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念佛求生淨土,念佛就是「奢摩他藏」。念佛堂主七師常常警惕大衆,「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這是念佛堂堂主的口頭禅,時時刻刻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奢摩他藏」,提起正念就是一句六字洪名,那是正念,念佛法門裏面的正念。「堅固忍」,你才能保持得住;你要沒有「堅固忍」,你怎麼能保持得住?忍辱波羅蜜,對人爲的加害要能忍,決定沒有一絲毫計較,與一切人都能夠和睦相處,這是什麼?修忍辱波羅蜜,這是你積集福德。第二對環境,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要忍,順境裏面不生貪念,你要忍這個,逆境裏頭不生厭惡,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這靠忍辱。第叁說到我們這個經上,修學法門你要能忍耐,你不能忍耐你怎麼能成就?你要想成就沒有別的,忍到底!從初發心忍到成佛,成佛之後爲了教化衆生,還是不能放棄忍辱的形象,我還要做出忍辱的樣子給虛空法界一切衆生看。這叫行菩薩道,這叫普度衆生。

  

  清涼大師講叁地裏面四個意思,第一個就是一定要知道「積集福德」,第二個「修諸禅定」;第叁個「忍度偏多」,菩薩在這裏十度齊修,偏重在忍辱波羅蜜,這個事情我們自己要知道。假如我們自己悭吝貪愛這個念頭重,我們偏重在布施。如果我們造作惡業這個習氣很重,有意無意都與惡業相應,我們就偏重在持戒。如果我們沒有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有始無終、有頭無尾,總不能成就,學一個法門學了很久的時間不能得力,你就要懂得忍度要偏多。後面這兩句「聞持廣博」。

  

  『法雲廣大悉已聞』,這一句是講博學多聞。「法雲廣大」,是說諸佛菩薩說法說得太多了。這是叁地菩薩,不說其他的了,就從華藏世界來講,初住到十回向叁十個地位,再加上叁地,叁十叁個位次,叁十叁個位次你想想看,他親近多少諸佛如來?尤其是登地以上,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第一首偈「神通境界等虛空」,第二首偈「普見十方無量佛」,這一句「法雲廣大悉已聞」與前面完全照應,這是真的,這不是想象的。我們如果想廣學多聞,是有次第的,人家到叁地,四弘誓願裏面第叁條才圓滿成就。我在學佛的時候,這個事情曾經細心的想過,我要怎麼學法;我自己這個作法我也勸導同學,我們要認真在斷煩惱上下功夫。那是什麼?積集福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事情要到極樂世界去,現在做不到。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往生的人,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們的福報等于七地菩薩,我們這才講叁地,比叁地高得多了。所以我們知道他有能力親近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法雲廣大悉已聞」,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現前了。

  

  所以四弘誓願後面兩願,都要到極樂世界才能完成。現在我們要修的?前面兩願,我們要幫助一切衆生,要舍己爲人,「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就是圓滿功德。我來到這個世間不是爲自己的,是爲衆生的。所謂義人,義是什麼意思?義是義務、盡義務,爲一切衆生服務的,不求果報,不求回報。要求回報那就不是義務,那是商業行爲,不求回報。中國古人講義氣,「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爲報」,現在在這個社會找有這種觀念的人,沒有了,找不到了,這個社會焉能沒有災難?社會的人都不義,我們怎樣幫助他?我們要講義,要行義。心裏要存義,做出道義、仁義、情義、恩義的形象,就是幫助社會,就是廣度衆生,做出樣子給人看,做出樣子給鬼神看。

  

  『摩尼果中如是說』,「摩尼」是究竟圓滿的佛果,究竟圓滿佛果裏面是這麼說的。菩薩在大乘法裏面總共五十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分爲這五位,五位每一個位次裏面都有十個階級,每一個階級修行的是同樣的科目。譬如我們在這裏看到叁地修忍辱,你就曉得叁信位修忍辱,叁住修忍辱,叁行修忍辱,第叁回向修忍辱。初住修布施,初行修布施,初回向修布施,初地修布施。但是《華嚴》跟其他的不一樣,一修一切修。它有一個偏重,叁地菩薩十度圓修,偏重在忍辱波羅蜜。我們要學教是可以學的,我們是在信位,甚至信位還不到,所以我們也能夠十度齊修,這就是圓頓的根性。但是要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知道重點在哪裏。

  

  

  

  偈頌第五首:

  

  【焰海慧明無等地,善了境界起慈悲,一切國土平等身,如佛所治皆演暢。】

  

  這是雲音贊頌四地菩薩的一首偈,也有四個意思。在第一句裏面,贊歎菩薩的智慧,把四地的名稱說出來了,四地叫「焰慧地」。『焰海慧明無等地』,「無等」是說他超越世法,世法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名號上完全顯示著智慧。實在講前面叁地智慧已經透出來,發光了。光從哪裏來的?從戒來的,佛家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他智慧是這麼來的,所以叁地發光了。四地慧成就了,智慧之大,像海洋一樣,所以「焰海慧明」,智慧非常的明顯,世法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

  

