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六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意重,人意從哪裏表示?禮物。誠心誠意,供養一點禮品,禮品是隨分隨力。我是什麼身分、什麼地位,盡我的心力准備一分禮品,供養我們所想見的這些人物,這不能少。現在這個世間許許多多人把這樁事情忽略了,我們在佛經上看得太多太多,要知道學習。就是自己一家人有事出遠門,我們出門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辦事,那個地方要接觸一些人事物,要不要准備一點禮物?要,需要准備禮物。我們從外地回家來了,對于家人要不要帶一點禮物?也要帶。

  

  你看看許多就是我們自己同修,從美國來的、從加拿大來的、從臺灣來的,從各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來參學,參觀旅遊,他們回去都會買一點紀念品送給他的親戚朋友,很多!我們懂不懂得?知不知道送禮?人與之間的往來沒有別的,我常常講我這都是從佛法裏學來的,常常請客,常常送禮。這些年來大家都曉得,我在新加坡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有相當好的友誼,友誼怎麼建立的?四攝法,佛教的。常常送禮、常常請客,我們聚會時間愈多愈好。爲什麼?情誼建立了。一年一次兩次不行,太生疏了,至少一個月要有一次。常常見面,常常往來,互相參訪,我們參訪他的教堂道場,他也常常到我們這裏來交往。所以新加坡這個事情做得這麼好,有居士林支持,居士林變成所有宗教的聚會所,你會在那裏常常看到有其他宗教跟我們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聊天、在一起討論問題,變成一家人了。這種密集的往來,它的效果就能化除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誤會,能夠促進族群與族群之間的諒解,目的是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在佛法裏面講化解天災人禍。絕對不是個人傳個人的教,就算是能事,不行!要所有宗教合作,團結一致,這個目的才能達到。

  

  所以在供具裏面,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發出聲音,聲音說出供養人心裏面的問題,它說出來。現在這些事情我們也常常見到,常有同修從遠地來,送給我什麼?送給我錄相帶、送給我光碟;我一看他們裏面有不少問題,要我給他們解答的,這是你們的供具,供具我們一放,又有色像又有音聲。大概在華嚴會上那些供品裏面,會現音聲色像的不在少數,所以供聲有言請。眉間放光是示現法主,現華是表意思,現衆是表教,這些都是現相答。

  

  叁昧品裏面,這是「以言重請」,往下的叁品是「言答」。現在第二會只有「念請」,「如來示相答,菩薩言說答」。華嚴會上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啓示,佛是表自性,自性沒有言語,現相!你看看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性是佛,佛哪有言語!菩薩就有言語。所以在這個經上,我們都看到許多菩薩說法,菩薩這一問一答,我們聽了悟了、明白了;如來只現相,這一層很深的意思,我們要懂。大意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我們可以看經文: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

  

  諸位記住,『作是思惟』,沒有開口說話。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盡于衆海,皆希佛境,並欲利生,成緣起門,故標同念」。這個話說的真的,可以說九法界的衆生,這是以我們這個世界來講、娑婆世界來講,九法界衆生,擴大來說,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一一剎土裏面所有一切九法界衆生,因爲九法界衆生沒有見性,哪一個不希望明了佛的境界?人人都希求,都想知道佛境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上求佛道,這是第一個大願。第二個大願,哪一個不想利益衆生?下化衆生。上求下化,《華嚴經》的緣起就是這個。這些菩薩以及一切世主,爲我們顯示出那種真誠殷切的上求下化,做爲這一品的緣起。請看下面經文:

  

  【雲何是諸佛地。】

  

  這是第一句。總共它有四十句,前面二十句問果,什麼是諸佛地?後面十句是問因,中間十句是講佛教化衆生的作用,整個合起來是通問依報正報淨業染業的因果,淨業是佛與菩薩的因果,染業是九法界衆生的因果。前面問的這二十句是所求的,末後這十句是所行的,當中這十句是我們希望知道的。在四分裏面這是頭一分舉果,所以先問果。前面十句問德用圓滿,後面十句問體相顯著。我們先看第一句,什麼是『諸佛地』?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講,「佛地者,即智德分位」。我們在前面曾經讀到,如來的叁德,恩德、智德、斷德,「佛地」是叁德裏面的智德,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分位」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有圓滿有不圓滿,這裏頭就分出地位。從初地,初地不同于二地,二地不同于叁地,這是講十地、等覺、究竟果位,這就十二個位次不同。

  

  清涼大師說,「然此經宗,通收萬德,故廣則無量,略有十種」。這句話我們要記住,佛的地位要是細說無量無邊。就是以十地來講,同樣是初地菩薩,實際上每個人境界並不相同。就好象我們念書,我們在學校讀書同一個年級,你念的是大學都是一年級,同是一年級的學生,考試起來還有第一名、第二名,不一樣。佛地果位亦複如是,每一地裏面細分無量無邊。爲什麼?每一地的菩薩無量無邊。同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有多少?單單就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就不知道有多少人!爲什麼?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不是我們地球上這些人!地球上的人包括在其中,你就知道有多少。再要講到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微塵數的諸佛剎土、諸佛如來,這些初地菩薩統統合起來,恒河沙又恒河沙數,「廣則無量」。佛爲我們講經說法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爲十種,初地到十地。

  

