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違,不能夠隨順佛陀教誨依教奉行,我在這裏住幾天就走路了。我去到哪個地方想要一個道場,真的是心想事成,我相信你們能夠信得過我這個話。人信願解行一定要如法,不必要享福,但是要修福,要積集福德,向佛菩薩學習,要求智慧。過去圓瑛法師他的小講堂,我去參觀過,他匾額「叁求堂」,他老人家自己寫了一副對聯,「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叁求。那我們現在要反省反省,我們求什麼?至少圓瑛老法師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你要滿你自己的願望,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常常講的「受持讀誦,爲人演說」。
「普藏等門」,這四個字意思含得太深太深了,把菩薩所修學的法門包括盡了。「等門」就是所說的十種平等心。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引出來,「叁十六經」,就是《華嚴經》第叁十六卷。叁十六卷這一段經講什麼?講五地。這個地方是贊頌,真正要學到五地是在第叁十六卷。我們現在這一冊是第五卷,到時候我們要詳細的去研討學習,在這個地方順便把它的名稱說一說。第一個「于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就是我們看過去的佛法、諸佛所說的一切法,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沒有兩樣。第二個「未來」一切諸佛所說之法,與本師釋迦牟尼佛講法也沒有兩樣。第叁個講「現在」諸佛,現在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也無異于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什麼?佛佛道同,到佛的果位他所證得的是究竟圓滿,所說哪有不同的道理?諸位要知道,那個不同只是言詞不同、淺深不同、廣略不同。廣是說得多,略是說得少,這個不一樣,義理完全相同。五地菩薩肯定了,他沒有疑惑了,他對于本師真正尊重,于是師資道合。我們一般俗話常講,老師像一個老師,學生像一個學生;學生對老師決定沒有懷疑,老師對學生一定是因材施教,在佛法是觀機施教。
第四個是講「戒」,也就是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導學生的那些方法、規矩也是平等的。你要說爲什麼?那些方法規矩是性德,一切衆生自性裏頭本來具有的,不是佛製定的,不是佛發明的,不是佛創造的。如果他有發明、他有創造、他有製作,給諸位說,他是凡夫,爲什麼?隨順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才會有這些東西。如果隨順法性,沒有,法性一切現成,哪裏會有創作?諸佛如來圓證究竟的性德,所以他所表現的、他所說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那怎麼會不一樣?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經題上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如來無有法可說」,所以他說他一生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佛法,誰要說他說法,佛說那是對他的毀謗。確實沒有說過法,沒有說法說了四十九年,那說的是什麼?清涼大師注解講得好,他說釋迦所說的,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乃古佛所說。這個意思就像孔老夫子自己敘述自己的學說一樣,夫子教學他所教的是古聖先賢的成法,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沒有創作,所講的都是前人的。清涼大師這個意思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都是過去古佛所說的,沒有一字一句是他的意思。
我們今天學習聖賢的大法,自己有意思在裏面錯了,自己沒有絲毫意思在裏面,那就對了。沒有絲毫意思,你怎麼能懂?你自性智慧透出來了。你透一分你就懂一分,你透兩分,你自自然然懂兩分,哪裏需要研究?一研究麻煩就來了。研究是什麼?研究是心意識,心意識是性德的障礙,性德如何能現前?所以佛法不講研究,講參究;不講研學,講參學,那個參跟研差別在哪裏?研裏頭有心意識,參裏頭沒有心意識。什麼叫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心是落印象。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這樣的學習叫參學,這個方法能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我教同學們,在我們初學的階段一定要肯定我們是初學,經典,教你去讀經很難,爲什麼?真的不懂,看注解也不懂。所以我讓大家聽我講,而且要重複。我講經這一堂課一個小時,你把這一個小時重複聽八遍,一天八個小時你把這一片聽八遍,每一遍都要非常認真。不能說「這個我已聽過一二遍了,沒有什麼意思。」那你就錯了,你的煩惱妄想起來了。很認真的聽,聽八遍,這樣能攝心,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成就你的根本智,奠定你修學大乘的基礎,目的是在此地。
