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面的回向,要占去五十分鍾,那個確實是很莊嚴,真的能夠攝受人心,不過是太浪費時間了。所以我過去講經,用大座儀規,大概只有頭一天我們用這個儀規;這部經講圓滿,最後一天用這個儀規,當中我們都不用,我們就用很簡單的儀規,只念叁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念開經偈,這就開講了。所以儀式我們大幅度的省略,契合現代聽衆的根機;要是用古人那樣的儀規,很多人都不想來了,浪費時間太多了。這是時節因緣不相同,我們要知道。
在外國講經,如果我們想升座坐在這個地方,外國人看起來不習慣。外國人聽講演大家都是自己坐在那裏,講演人是站在那邊講的;講臺也很小,像一個小茶幾一樣,沒有這麼大的桌子,這是諸位常常在電視上看,就是美國總統講話也是站在那裏。你看那個講臺,也是一個小小的小茶幾一樣,這是西方的文化。我們到西方講經說法,常常也采用這個方法,他們看到歡喜,容易接受。如果看到我們講堂布置得很莊嚴,法師在上面端正坐著,他覺得不習慣,這個場面他很少見到。初學的他不習慣,第二次他就不想來了,爲什麼?他接觸一個不同的文化。我們四衆同學發心弘經,講經說法要隨順各個地方的習俗,入境隨俗,你就很受當地人的歡迎,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振動是警覺大衆。現在我們不用撫尺,用什麼?用音聲、用我們的形相。
第四種「佛前現華」,這個常有,中國外國都不例外。我們在此地攝影棚裏面講經,也有同學送了好幾盆花來,所以今天你們看到這個畫面有花,還有兩盆盛開的蘭花,我們沒有擺在前面,擺在旁邊。外國講演的場所當中有送花這些現象,而且常有。佛法裏面花是表法的,花表的是因;佛門裏面還有獻果的,果是代表果報,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所以花果是代表因果。在這個地方,這一品經裏面多半是講如來依報的果德,他的生活環境這也是果;身體是正報之果,生活環境是依報之果。
第五「白毫出衆」,這個現相我們沒有法子學,釋迦牟尼佛眉毛當中有兩根白毫,這個白毫自己會卷在一起,我們看到好象是個珠珠,它不是珠,它是兩根毫毛卷在一起的,佛常常在白毫相上放光。在此地現的相,白毫不但放光,光中化佛,你看到這道光,光裏面有許許多多的佛菩薩,好象從這裏看出來了,看到許多佛菩薩在毫光當中,這裏面所表的意思,「表教從佛流」。佛陀教化一切衆生,我們今天講的佛教,或者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佛陀教育,佛陀教育從哪裏來的?佛說出來的,佛演出來的,表演出來的、說出來的;如果沒有佛,自性所現示的現相,沒有人能夠體會得到。我們在前面這一品經裏面,經文很長,認識到盡虛空遍法界,虛空法界剎土衆生都是自性所現的相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沒有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爲我們一樁一樁指示陳說,我們確實一無所知。所以佛家的教學是從佛演說出來的,「爲人演說」,爲一切衆生演說。
這些現相,就是這一品經裏面要說的,所以這個品題稱爲「如來現相品」。品,這個字就不必多說,前面說過。品是類、類別,這一類的聚集在一起,這部分的經說這樁事情。把品題的意思介紹出來了。
再要講這一品經的「宗趣」,這一品的宗旨、它的趣向。宗是講修因,這個經裏頭修行的方法;趣是講修行的歸趣,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它的方向、它的目的。它修學的方向、修學的目的在哪裏?宗是它修學的方法是什麼?我們必須要能夠辨別,才知道怎樣下手學習;如果不知道,那就無從學起,你聽了這個經也變成所學非所用。宗趣,有分宗、有品宗。分宗,叁分裏面這是正宗分,這不必說了,前面已經講過。四分裏面,這是「以佛果(如來果地)無邊剎海」,這是華嚴境界。這一尊佛,菩薩成佛了,他所教化的、他所受用的,這個境界決定不是一個佛剎,這是給你講實話。不但一尊諸佛如來,就是法身菩薩,我們說他明心見性了,法身菩薩,跟諸位說真話,他活動空間就不是一個佛剎。最明顯的例子,我們淨土宗所說的,大家要是讀經,決定不能疏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下下品的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的菩薩,在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每天任何時候,都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意,前往十方諸佛剎土裏面去參學,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那些諸佛剎土,他想去他都能去。就好象我們現在,我們居住在澳洲,我們道場建在澳洲,全世界任何地方有道場我們想去參學,都可以去,生活學習的空間不僅限于這一個地區。法身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有能力參訪一切諸佛剎土。說老實話,帶業往生的人並沒有明心見性,他爲什麼有這個能力?那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的,這個不可思議。不是淨土宗,你自己要修行有這個功夫,明心見性,你才能辦得到。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莊嚴就在這些地方。實在講見思煩惱沒有斷,凡夫!凡夫那個受用就跟大菩薩沒有兩樣,這是不可思議。所以,如來果地無邊剎海,「具叁世間,無盡自在」,這是這一分裏面的宗旨。
