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九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的贊歎,在當時中國那麼大,出家的大德法師很多,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講經弘法的大法師,谛閑法師說:「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你」。真的,一點不假。我們沒有聽說哪個方丈、哪個住持和尚、哪個講經的大德往生站著,走的時候,死了還站叁天,沒聽說過,你才曉得老實人可貴。

  

  我這一生當中,看到、聽到的,念佛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沒有生病,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總有十幾個人,我們聽了很感動。這些人給我們現身說法,我們何必還要打妄想?爲什麼還放不下?自己跟自己做對頭,自己跟自己做障礙,把自己一生的大事耽誤掉了,這個都是心地嚴重的染汙而不清淨。我們明白了,學佛就要從這些地方學,萬緣放下,真放得下。世出世間事決不去打聽,打聽是什麼?攀緣。隨分,別人來跟我說我也聽,我一聽我明白了。

  

  今天社會一些狀況,我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不聽廣播,天天天下太平,沒事。偶爾同學來跟我說一說哪裏發生什麼事,他主動來告訴我,我沒有向他打聽,放下了。同學們往來,你來看我,我很歡喜,你離開的時候,我們心裏痕迹都不留。我沒有電話、沒有傳真,跟外界完全隔絕,清淨!現在人說老實話,唯恐自己心地清淨,身上還帶個手機,不自找麻煩嗎?手機不說別的,我就感覺那個電磁波會影響你的頭腦;我也聽人家講過,手機用多了,頭腦半邊頭都麻木,你說這個傷害多大!這不是自找麻煩嗎?什麼原因?都是放不下。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後面做了一個總結:「若七隨阙,非到彼岸」。這七條,隨便缺個一條兩條,你不能到彼岸,那就不能叫「度」,不能叫「波羅蜜」。「應各四句分別」,這個「四句分別」我們要知道,「四句分別」是什麼?舉一個例子:布施,是布施不是布施度,這個世間人很多會做。爲什麼說「是施非度」?他確實在做布施,以財布施、以法布施,他與前面講的七種殊勝不相應,所以他是施,不是度。第二種「是度非施」,這個人的心與七種殊勝相應,他並沒有做布施,他看到別人修布施,別人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他歡喜贊歎,他這個歡喜贊歎的心具足七殊勝,他是度,他沒有施,這個歡喜贊歎的功德,比那個修布施的人不曉得要大多少!他具足波羅蜜。第叁種「是施又是度」,這是真正通達佛法的人,是大乘菩薩,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與七殊勝相應。第四種,他不是施也不是度,看到別人修布施也歡喜贊歎,「哦!你做了很多好事!」自己的心與七殊勝不相應,所以這種歡喜贊歎,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羅蜜。一定要懂得,你要不懂,你怎麼個修法?大乘法無比殊勝,你要不讀經,你要不研究教,你修的是什麼行?絕對不是憑自己的想象去做那就行了,要知道我們平常想象都是妄想,不能成就。

  

  大師爲我們以十段分別說明,第二個「出體」,第叁個「辨相」,這兩條省略,到講解偈文的時候再說。第四段講「建立」,什麼叫建立?「爲十地」,十地菩薩修行當中對治十種障礙,十種障礙除掉之後,你就證十種真如,所以有十波羅蜜。由此可知,十地是正智,前面我們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在做預備工作,到十地對治十種障,這十種障是無明裏面的障礙。前面對治的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裏面的障礙,那個障礙斷掉,你不能見性;無明障礙破掉,才明心見性,地上菩薩稱爲摩诃薩的道理在此地。大師在此地爲我們解釋,用六度,大乘法裏頭常講的。六度,因爲有六種業障、很深重的業障,爲了對治這六種障礙,「漸修佛法,漸熟有情,故但說六」。六度懂得了,十度你自然就明了,十度是六度的展開。

  

  六度的前面叁種:布施、持戒、忍辱,這個我們先不講度,先就講福報,這個世間人最喜歡的。你講度,他還害怕,說要了生死、出叁界,他嚇死了,他不願意離開六道輪回,他希望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享富貴。那麼你能夠修布施、能夠持戒、能夠忍辱,佛講這是「增上生道」。道是六道,「增上生道」,這個「上生」是人道、天道,六道裏面把阿修羅也算一道。修這叁種得到的果報是什麼?大財富,經上講:「感大財體及眷屬故」。你施財,你決定得財富;你施法,你決定增長聰明智慧;你施無畏,你決定得健康長壽。財布施,用財物幫助那些需要的人。法布施這大家都懂,把如來無比殊勝之法介紹給一切衆生。無畏布施裏面,最重要的,現在大概我們同學們都做到了,素食,素食是屬于無畏布施,不食衆生肉、不殺生。另外一種,貧病,孤兒、老人,沒有兒女、沒有人養活的這些老人,我們看到有許多老人院,有許多孤兒院,許多醫院裏面有窮苦的病人付不起醫藥費,對這些人的布施叫無畏布施。

