的「宗趣」,这一品的宗旨、它的趣向。宗是讲修因,这个经里头修行的方法;趣是讲修行的归趣,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它的方向、它的目的。它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目的在哪里?宗是它修学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必须要能够辨别,才知道怎样下手学习;如果不知道,那就无从学起,你听了这个经也变成所学非所用。宗趣,有分宗、有品宗。分宗,三分里面这是正宗分,这不必说了,前面已经讲过。四分里面,这是「以佛果(如来果地)无边剎海」,这是华严境界。这一尊佛,菩萨成佛了,他所教化的、他所受用的,这个境界决定不是一个佛剎,这是给你讲实话。不但一尊诸佛如来,就是法身菩萨,我们说他明心见性了,法身菩萨,跟诸位说真话,他活动空间就不是一个佛剎。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净土宗所说的,大家要是读经,决定不能疏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下下品的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的菩萨,在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每天任何时候,都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前往十方诸佛剎土里面去参学,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那些诸佛剎土,他想去他都能去。就好象我们现在,我们居住在澳洲,我们道场建在澳洲,全世界任何地方有道场我们想去参学,都可以去,生活学习的空间不仅限于这一个地区。法身菩萨就有这个能力,有能力参访一切诸佛剎土。说老实话,带业往生的人并没有明心见性,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的,这个不可思议。不是净土宗,你自己要修行有这个功夫,明心见性,你才能办得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庄严就在这些地方。实在讲见思烦恼没有断,凡夫!凡夫那个受用就跟大菩萨没有两样,这是不可思议。所以,如来果地无边剎海,「具三世间,无尽自在」,这是这一分里面的宗旨。

  

  「令诸菩萨,生净信修行涉求,以之为趣。」它的方向、目标,是帮助协助那些菩萨,对于如来的大法、果德、依报的庄严,生起清净的信心,生起希求的愿望。我们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庄严,我们很想去,正如同我们这个世间,要是听说某一个道场道风、学风殊胜,我们就动了心,很想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到那个地方去住一段时期,好好在那里学习,就这个道理。现在毗卢遮那佛展现他修学的环境,你看到了,自自然然就想发心到那个地方去修学。这是这一分里面的宗趣。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前面讲到「如来现相品」的宗趣。这一品宗趣,清凉大师注解说,「以光相表示为宗,令上智玄悟为趣」,这是很简单的把这一品的宗趣为我们说出来了。如来现相,现相表示,我们常讲表法,这是宗,用意是对上根人说的,中下根性的人难,上根人看到这个现相他就觉悟。换句话说,总不外是帮助大众破迷开悟为归趣。

  

  李长者在《合论》里面,解释品题的时候讲,为什么这品经叫现相品?他说为的是诸菩萨、神、天众,这个神是杂神众、诸天众,统统都已经集会,都已经聚集在这个法会上,心里面都有疑问,没说出来,我们讲的默念、默思,求佛开示。佛的神通广大,综合大众总共有三十七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经的开端就看出来了。

  

  底下解释这一段经文,这一品是「如来现相品」,下一品是「三昧品」,这两品都是讲说法的仪式,是「当分方便」。在这一分里面这是最初方便,现相品是「远方便」,三昧品是「近方便」。在这一品里面,现相品分做六个大段落。第一大段落就是与会的这些大众,这个大众的人数太多太多了,清凉大师在科题里面是「众海同请」,用海来形容大众之多。这是第一段,就是大众心里有疑,总共有三十七问。第二段「光召有缘」,佛放光,面门放光。这个光,意思是佛要说法,要为这些大众解答疑问,这一放光,有缘的人看到这个光,一看知道「佛要说法了,我们想听法赶快去」;无缘的人看这个光看不懂,不知道这个光什么意思。光表法。第三段,有缘的那些菩萨大众都来了,「云奔」,云奔是形容多,十方诸菩萨众统统都来听佛讲经说法。第四段「现瑞表法」,现瑞是现相,现相表法,佛没有用言语答,现相答。佛一现相,有许多上根利智的人一看这个现相就明白,就不必说了;但是中下根性的人看不懂,后面还要细讲,就是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称扬佛德」,第六「结通无穷」。这一品经六段大意。

  

  在第一段里面,「众海同请」这一段,它也分五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问之有无」,在全部《华严经》里面,哪些部分有提出问题的,哪些地方没有提出问题。第二,他所问的是些什么。提出问题的是哪些人。请问的仪式也有不同。那个疑惑,有的真的是疑惑,有的是众生有疑惑,菩萨代众生来问,所以问里面、疑问里头有权有实,我们都要辨别。

  

  经里说「前二后二」,华严总共是九会,前面二会跟最后二会有问,中间五会没有问。「初会标果起因」,所以有问题,「第二会寻因至果」,都有问题,佛后面所说的、六会所讲的,都是答复他们。第八会第九会这最后两会,第八会是说「因果纯熟」,他有问;第九会是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当然有问有答。「四处」,就是四会,总共「有三百一十句问」。初会有四十句问,二会也有四十句问,第八会就是「离世间品」,有二百个问题,第九会有三十问,总共合起来世尊要在这部大经上,为诸菩萨解答三百一十个问题。我们现在看这个本子是略本,如果像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看到收藏的上本《华严》、中本《华严》,那里面的问题多少我们就无法想象。由此可知,这个经里面所讲的三百一十个问题,是把大本、中本问题归纳起来。许许多多问题里面归纳出纲领,这三百一十个问题是纲领。其他的我们都留在讲到经文里面再说。

  

  在初会里面,现相品,「长行念请」,我们入经文就看到。默念,没有出声,心里有疑问,有二十个疑问,没有出声,佛知道。「供声言请」,菩萨到这个地方见到佛,一定先礼拜再供养,这个供养很重要。供养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人常讲的送礼。佛法里面礼貌非常周到,不管是佛的常随弟子、是本土娑婆世界的菩萨见佛,或者是放光所召集的他方世界的菩萨见佛,没有不带礼物来供养的,这里面教我们的意思很深。我们人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不能不与一切众生交往;与一切众生交往,四摄法头一个布施。四摄法我跟大家讲过许许多多遍,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佛家的交际法,与一切众生交往的规矩、交往的原则,头一个就是要懂得送礼,礼不拘多少,表示你的敬意。古人常讲礼轻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五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