楊老師告訴我,他在此地真正真幹。幹了這幾天之後他告訴我,他說八遍不夠,跟我商量,「能不能兩天十六個小時,我們聽這一片?」我說對,你講的話沒錯,八遍是不得已,現在人的根性,他能聽八遍就了不起。多少多少年輕人,聽一遍不想再聽第二遍,哪裏會有成就?我聽到他的話,「你聽八遍還不夠,還希望再聽八遍,難得!」這真正叫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所以不叫你研究討論,我說的話說得很白,爲什麼?你們現在沒有開悟,你們現在用的都是心意識。所以在這個階段當中,不需要去討論,不需要去研究。研究,說老實話是胡思亂想,討論是胡說八道。我用這個方法是經上講的,積集福德,求根本智。這個方法古人用,用了幾千年;現在人忘掉了,差不多有一個甲子不提倡了,沒有人用了。現在人忘得幹幹淨淨,這裏面的好處完全不知道。我們要想得真實的利益,過真正美滿幸福的生活,能夠得解脫道的,還是要學古人的辦法,今人這些科學的方法不管用。
這是戒,「戒平等」;我們明白這個意思,我們對于釋迦牟尼佛製定的這些方法規矩,我們會很歡喜的接受,認真去受持。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說五地菩薩的十種平等心,在上一節我們講到第四「戒」平等。
第五是「心」平等,菩薩的心跟一切諸佛如來的心平等了,佛跟佛的心是平等的,五地菩薩的心跟佛心也平等,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是一,妄心是二,妄心不平等。我們投胎到這個世間,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個世間人這麼多,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雙胞胎的兄弟,你仔細去觀察還是不同。什麼原因?心不同,他用的是妄心,妄心裏面就是我們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每個人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所以說相隨心轉,相是從哪裏來的?心變現出來的。相是心性的相分。到五地菩薩以上,他這個相貌跟佛就一樣,心一樣,所以佛門裏面用藝術來表法,菩薩的相跟佛的相非常接近。聲聞緣覺那就有很大的差別,也是各個不同,但是你仔細觀察,他都是善良的相,沒有凶惡的相。佛的心是什麼心?菩提心是佛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佛心。五地菩薩完全用這個心,不夾雜毫分不善;不善,我們是總說。真誠心絕不夾雜毫分虛僞,清淨心絕不夾雜毫分不淨,所以心平等了。換句話說,四地以下的菩薩沒有這十種平等,也就是說他那個心還夾雜毫分不善,沒有證得平等的境界。
第六是「除見疑悔」平等,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對于諸佛如來的教法,沒有疑惑了,也不會有後悔了,決定沒有錯誤的見解,我們常講正知正見。第七種「道非道智」平等,他有這個智慧,正智慧,知道哪個是道,哪個是非道;換句話說,菩提道上他認識路了,他不會迷失道路,不會迷失方向。哪一條道是成佛之道?哪一條道是菩薩之道?其實這些佛在經論裏面爲我們講得很多,而是我們自己麻木不仁,我們把佛這些重要的教誨在日常生活當中忘得一乾二淨。菩提心,這是修學證果的正因,學佛的同學哪個不知道?在家出家你都能記得,你也能說,你就是做不到。起心動念、待人接物還是用虛僞,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不舍貪瞋癡慢;好善好德知道,說說而已,大慈大悲回向發願也只是形式而已,沒有去做。縱然去做,做得太少了,你所做的跟佛菩薩比,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不到,那又有什麼用處?
所以我們看到佛菩薩教學的方法,不同于中國古大德,顯示出諸佛無盡的慈悲,他有耐心。中國古大德教學,你要是不能接受,人家不教你;連孔老老夫子都說:「舉一隅,不以叁隅反者」,孔老夫子都不想教你,你反應太遲鈍了。歡喜教聰明人,「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這種學生,我們中國古大德非常歡迎,有高度悟性的學生。你看看佛,佛對于最愚蠢的學生,一點悟性都沒有的,他能夠不厭其煩,天天重複的來教導他,比慈母愛她的嬰兒還要多,這是佛對衆生的大恩大德。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十波羅蜜在《華嚴經》裏面,幾十次的重複;這個我們中國古人他不會做這個事情,他一遍說過絕對不會有第二遍重複的,第二遍重複都可以刪掉了,佛不如是。
擺在我們面前十條道路,十法界,什麼叫「是道」?你的心行與這條道相應,是道;與這條道不相應,非道。我們今天能夠受持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十大願王,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佛道,這是成佛的無上道,你能這樣學,是道。如果你說我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些我都不要了,我都不學了,非道!你不是學的佛道。你造貪瞋癡,你走的是叁惡道,貪瞋癡跟叁惡道相應,是道;如果你修戒定慧,墮貪瞋癡,非道,不相應。舉這個例子大家好懂,我們這一生落在人道裏面,怎麼會到這一道來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過去生中修行五戒十善,這個因成熟了,五戒十善的業力牽引我們到這一道來受生,是道。這一生得人身了,能不能繼續修五戒十善?如果繼續修,念茲在茲,念念當中不失五戒十善,來生人道決定不會失掉,來生還得人身。如果修得好的,積集福德大的,他就生天道。我們自己想想,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認真的去受持五戒十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五戒十善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你要想來生得人天道,非道!佛清楚,五地菩薩以上的都清楚。
第八條是「修行智見」平等,修行要智慧,要有正知正見,八正道上講的正見。在修行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