  大師在這裏給我們說,「然體不出五」,就是講佛地的性體,也就是講智德,換句話說,就是自性本體;這個五,是說清淨法界及四智,這是智德之體。四智,如一般大乘所講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合清淨法界,這是智德之體。用這五法「說大覺性」,佛是大覺,大覺從哪裏來的?大覺之體就是這五種。《佛地論》,「具如佛地經,及彼論說,然要唯有二,無所不攝」,如果你說得更簡單一點、更扼要一點,那是說兩個,一個是「真理」、一個是「妙智」。真理是什麼?清淨法界。妙智是什麼?四智。你看看,說兩個跟說五個,是一不是二,把四智歸納成一句妙智。「融而無二,是諸佛地」,這句話非常重要,因爲有這句話,這就是佛法。真理跟妙智是一不是二,妙智是能覺,真理是所覺,真理是清淨法界。這不同于哲學,哲學能所是對立的,佛法能所是圓融的。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佛法所說的體性,這個就是佛地。

  

  「並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爲地」,這是說爲什麼稱作地,地是什麼意思,這是講了叁個意思,有生成住持。第一個是「能生萬德」,這就是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它有生,生就是現。「成熟自他」,智慧:四智、妙智,能令自己入佛境界,證入佛地,這個智慧也能幫助別人明心見性,所以有成熟自他這個意思在。第叁個意思,「任持萬德」,任是自自然然的任運,沒有一絲毫勉強;持是保持,萬德萬能是自性當中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任持的意思。這一句是總,下面這些疑問,這一句是總,向下都是講佛的果德。「總」,全都包括在裏面,實在講一句就問完,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理解。所以,什麼叫佛地一定要搞清楚。第二句:

  

  【雲何是諸佛境界。】

  

  什麼是『諸佛境界』?「諸佛」,前面講的是諸佛地,你就曉得,從初地都是諸佛,在圓教裏面講初住菩薩就是諸佛。諸位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金剛經》上講的諸佛,江味農居士的注解裏面,「諸」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是諸佛。在別教裏面講,初地明心見性,別教初地等于圓教初住。如果我們講十住、十行、十回向,那就不曉得講的是別教還是圓教;如果講十地,大家就沒有問題,肯定是明心見性法身菩薩,肯定是法身菩薩。諸佛境界,什麼叫做佛境界?我們先要把境界這兩個字搞清楚,「境界」就是你自家勢力所及的淨土。譬如我們現在這個國家,國家的國力能夠達到的這個界限,這是我們國家的境界。在個人來講,我所得到的這個果報,果報也有界限,我所得到的這個果報,這個果報是我的境界。界是界限,我智慧能夠達到的,我能力能夠達到的,我影響力能夠達到的,你所能達到的那叫「境界」。《無量壽經》法藏比丘說,「法藏白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就是說這個意思。佛說的意思太深,我的智慧達不到,我的能力達不到,那就不是我的境界。所以簡單的講,我們心思之所及,我們想象能夠達到的,這個叫界。譬如我們的眼,是以色爲境界,真的它有界限,音聲我們眼見不到;耳以音聲爲境界,鼻以氣味爲境界,舌以酸甜苦辣鹹味爲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它能達到的範圍。

  

  境界兩個字懂得、搞清楚了,現在我們要問,什麼是「諸佛境界」?清涼大師說「佛境界下諸句」,以下這些句子,「皆別明佛地之德」。前面一句問佛地位那是總說,這個是別說。大師的注解裏有,「言境界者,悲智所緣故,亦分齊故」,分齊就是界限。諸佛如來,諸位要記住,諸佛如來裏面有地位不同的,都稱作諸佛如來,只要是登地的菩薩都稱諸佛如來。初地這個佛如來跟二地佛如來,他們境界就不一樣,二地跟叁地不一樣,他們的境界就是他們的大悲心之所及,他們的智慧之所及,所緣就是能夠緣慮得到的,境界不同!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思惟觀察,看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周邊這些同學,看看他們的境界。起心動念都爲自己,這個境界很小,範圍小,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會爲一家人想,這個境界就稍微大一點;如果我們常常存心,常常思惟爲整個社會著想,爲社會大衆著想,這個人跟普通人就不一樣,他的悲心、他的智慧比普通人要大,他可以出來替大衆辦事。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世主,是社會大衆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世主就是領導人。佛、菩薩都是世主,因爲他教化一切衆生,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大衆接受他的教化,是他的學生,這是他悲智之所緣。所以它有界限,分齊就是界限,分是一分一分,齊是等齊,他跟哪一分等齊?這個等齊都是講大分,譬如你上學去念書,你是什麼境界?你是一年級,他是二年級,這是大分;細分,你同一個年級的,我剛才講了,每個人程度並不一樣,換句話說,每個人的境界都不相同。修行人亦複如是,菩薩也不例外。所以說,「廣亦無量」,廣說說不盡。「略有十種」,這個略說,前面有簡單的介紹,在菩薩贊頌裏面,贊頌十地,贊頌十波羅蜜,贊頌如來果地上的十力、十種智力,這是總說;別說,那就太多了。第叁個問題:

  

  【雲何是諸佛加持。】

  

  這個意思很深,我們常常都求佛加持,佛怎麼加持?實在講我們很模糊,到這個地方你看看菩薩還提出這個問題,如何是諸佛加持?是不是時間到了?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句我們明天再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六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