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化衆生也是沒有期限的。世間找不到這樣的好人,找不到這樣的好老師,我們要學佛,就應當以釋迦牟尼佛做我們的榜樣,做我們的模型,我們照這個模型來塑造自己,成就自己,那就對了。最後一首:
【法雲廣大第十地,含藏一切遍虛空,諸佛境界聲中演,此聲是佛威神力。】
第一句把十地菩薩的名號說出來了,「法雲地」。『法雲廣大』,「法雲」是比喻,法是諸佛如來所修所證的大法;雲這個字表法的意思在前面講得很多,它表示的是「非有非無」、「非色非空」,我們一般講「相有體無」、「事有理無」,你才能夠看到諸法實相。諸法無量無邊,廣大!十地菩薩稱爲「法雲地」。
『含藏一切遍虛空』,這是十波羅蜜裏面「智波羅蜜」。這個智能幫助六度裏面的般若波羅蜜,智波羅蜜是從般若波羅蜜裏面生出來的,換句話說,是般若波羅蜜裏面的一分作用。講十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方便、願、力、智」這四種都是後得智、權智,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可以分爲這四種。智波羅蜜能夠幫助般若波羅蜜的圓滿,這個話怎麼講?我們從比喻來說,諸位細心去體會,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我們把老師比喻做般若波羅蜜,把方便、願、力、智比喻做四個學生,老師教學生,學生也常常幫助老師,學生提出問題來,老師沒有想到,問題提出來之後,往往幫助老師開智慧。老師教學生,學生資助老師,這叫師資道合、教學相長。學的人有進步,老師教得好,天天有進步,老師也有進步,教學互相都有長足的進步,意思在此地。
這兩首偈,就是九地跟十地,我有一個講法,古人沒講過的,提供諸位做參考。九地菩薩是弘法的法師,十地菩薩是護法的方丈、住持;就好象學校裏面,九地菩薩是教員,十地菩薩是校長,我這個比喻提供大家做參考。所以護法不容易,當校長要了解每一個學科的教員,你才能夠請到好的教員來,完成你教學的目標。所以對于那個學科要內行,也要認識對這個學科有專長的這些人才,聘請他來教導,你的教育辦成功了。學校裏面科系很多,校長不必上課,教育是他辦的,所有一切教員協助他。所以一個寺院道場他是主席,叢林裏面稱方丈、稱住持,也稱主席,也稱導師。所以他「含藏一切遍虛空」,這是講他的深廣,不是普通人能夠知道的,他是教學裏面的行家、教育家。
在世間要有這樣的大護法,實際上在我們佛法裏面曆代的祖師大德都是護法。而護法的人多半在年輕時都是從事于弘法教學,到年紀大了,累積的智慧經驗豐富了,把教學上課的事情讓給年輕人,栽培年輕人。從前老和尚怎樣栽培下一代的年輕法師?他是有原則的,老法師講經,大家在一起聽,聽完之後,下一堂叫「覆小座」,有能力的人自動向老和尚報名,我參加覆小座。如果老和尚上午講經,下午你就覆講,你把老和尚所講的重複給大家講一遍,有能力講到百分之八十、九十,你才有資格接受講經的訓練。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就要跟隨老和尚從事于寺院執事的工作,隨分學,你就不能學講經。學講經有兩個基本的條件:第一個是記憶力好,聽一遍能記住;第二個是理解力很強,這是兩個基本條件。聽一遍如果不能記得百分之九十,你就沒有辦法參加這個訓練,不容易!