  

  在過去,放生也是屬于無畏布施,現在放生變質了,變得非常可怕。我這個地方做法會,預定哪一天我們舉行放生,到處去買魚、買鳥,這些獵人這一天特別去捕獲,爲什麼?今天有生意。你要不買,他就不去抓了,抓了賣不掉。你們有這麼多善心人要放生,他特別去抓。這不是放生,是害生,這不叫修無畏布施。所以我現在很少講放生,變質了,被一些惡人利用了,好事變成惡事,我們不能不知道。但是放生的心、憐憫一切衆生的心要常有。現在的機會非常難得,住在城市裏面都是超級市場,看不到活的東西,大概真正非常活的東西,可能有一些海鮮餐館裏面養在玻璃缸裏頭,我看到有些魚、有些龍蝦很活潑,在裏面遊來遊去,你向他們買,買了之後到外面去放生,它可能會活。一般超級市場買不到,都是冷凍的。放生不在多,有緣嘛!買個一條兩條,一只兩只,自己帶到河邊把它放去,不要搞大規模的法會,那個招搖生事,不是好事情!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智慧,你做的才是真實功德,與七殊勝相應。

  

  後面叁條:精進、禅定、般若,這叁條是「決定勝道」,勝是殊勝,爲什麼?這個能伏煩惱。精進度懈怠,懈怠是很大的煩惱、嚴重的煩惱。我們修行功夫爲什麼不能精進?念佛念了這麼多年,連功夫成片都辦不到,什麼原因?懈怠、懶散,學教不能大開圓解,參禅不能得定開悟,什麼原因?懈怠。所以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佛講善根,講世間的叁善根,就是世間法、六道裏面這都是世間,所有一切善法是從叁個善根生的:無貪、無瞋、無癡。菩薩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一個善根,精進。所以精進能得禅定、般若,「能伏煩惱,成熟有情及佛法故」。這是修行六個綱領裏面,前叁條跟後叁條用意不相同。

  

  又有一個說法,前面叁條:布施、持戒、忍辱「饒益有情」,這是對一切有情衆生有好處、有利益的。饒益有情是財布施,衆生歡喜,你以財物去幫助他。不惱害衆生,「忍彼惱故」,我們持戒、忍辱是能夠忍受衆生加給我們的煩惱。持戒的人決定不會傷害他人,別人傷害,我們能夠忍受。後面叁種對治煩惱,「勤修加行,永伏永滅」,精進對治懈怠,禅定對治散亂,智慧對治愚癡。功夫淺的伏住煩惱,功夫深的煩惱就斷了。還有一個說法,那是已經證果的菩薩,哪些菩薩?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修四攝六度,普度一切衆生,他修布施、持戒、忍辱「不住涅槃」,修精進、禅定、般若「不住生死」,這就是《般若經》上講的「無住涅槃」,生死、涅槃兩邊不住,這是講成就的人。我們現在如果認真的修,雖然現在還不成就,但是與菩薩的成就相應。要真修!要真幹!

  

  講到十波羅蜜,十波羅蜜後面是方便、願、力、智,這四種說實實在在的話,它的作用是幫助前面六波羅蜜達到圓滿。方便可以幫助布施、持戒、忍辱,願幫助精進,力幫助禅定,智幫助般若。所以方便、願、力、智這四度,是從般若波羅蜜裏面開出來的。我們常常說,講六度的時候常常說,前面五度如果裏頭沒有般若波羅蜜,是世間的善法,不能稱爲度,這是我們普通的講法、籠統的講法。嚴格的講法,不但要具足般若波羅蜜,具足般若波羅蜜的什麼?布施、持戒、忍辱是般若波羅蜜裏面的善巧方便,精進要具足般若波羅蜜裏面的無相的大願,禅定要具足般若波羅蜜裏面的智慧的力,般若波羅蜜裏面要具足權智,那個智是般若的作用。方便、願、力、智與瑜伽七殊勝完全相應,這種修法才是菩薩的六波羅蜜,是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

  

  第五條講「次第」,次第說:由于前面一條引發到後面,又「由後後,持淨前前」。所以六波羅蜜的次第不能顛倒,前面可以引發後面,後面決定包括前面。不能布施的人怎麼能持戒?菩薩戒舍己爲人,那怎麼能持?比丘戒獨善其身,所以小乘戒跟大乘戒差別在此地,小乘人獨善其身,大乘人兼善天下。你不能布施做不到,自利利他統統做不到,所以那個次第可不能亂。現在時間到了,這個意思我們底下一堂再跟諸位報告。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九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