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佛菩薩的心,你不作佛也肯定作菩薩。
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一念相應心舍,則具十度」。舍就是放下。我初學佛,正式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舍而不取」這就叫布施,這就是施心。我放下,我決不求回報,我不想求要得什麼,這個心是施心,與七最勝相應。「不爲過非所汙」,這是戒。過,種種罪過,就是煩惱;非,是講種種不正見,邪知邪見。煩惱邪見不能夠染汙,這個心是持戒的心。「忍可非有爲忍」,忍可,我們一般講承認、同意、隨緣、不要去計較,忍可有這個意思,他有也好,沒有也好,這叫忍。這個意思講得很深,在諸法實相裏面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能不能接受?你能不能同意?你能夠接受、能夠同意,這是忍,得忍心。佛在《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就是忍。《心經》上一開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那是忍。我們佛法常講的「萬法皆空」,你能不能忍?這上能忍,那什麼都解決了,還有什麼不能忍的?
「離身心相」,這才叫精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它十條都跟放下相應,放下身心世界,這叫精進。「寂然不動」,這是禅定,清淨寂滅,如如不動。「決了無生爲慧」,這是般若波羅蜜,決是決定,了是明了,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既然不生,哪裏會有滅?當然沒有滅。只要說一個無生,《中觀論》上講的「八不」全都具足: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般若波羅蜜。「雖空不礙知相」,這是方便波羅蜜。雖然性體空寂,像佛在《楞嚴經》上說的,不礙萬象發揮,這是方便。就說這個意識心吧,意識心是空的,找不到在哪裏,像《楞嚴經》上前面七處征心,佛並沒有問阿難真心妄心,沒提真妄,心在哪裏?阿難所答的心是妄心,七處都了不可得。雖然了不可得,這個意識心它能隨緣現相。一些人睡覺都會作夢,夢中那個相是意識變現的,意識找不到,但是不礙它隨緣現相,方便!
我們現前這個相是怎麼回事?阿賴耶所變現的,《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現在這個相是阿賴耶所變的。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叫方便。希望成佛,這是願波羅蜜。成佛是爲什麼?成佛是爲了幫助一切衆生成佛,決不爲自己,這個願是真願。我自己早一天成佛,衆生少吃一天苦頭,我會全心全力幫助他;我要晚一天成佛,衆生就多吃一天苦頭。所以勇猛精進不是爲自己,是爲衆生。《地藏經》大家都念得很熟,光目女爲什麼那樣精進?婆羅門女爲什麼那麼拼命?因爲她們知道,她早一天成就,她母親早一天離開地獄,她要是晚一天成就,她母親在地獄就多受一天苦。這個願真實,這個願的力量推動她勇猛精進。
我們今天精進不起來,什麼原因?衆生痛苦好象跟我沒有關系,我早一天成就、遲一天成就好象無所謂,《地藏經》上這些經文多念念!什麼時候你能夠體會到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剎土衆生是自己的身相,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佛在經上雖然常常說,幾個人承認?幾個人認可?聽聽釋迦牟尼佛說的是不錯,不承認!不能接受。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你不是他、他不是你,堅固的分別執著,迷失了事實真相,所以悲願發不起來。什麼時候你體會到事實真相,那個悲願才真正能發得起來,衆生在受苦受難,就像自己親生父母在受苦一樣。不過現在人難了,親生父母受苦受難他也不問,不像從前了。
我往年在美國舊金山講經,有個同修告訴我,這個做兒子的跟他自己太太商量好,把他母親賣掉,他母親受苦受難好象覺得跟他沒有關系。現在是倫常道德已經斷滅了,這個世間怎麼會不遭難?怎麼能把一般外面這些衆生苦難看作是自己受苦受難?作夢他也想不到,你怎麼跟他講他也不會承認,他說你胡說八道,他說你頭腦有問題,你應該看精神科醫生。跟他講假的他相信,跟他講真的他不能接受,願發不起來。
諸位同學:我們現在接著講第九「觀心」,講到「願心」。「願」後面是「力」,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的「思擇不動爲力」,思是思惟,擇是擇法、選擇,不爲動搖,這個是力。「決斷分明爲智」,智是正確的判斷力,力是決定不會被外緣幹擾,自己確實能有主宰。所以十波羅蜜後面的四種:方便、願、力、智,可以說就是般若波羅蜜的作用,能夠助成前面五度,這是連智說,助成六波羅蜜達到究竟圓滿,它有這個作用。大乘法裏面講六波羅蜜沒有說得這麼詳細,十波羅蜜說得詳細,特別是對我們中下根性、初學的人來說,確實是很有利益、很有受用。