所以培養講經的人才難,李老師當年開這個班,時間只有兩年,只辦一屆沒有第二屆。學生二十多個人,因爲都是在家居士,都有工作,每一個星期上一堂課,一年使用四十五個星期,所以兩年合起來,我們這個班總共只使用九十個星期。一個星期一堂課,九十堂課,我們一堂課是叁個小時。九十堂課,如果我們每天上一堂課,叁個月,訓練二十多個人,哪有這種能力?同學們有這個熱心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辦?李老師想出辦法,大家互相幫忙,二十多個人聽經,每一個人都寫筆記,這部經是哪兩位同學學習,我們所有的人寫的筆記統統給這兩個人做參考,他去整理、去寫講稿,用這個辦法。現在方便了,那個時候我們錄音機都沒有,現在可以錄音,可以錄像,你可以反複去聽。這是現在中下根性的人,一般中等根性的人都能學得成,在古時候一定要上上根人,剛才講的有超過一般人的記憶力,超過一般人的理解力,你才能夠學。這些人往往到年老了,就退出來當護法,專門教學,不問常住這些事情了。
『諸佛境界聲中演』,「諸佛境界」是講深廣難測,『此聲是佛威神力』。十地簡單介紹到此地,將來我們這個經十地品會細說。
第十段善勇猛菩薩贊頌:
【爾時善勇猛光幢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觀察十方,即說頌言。】
說偈儀跟前面有一些不一樣,前面菩薩的贊頌,我們都能看得出來他「承佛威神,普觀一切道場衆海」,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字樣,是『觀察十方,即說頌言』,因爲善勇猛菩薩的贊頌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福慧,所以就不限于道場了。「十方」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常講十方叁世沒有不包。做爲這一品的總結,結歸到如來的福慧。我們念叁皈依的時候常講,「皈依佛二足尊」,向下有十首頌都是贊歎二足尊,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德。第一首:
【無量衆生處會中,種種信解心清淨,悉能悟入如來智,了達一切莊嚴境。】
這一首是總歎佛,往下有八首是別名,最後第十首頌是總結。贊頌的目的,是希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都能夠悟入如來果地上的福德智慧。『無量衆生處會中』,這一句境界是無限的廣大,「無量衆生」是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剎土,一一剎土裏面無量無邊的衆生。「處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聚會,這個聚會範圍就廣大了,不僅是佛菩薩的聚會,包括世間所有一切的聚會,兩叁個人聚集在一起都是聚會。一個家庭,我們佛法裏面講,四個人在一起,一塊生活,一塊學習,一塊工作,就是一個小團體。而我們中國人講,叁個人就是一個衆,就是一個團體。佛法是四個人一個團體,是最小的團體,擴展到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的大團體,不管是大團體、小團體都無量無邊。這一句總顯衆多,盡虛空遍法界一個衆都沒有漏,我們稱「衆」而不稱「人」,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稱人不能包括九法界,稱衆全都包括了。爲什麼?九法界有情都是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衆的意思廣,衆可以包括人,人不能包括衆。如果我們講天、講人、講阿修羅、講餓鬼、畜生、地獄,都是講許許多多衆裏面的一種,單獨說一個「衆」就全部都包括了。不但包括有情,還包括無情,爲什麼?無情的那些現象也是衆緣和合而現的。所以衆的意思太廣太廣了。
『種種信解心清淨』,清涼大師注解這一句是講「心異」,所有一切衆生心不一樣,所以「種種信解」。如果我們把這一句分成兩段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種種信解」是妄想分別執著,是妄心,妄心不一樣;真心清淨,真心離妄,妄不礙真,真也不礙妄,妄絕對不會染汙真心,真心不礙妄心的發揮。重點是講,衆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如何能令衆生都能夠回歸到清淨心?這是佛陀的慈悲教誨。
佛教化衆生的目的何在?『悉能悟入如來智』,如來究竟圓滿的智慧,希望一切衆生能悟入。『了達一切莊嚴境』,「莊嚴境」就是福,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福德莊嚴。悟入就是我們講的證得、契入,換句話說,佛教化衆生的目的是希望一切衆生各個都成佛。《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切皆成佛」,這是佛的心願,跟凡夫不一樣,凡夫只希望自己成就,別人都比我差一等,都不能跟我一樣。那是凡夫,佛不是如此,佛是希望一切衆生各個都成佛。
菩薩尤其是了不起,菩薩是希望一切衆生,「你先成佛,我後成佛」。人家存什麼心?《地藏經》大家念得很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是什麼心?我們要回過頭來想想,我們是什麼心?如果只想到自己成就,我成就之後你們再成就,這不是菩薩心。菩薩心是你們大家先成就、先成佛,我最後一個成佛,這是真正的菩薩。也許你說這是地藏菩薩的本願,告訴諸位,每一個菩薩都是地藏菩薩,每一個菩薩都是觀音菩薩,每一尊菩薩都是普賢、都是文殊。菩薩是修德,諸佛如來是果德、是性德。佛代表性德,菩薩代表修德;修德,大經裏面常常說,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一修一切修」。地藏菩薩決定具足所有一切菩薩圓滿的修德,決定具足觀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普賢的大願。同樣的道理,觀音菩薩一定具足地藏菩薩的孝敬、文殊的智慧、普賢的弘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你在某種機緣上偏重在哪個法裏面,這個時候權稱你爲某某菩薩。菩薩哪有名號!名號是臨時建立的,「名可名,非常名」,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尤其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裏面給我們講的大衆,總有一百七十多個團體,這個「衆」現在人叫團體。每一個團體裏面的大衆都是無量無邊恒河沙數,爲什麼?它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在不在《華嚴經》這個數字之中?在,一個都沒有少。所以《華嚴經》不是這個經本,你把經本看作《華嚴經》,你永遠不能入華嚴境界,《華嚴經》就是虛空法界一切衆生。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的四無礙法界,四種,理沒有障礙、事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顯示出真解脫、大自在,顯示出圓滿的智慧,究竟的福德。你要是懂得了,《華嚴》不能不學,學《華嚴》才能圓成佛道。你現在不學這個法門,你將來會學這個法門,這是佛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化衆生唯一的課程。《法華經》上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華嚴經》是一乘法細說,《法華經》是一乘法略說,《法華經》跟《華嚴經》境界完全相同。二乘、叁乘是佛方便說,這是佛的真實說,我們要懂。它跟淨土跟任何宗派都有密切關系,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