  『善了境界起慈悲』,「善了境界」這是第二個意思,「了」是明了。清涼大師注解「了道品境,異凡夫故」,「道品」從綱領上講是叁十七道品。這叁十七道品我們要注意,一般人提到這個法門都以爲這是小乘教,沒有錯,小乘確確實實是依叁十七道品修學。我讀過天臺大師四念處注解,四念處只有四條,怎麼有厚厚的一本書?我展開來一看才曉得,才恍然大悟,原來四念處不是專門小乘人學的,他分藏教四念處、通教四念處、別教四念處、圓教四念處。四念處是叁十七道品的第一科,于是我們才曉得叁十七道品通大小乘,通宗門教下,通顯教密教,換句話說,包括一切佛法,不是那樣單純的。

  

  「了」是明了,上面加個「善」,這個意思就深,意思就廣。加個「善」,活活潑潑的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落實在「衆生無邊誓願度」。「善了」兩個字也可以這麼說,「了」契理,「善」契機,理機雙契叫「善了」。道品的境界,觀身不淨的境界是什麼?觀受是苦的境界是什麼?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換句話說,叁十七道品有叁十七種不同的境界,明了!叁十七道品一展開,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門,無量無邊的境界。這不是凡夫,凡夫對于境界完全不知道,凡夫確實是醉生夢死。佛在經論上常常講「可憐憫者」,這個話千真萬確,一點都不過分,真正是迷惑顛倒、醉生夢死。唯有修行人逐漸逐漸覺悟了,逐漸逐漸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到四地菩薩智慧是大開了,「善了境界」。

  

  凡聖的差別就是在迷悟,一念覺悟,凡夫就成佛。華嚴會上圓教初住以上,天臺家判定分證佛位,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不過這個佛還沒有圓滿。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講義裏面講的諸佛,他就用這個意思來說。「諸佛」是說什麼意思?就是四十一個階位,四十一種不同的佛。初住是佛,二住是佛,叁住是佛,一直到等覺,四十一個階位叫諸佛。究竟圓滿那是最後的究竟佛,分證位佛有四十一個階位稱諸佛,這不是凡夫。下面一句「起慈悲」,慈悲不同于小乘。二乘人有能力斷煩惱、斷習氣,辟支佛斷習氣,慈悲心生不起來。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大乘佛法常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慈悲就是世俗人講的愛心;爲什麼佛要換個名詞,不叫愛叫慈悲?這是揀別世間人的愛,它裏頭有情,情是迷、是不覺,諸佛菩薩的愛裏面是智不是情。換句話說,這個愛心是以智慧爲基礎的,我們給它換個名稱叫做慈悲;假如這個愛心是以情識爲基礎的,就稱它作愛。佛這麼一區別,凡聖就顯示出來了。諸位一定要知道,世間人講的愛是假的不是真的。爲什麼?它是情識做基礎,那個情識千變萬化。今天跟你好,愛你,明天跟你不好,惱你、害你,哪裏是愛?佛菩薩的慈悲是真的、是永恒的,永遠不變的。你誤會佛菩薩、你侮辱佛菩薩、你傷害佛菩薩,甚至于你毀滅佛菩薩,佛菩薩還是那麼愛你,絕不因爲你的行爲有絲毫的減弱,不要說愛心退轉,愛心減一分都沒有。所以慈悲是真愛,世間那個愛情是假的,決定不是真的。

  

  我們學佛要學慈悲,我們學佛要學真心。對任何一個人、對任何一個衆生坦誠,用真誠心來對待。也許有人說,別人都是虛情假意對我,我用真心對待他,那我豈不是吃虧了嗎?沒錯,眼前吃一點小虧,這是不能避免的,後來得大福報。我說這些話這叫方便說,不是真實說。雖不是真實說,也不是假話。真實說怎麼樣?你決定不吃虧。將來得大福報,現在也得福報,現在得福報這個福報「隱」,就是不顯,你沒有發現;來世得福報,明顯。這一世你得福報,你能夠忍受,你能夠原諒冤親債主,原諒那些傷害你的人、毀謗你的人、侮辱你的人,你不把他們這些惡行、惡事放在心上。我們現在得什麼好處?不生煩惱,清涼自在,業障消除了。業障消除,後面什麼東西來?福報、智慧就來了。你看看現前得的這個福大不大?很少人能夠體會到,這個大福報好象是根、好象是芽,才發芽像個小草一樣,沒有注意到,它會長成大樹。所以給你講真話,立刻就得福報,所謂是災消福來。

  

  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這個道理了解得愈透徹,你就幹得愈認真,你就幹得愈努力。你爲什麼做不到?爲什麼做而做得不及格?我常講的十成裏面,你只能做到一、二成,也就是一百分裏頭你只能做到一、二十分,算不錯了。許許多多人我見到的,一百分裏頭只能做到一、兩分,不起作用。爲什麼做不到?不能克服自己的習氣,一絲毫都不能忍受,他怎麼能成就?他沒有見到,他生不起慈悲心。菩薩在此地,「善了境界」,這說明他不是凡夫,他是聖人。「起慈悲」,他是大乘菩薩,他不是小乘。

  

  『一切國土平等身』,這是第四個意思「淨身土」,他得清淨心,清淨平等覺他證得了。爲什麼?清涼大師注解講「離身見」,見思煩惱裏面的身…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