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講得很好,你命裏頭該不該中,是命,不在乎你文章好壞,在乎你有沒有這個命,這個命是你祖宗有沒有積德,你自己有沒有德行。祖宗積德,自己也有德行,你命裏頭該中。文章再好,祖宗沒有積德,自己也沒有德行,多次參加考試都落第。所以考中回家第一個祭祖;第二樁事情接著拜老師,感謝老師教誨之恩。拜哪一個老師?啓蒙的老師,你們想想看這個味道。啓蒙的老師可能是個窮秀才,真的,一點都不錯,他的學生今天高中狀元了。古時候社會有人情味,現在沒有了,別說是見不到,聽都聽不到。在半個世紀之前,還有說書的,說唱藝術裏頭有說書的,講故事會講到這些地方。我念小學的時候,茶館裏面都有說大鼓書的這些人,我最近打聽了一下,聽說北京還有,大家一面喝茶一面聽說書,說完之後,隨便給幾個銅板。那是教育,很好的社會教育,所說的內容都是因果報應、忠孝節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因果不能不信,能深信因果,持戒就不難。
戒律在佛法裏面大分爲叁大類,第一類叫「律儀戒」,這是有經文的。「律」就是戒律,有文字記載的、有條文的,「儀」是威儀,日常生活當中的規範,也有記載的。像我們最常見的《沙彌律儀》,前面十條戒是屬于律,後面二十四門是講威儀,律儀戒;比丘戒裏面兩百五十條,真正講戒律只有十叁條,前面十叁條是戒律,後面是屬于威儀,這些都是屬于律儀戒。第二類叫「攝善法戒」,這個戒律裏頭沒有,佛沒有說到的,但是諸位要記住,佛講的總綱領、總原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講的原則,你想想這樁事情是善還是惡。譬如很多人講,抽煙戒律裏頭沒有,是的,這個律儀戒裏頭沒有,那抽煙不算犯戒;攝善法戒裏面,你想想抽煙對自己有沒有利益,如果這是不善的,佛雖然沒有說,我們自動要把它戒除,這就對了。這個範圍就廣,我們自己要有智慧去辨別,對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善的,這一條主要是對自己,確確實實能夠幫助自己身心清淨,幫助自己遠離障難,佛雖然沒有說,我們一定要做。第叁種叫「攝衆生戒」,利益衆生的,佛雖然沒有說,這個事情對社會大衆有利益的,一定要去做。佛沒有講的很多,四十九年哪能講得完?時間太短了,你要懂得原理原則,要抓住綱領。清涼大師在這裏說:「律儀、攝善,得淨身果」,這兩種得清淨身,實在講得清淨身幫助你得清淨心。你想想看,心不清淨,身怎麼能清淨?但是身清淨會幫助你心清淨,遠離一切不善的外緣,得清淨身果。攝衆生戒能幫助衆生離苦得樂。
淨戒,跟前面一樣遍十方。『故獲淨身遍十方,普滅世間諸重苦』,這就是叁聚淨戒的效果。所以,戒是清涼。一般人嫌戒太煩了,有人說「吃人的戒律」,這大概是套一般人反對儒家的,儒家講禮,禮太繁瑣,「吃人的禮教」,這都是錯誤的見解,誤導社會大衆,造作罪業不淺!所以菩薩起心動念都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但是要真正利益衆生,自己先要修成一個好的形象。嚴持戒律才是標准的好形象,爲什麼?戒律是佛的日常生活行爲,佛這種日常生活行爲是出自于自然的,換句話說,是圓滿性德的流露,自性純善。連我們中國古時候教兒童《叁字經》,《叁字經》上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是從自性本善裏面流出來的行爲,就是這樣子的!確確實實,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是哪個人製定的,自然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樣子,你把這個從生活當中記錄下來,佛是這樣做的,我們要跟他學習。他自然,因爲他的本善流露出來了,我們的本善被埋沒,被煩惱習氣蓋覆住,透不出來。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是學習將我們自性的本善流露出來、自性的性德流露出來。所以佛教,我們非常尊重、非常佩服,他不是牽著人鼻子走,高明極了,全是自性流露。
法界菩薩贊頌第叁首:
【往昔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實無分別,是故色相皆圓滿,普放光明照十方。】
第叁是「忍辱度」,清涼大師注解簡單說明忍辱的定義:「堪受諸法,未能忘懷,名之爲忍」,這是就僧人來講的。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接觸到的人事物,這就是經上講的「一切諸法」,沒有能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忍」。如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忍」字也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忍辱波羅蜜是對九界凡夫所說的。這一條在菩薩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我們在《金剛般若》裏頭看到,佛告訴我們,積功累德,斷惡修善,首先是布施,可是你的善福要能夠保住,那要靠忍辱,如果不能忍,你所修積的功德保不住,福德沒有問題,功德保不住。