後面大師在這裏做一個結論:「一念方等,十度頓圓,縱七最勝,亦在一念,可以思准。」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一念方等」,這個「方」就是「才」,一念才平等,這個等是平等,十波羅蜜就圓滿了,所以佛的心是平等心。我們的心不平等,是希望通過修學十波羅蜜達到平等。果然一念平等,十波羅蜜一定圓滿具足,就是七最勝也不例外。七種最勝在于一念,如果有二念,二念就不具足了。我們《阿彌陀經》裏面常講「一心不亂」,念佛的功夫是以這個爲標准,以這個爲目標,要念到一心不亂。到一心,十波羅蜜、七最勝統統具足。爲什麼?一念決定平等,二念就不平等。淨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念到一心不亂,這個方法方便。禅宗用參究的方法,目的還是一心不亂。一心是禅定,不亂是智慧。用念佛方法來修就叫做「念佛叁昧」,用參禅的方法來修,禅裏頭還有許許多多法門,把它那個方法貫在叁昧前面,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叁昧,叁昧是一,方法不一樣。我們念佛方法把這個境界說成爲「一心不亂」,《華嚴經》裏面稱爲「一真法界」,一個意思!我在講經時常說,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能所是一不是二。大師說:「欲令行者,即之于心」,所以他在「觀心」用了四個字:「可以意得」,還怕我們對這句話有疑惑,又做了這一番解釋。從這些地方看到大師心很細,很慈悲,特別是對于後來的學者。
下面是第十段,第十段是解釋偈頌,請看第一首,第一首是布施波羅蜜:
【昔于衆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羅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見者生歡喜。】
四句偈,前面兩句是修因,後面兩句是講果報。大師在十波羅蜜每一波羅蜜前面都有簡單的開示。舍己利人,這叫做布施。布施的體性,「無貪及所起叁業而爲其性」,最主要的沒有悭貪心你才肯施,你才能施。叁業是身、語、意,這是能施的工具。我想布施,我要沒有身、沒有語、沒有這個意思,這個施不能夠起作用,不能現行。所以形象不能不要,沒有這個形象不能度無量無邊衆生,沒有這個形象也不能成就自己無上菩提,所以形象非常重要,身、語、意叁業這是形象。以無貪的心跟這個形象,這是能布施的性體。
布施有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是我們在平常講席當中常常提到的。財布施的目的、總的目的,都是斷悭貪。用這一個字財施,裏面包括是什麼?包括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用一個財來代表。換句話說,身外之物,包括自己這個身體,身體也是物,身體叫內財,統統能布施,現代人的話叫服務。我捐獻一切財物幫助需要的人,這是財施。我沒有財物布施供養,我用我的身體去當義工,去幫他服務,也是屬于財布施,內財布施。這是一個道場,是一個社會慈善福利的機構,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看到的:養老院、孤兒院、醫院,有很多年輕人利用假日或者利用他空閑的時間,到這裏面去做義工,幫助大家去服務,不要一絲毫的報酬,這是他用身體布施,用他的勞力、用他的時間、用他的精神,叫內財布施。內財不一定是像經上講的捐獻器官,捐獻器官也是屬于內財布施。
爲大衆服務,這種內財布施是非常普遍的,應當要學,斷自己的悭貪。我們去幫人做義工服務,斷什麼悭貪?貪愛自己的身體,生怕自己身體勞累了,要好好的養息,這都是貪心。世間人常說「這個人懶惰,懶死了」,你想想這句話什麼味道?懶惰會死,沒有聽說哪一個人勤快死了?沒聽說過。勤奮工作,尤其是做義工,舍己爲人,那我們學佛知道,這個果報,身體一定一天比一天強壯;縱然是自己身體多災多病,因爲他爲大衆服務,大衆的福報大,他肯利用自己身體爲大衆服務,他的業就轉過來了,報也轉過來了。爲什麼?不是自己的業報,衆生的福報!是這麼回事情。由此可知,利他才是真正自利,常常想著自己的利益,果報適得其反,得的是禍害,得的是災難,真正利益得不到。很可惜,這個道理真正懂得的人不多。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認真努力去做,遇到有緣人要勸導他多修布施。
財布施,果報得財富。法布施,目的是要斷吝法的心,嫉妒別人善法的心,斷這個煩惱的。無畏布施,是改變自己短命多病的業報。叁種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議。尤其經上教導我們,『昔于衆生起大悲』,昔是往昔,這是講諸佛如來,他在過去生中修菩薩道,生生世世,于衆生這一邊生起大慈悲心。『修行布施波羅蜜』,諸位看到「布施波羅蜜」,布施你就要想到財、法、無畏這叁大類的布施,波羅蜜你就要想到七種最勝。七種最勝裏面,世尊教導我們常念善法,常念就是心善,那就是菩薩種性。思惟善法,這是天天想善,觀察善法是行善。自己行善,看別人行善,這樣才能夠令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大師在注子裏面說得很好:「因中,大悲行施,已該此叁」,就是這叁大類的布施。「此悲亦是七最勝中前叁最勝」,安住最勝、依止最勝、意樂最勝,具足這叁條。
再看他的果報:『以是其身最殊妙』。財布施,你得財富,所以不可以吝財。在中國古時候,春…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