「令諸菩薩,生淨信修行涉求,以之爲趣。」它的方向、目標,是幫助協助那些菩薩,對于如來的大法、果德、依報的莊嚴,生起清淨的信心,生起希求的願望。我們看到毗盧遮那佛的依報莊嚴,我們很想去,正如同我們這個世間,要是聽說某一個道場道風、學風殊勝,我們就動了心,很想到那個地方去參學,到那個地方去住一段時期,好好在那裏學習,就這個道理。現在毗盧遮那佛展現他修學的環境,你看到了,自自然然就想發心到那個地方去修學。這是這一分裏面的宗趣。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前面講到「如來現相品」的宗趣。這一品宗趣,清涼大師注解說,「以光相表示爲宗,令上智玄悟爲趣」,這是很簡單的把這一品的宗趣爲我們說出來了。如來現相,現相表示,我們常講表法,這是宗,用意是對上根人說的,中下根性的人難,上根人看到這個現相他就覺悟。換句話說,總不外是幫助大衆破迷開悟爲歸趣。
李長者在《合論》裏面,解釋品題的時候講,爲什麼這品經叫現相品?他說爲的是諸菩薩、神、天衆,這個神是雜神衆、諸天衆,統統都已經集會,都已經聚集在這個法會上,心裏面都有疑問,沒說出來,我們講的默念、默思,求佛開示。佛的神通廣大,綜合大衆總共有叁十七個問題,在我們這個經的開端就看出來了。
底下解釋這一段經文,這一品是「如來現相品」,下一品是「叁昧品」,這兩品都是講說法的儀式,是「當分方便」。在這一分裏面這是最初方便,現相品是「遠方便」,叁昧品是「近方便」。在這一品裏面,現相品分做六個大段落。第一大段落就是與會的這些大衆,這個大衆的人數太多太多了,清涼大師在科題裏面是「衆海同請」,用海來形容大衆之多。這是第一段,就是大衆心裏有疑,總共有叁十七問。第二段「光召有緣」,佛放光,面門放光。這個光,意思是佛要說法,要爲這些大衆解答疑問,這一放光,有緣的人看到這個光,一看知道「佛要說法了,我們想聽法趕快去」;無緣的人看這個光看不懂,不知道這個光什麼意思。光表法。第叁段,有緣的那些菩薩大衆都來了,「雲奔」,雲奔是形容多,十方諸菩薩衆統統都來聽佛講經說法。第四段「現瑞表法」,現瑞是現相,現相表法,佛沒有用言語答,現相答。佛一現相,有許多上根利智的人一看這個現相就明白,就不必說了;但是中下根性的人看不懂,後面還要細講,就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稱揚佛德」,第六「結通無窮」。這一品經六段大意。
在第一段裏面,「衆海同請」這一段,它也分五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問之有無」,在全部《華嚴經》裏面,哪些部分有提出問題的,哪些地方沒有提出問題。第二,他所問的是些什麼。提出問題的是哪些人。請問的儀式也有不同。那個疑惑,有的真的是疑惑,有的是衆生有疑惑,菩薩代衆生來問,所以問裏面、疑問裏頭有權有實,我們都要辨別。
經裏說「前二後二」,華嚴總共是九會,前面二會跟最後二會有問,中間五會沒有問。「初會標果起因」,所以有問題,「第二會尋因至果」,都有問題,佛後面所說的、六會所講的,都是答複他們。第八會第九會這最後兩會,第八會是說「因果純熟」,他有問;第九會是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當然有問有答。「四處」,就是四會,總共「有叁百一十句問」。初會有四十句問,二會也有四十句問,第八會就是「離世間品」,有二百個問題,第九會有叁十問,總共合起來世尊要在這部大經上,爲諸菩薩解答叁百一十個問題。我們現在看這個本子是略本,如果像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龍宮裏面看到收藏的上本《華嚴》、中本《華嚴》,那裏面的問題多少我們就無法想象。由此可知,這個經裏面所講的叁百一十個問題,是把大本、中本問題歸納起來。許許多多問題裏面歸納出綱領,這叁百一十個問題是綱領。其他的我們都留在講到經文裏面再說。
在初會裏面,現相品,「長行念請」,我們入經文就看到。默念,沒有出聲,心裏有疑問,有二十個疑問,沒有出聲,佛知道。「供聲言請」,菩薩到這個地方見到佛,一定先禮拜再供養,這個供養很重要。供養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人常講的送禮。佛法裏面禮貌非常周到,不管是佛的常隨弟子、是本土娑婆世界的菩薩見佛,或者是放光所召集的他方世界的菩薩見佛,沒有不帶禮物來供養的,這裏面教我們的意思很深。我們人生活不能脫離社會,不能不與一切衆生交往;與一切衆生交往,四攝法頭一個布施。四攝法我跟大家講過許許多多遍,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佛家的交際法,與一切衆生交往的規矩、交往的原則,頭一個就是要懂得送禮,禮不拘多少,表示你的敬意。古人常講禮輕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