我們想到從前有個故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見到梁武帝,梁武帝在達摩祖師面前誇耀他的功德,他一生確實是佛門的一位大護法,以他的地位、權勢,爲佛教建立道場,就是建立寺院庵堂,大大小小四百八十座,照顧出家衆幾十萬人,這是我們佛門,大概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位施主。達摩祖師來的時候,他向他誇耀:我在佛門做這麼多好事,功德大不大?達摩看起來是個老實人,不懂得察言觀色,說了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這梁武帝這是滿心歡喜被達摩祖師澆了一盆涼水,所以對達摩這個人非常冷淡,不肯幫助他,不肯護持他。如果達摩那個時候要能察言觀色,說一點善巧方便討梁武帝的歡喜,我相信梁武帝會對他大力的護持。但是祖師爺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實話實說,決不攀緣,甯願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也不願意討好梁武帝,值得我們後人效法。梁武帝如果要問:我的福德大不大?福德很大,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爲什麼?我們在此地看到了,功德要具足七最勝,梁武帝這種布施裏頭不具足七最勝,沒有清淨心,還有傲慢心夾雜在裏面,有染汙、有不平、有愚癡,所以他修的是福,叁界有漏的福報。
真實功德是斷煩惱,決定增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那是功德。所以功德,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用「戒定慧」叁學作比喻,持戒有功,得禅定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是德。你持戒不能得清淨心,持戒是福,不是功德,這個道理要懂。你修定,修定不能夠大徹大悟,你是修的世間禅定,是福,怎麼說是福?你將來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享福,不能了生死。如果你修定開慧了,那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別在此地,我們不能不辨別。世間的福報容易修,出世間的功德不容易修。成就功德最重要的因素是忍辱,你要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功德。
「忍」,同時有「忍可」的意思,「忍可」就是同意,我承認他、同意他、肯定他,這就是智慧,忍是智慧裏頭的一分,對于事、對于理,都有忍辱波羅蜜。它的性體,「即以無瞋精進審慧及彼所起叁業爲性」。我們爲了初學容易理解起見,離開這些佛學的名詞,簡單的說,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順境善緣不生貪戀之心,你要能忍,不生貪戀,沒有貪愛、沒有留戀,這是對順境的;對逆境、對惡緣,決定沒有瞋恚的心,沒有報複的心。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慈悲,是忍辱波羅蜜所依的,忍辱波羅蜜的體性落實了。所以這一條不容易學習,原因在哪裏?我們對于順境,很喜歡的生活環境;今天這個世間動亂,大家都希望找一個安定的地方去居住、去生活。新加坡不錯,許許多多的人都想移民到此地,生活環境過得太舒適,對這個地方起了貪戀心,舍不得離開,到你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說:新加坡不錯,我這裏住得很舒服、很好,我不想去了!把你了生死、出叁界的緣就打斷了。不要說是人間的大福報,天上的福報都沒有留戀,都不生貪愛。
一定要記住,能夠引起你貪瞋癡慢這煩惱,這個法不善;能夠勾引你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那個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你對于這些東西生起了貪愛、生起了執著、生起了留戀,你怎麼能脫離叁界六道?所以要能忍得過。這個世間人最難忍的是情執: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再擴展的時候有朋友之情。這些我們要不要重視?要重視,不能說學了佛,無情無義,那這個佛學了就有問題。學佛的人表現出來的是有情有義,有情有義,沒有貪戀,那是真實智慧。所以學佛的人像什麼?像舞臺上的演員唱戲,人生如戲,演得非常逼真,決定不是假的,給社會大衆作模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但是這裏頭有智慧,這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才能即世間出世間,即生死了生死,這叫菩薩,這是真實智慧,這叫真正慈悲憐憫一切衆生。所以心地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過的是真實智慧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做得非常圓滿,確確實實是九法界衆生的好榜樣,一絲毫留戀都沒有。
虛雲老和尚給我們做出的榜樣,我們有沒有看出來?這個老人很有趣味,一生喜歡蓋廟、喜歡修廟,看這個廟破舊,他發心把它修好,這個地區沒有寺廟,他發心去建廟,建好之後請一個法師來住持,全部交給他,他走了,不再聞問,這是人家講「放得下」。他所做的是爲衆生做的,是爲這個地區做的,不是爲自己,做好了就走了,給我們了好榜樣!你看有一些人建的廟,一生都舍不得放下,貪戀道場,死了以後到哪裏去?我們清楚,寺廟裏頭有老鼠、有蟑螂、有螞蟻,投胎做這些動物,爲什麼?他舍不得離開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男女婚配,他不能得人身,這個道場裏頭只有蟑螂、老鼠、螞蟻這些東西,他只好投這個胎。留戀他的道場,舍不得離開,這個事情往往有之。
最近還有這些事情,也不過就是這一兩年之內,我在中國大陸聽到的,這個寺廟老和尚死了,投胎什麼?這寺廟裏養的有狗,他投了狗胎,每天還在寺廟裏巡回,那是他的地盤,那是他辛辛苦苦建立的,愚癡不愚癡!虛雲老和尚往生兜率天了,什麼原因?他對這個一絲毫留戀都沒有,建…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