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四0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贊佛,法界菩薩贊頌,十波羅蜜:

  

  在第一首偈的後面,清涼大師有一番很長的開示,給我們說明十波羅蜜的真相,便利我們學習。他的開示一共分成十段,我們講到第五段「次第」,次第是不能夠顛倒的,因爲它前面會引發後面,譬如布施引發持戒,持戒引發忍辱,忍辱引發精進,它有這個意思在。後面的境界一定比前面境界要深、要微細,所以後後勝于前前,後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後面,這是說明它的次第。

  

  第六個是講「相攝」,也就是講互融、互遍。每一條,舉「布施」,布施一定包括其他九個波羅蜜,這是必定具足的法門。爲什麼?所有一切法門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法門雖然不相同,體性是相同的,哪有不相融的道理?通常我們講六度,我們舉一個布施,布施裏面有叁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屬于無畏布施,決不惱害衆生。把傷害衆生的念頭都拔掉了,無畏布施才做到圓滿。精進,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我們自己做出形象來,人家看到生歡喜心,看到心裏有感動,這就是法布施。他要想學、願意學,進一步教導他,那是成熟衆生。所以任何一度都具足一切波羅蜜,這是相攝的意思。清涼注解文字不多,說得很好,大家自己可以看。

  

  第七段講「修證」,修證是「五位通修」,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五個位次統統都修。到佛的果地,十波羅蜜才是究竟圓滿。圓滿就好象畢業了,這個畢業有小學畢業、有中學畢業、有大學畢業、有研究所畢業,都是畢業生,程度可不相同。十信菩薩他也畢業了,像是小學,十住菩薩像是初中,十行菩薩像是高中,再往上去十回向像是大學,十地菩薩像是研究所。雖然都是畢業生,這裏面的程度差別很大,位位都修,包括等覺,五十一個菩薩位次。

  

  所以有人要問,你們佛教到底修的是什麼,我們跟他講,我們修的是六度十波羅蜜,這是一點都不錯。佛教我們學習什麼?學習布施、學習持戒、學習忍辱,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這幾個科目。這些科目要真正能夠修好,像我們現在有沒有辦法直接來修?說老實話,我們做不到。你們聽了前面講的七種殊勝,你就曉得,世間人學佛,這個形象上學得不錯,學會了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學的樣子很像,用心不一樣,心量不一樣,他用的心沒有具足七殊勝,心量不夠大。這是《華嚴》教義,華嚴教的心量跟其他宗不一樣,它起心動念所緣的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量多大!我們一般人常說「量大福大」,他量大。我們平常修行沒有這麼大的量,沒有前面講的七種最勝,所以修學的只是形式,跟實質上那差別很大,這個不能不知道。

  

  大師在這一條裏面,他說這個十是就因位來說的,修因,「總有叁名」。第一個是「無數劫,施等勢力尚微」,我們現在就在這個地位上,我們現在學菩薩,學著布施、持戒,這個六度的力量薄弱,「被煩惱伏」,這不是事實嗎?我們的功夫敵不過煩惱,換句話說,境界現前,貪瞋癡慢就起來了,布施不能夠伏悭貪心,持戒不能伏惡業,忍辱不能伏瞋恚,你說怎麼辦?敵不過煩惱習氣,這個時候,這個名稱叫做「但名波羅蜜」。實在講,天臺大師的六即,可能是從這段經文所得到的啓示,這很有可能,所以他將佛分成六個位次,名字佛位。如果我們修學六度敵不過煩惱,那叫「但名波羅蜜」,就是名字六度,名字六度有名無實。我們總要想想,佛教給我們修這六種,或者修這十種,目的何在?目的是破除六種堅固的煩惱習氣,所以從修因、果報上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在什麼程度。「無數劫」,可見得煩惱習氣重!

  

  第二「劫去」,「勢力漸增,能伏煩惱」,前面是無數劫,修到自己功夫能得力了,這個得力是能把煩惱控製住,有能力伏煩惱。我修布施,確確實實悭貪的心是沒斷,但是它不起作用了,確實控製住,把它伏住了,說明你這個布施度起了作用。度什麼?度悭貪;持戒,功夫得力,不但惡行你不會造,惡的念頭也伏住,不會起惡念,不會再造惡事,這個持戒度有力量,這個時候叫做「近波羅蜜」,你跟波羅蜜靠近了。這種位次就是天臺家六即佛裏面講的「觀行即佛」、「相似即佛」,都是屬于「近波羅蜜」。

  

  第叁個「僧祇」,修行六度或者十度,這個力量非常之大,能夠把煩惱斷掉,這個經上講「畢竟伏一切煩惱」,就是我們一般常講的,見思、塵沙、無明斷掉了,這就叫做「大波羅蜜」,在六即佛裏面講,這是分證即位,到如來果地是究竟波羅蜜。我們將天臺六即跟這一段文字合起來看就不難懂了。在這一段裏面告訴我們修證,證是斷煩惱,斷煩惱就證菩提。如果修這六種法而不斷煩惱,這是修的叁界有漏福報,與無上菩提不相應,那是福德,不是功德,這個意思我們必須要懂得。所以《華嚴經》經文裏面,前前後後常常說「廣大波羅蜜多」,也就是這些法身菩薩們,他們所修的這十種法,確確實實永斷一切煩惱。

  

  第八段是「約教」,從教學這一方面來說。「諸教可思」,諸教就是講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只要是佛陀的教學,決定離不開這六個科目。《華嚴》一切是講圓滿、講圓融、講互攝、講遍攝,所以《華嚴》將六展開爲十,十波羅蜜。《華嚴》教義一定是任何一法都融攝一切法,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清涼大師在《鈔》裏面說明,爲什麼小乘不能成就波羅蜜,什麼原因?七種最勝他沒有。小乘法裏頭不講這七種最勝,換句話說,雖修這個法門,伏不住煩惱,這是事實。我們遇到小乘的學人,他們的境界我們很清楚,他們有善心、有善行,煩惱習氣很難斷,用什麼方法斷,他們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大乘菩薩善巧方便,用四攝六度。

  

  可是修行,諸位總是要記住,七最勝裏頭,第一條「安住菩薩種性」,如果沒有這一條,真的就很難了。這是佛家常講「這個人的根性如何」,先觀察他,他是什麼樣的根性?這個人起心動念是爲自己還是爲衆生?起心動念爲自己是小乘根性,他來學佛,入佛門,小乘根性,起心動念爲自己。起心動念爲自己,也能夠爲別人,這個比前面根性就高一等,能夠想到別人,儒家所講的「推己及人」,五乘根性裏頭這是天人的根性。能夠厭棄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心心想出離,想脫離六道輪回,知道六道輪回很苦,但是沒有發大心利益一切衆生,這個根性是聲聞根性、緣覺根性;發了菩提心,當中還夾雜著自私自利,這個菩提心不純,這是權教菩薩;一心爲衆生,一心爲正法住世,決不夾雜自己的名聞利養,不夾雜貪瞋癡慢,這是菩薩種性。這個種性的人不多,七最勝裏頭是頭一條!

  

  不是菩薩種性,怎麼修菩薩道?不是說不能學,《大方廣佛華嚴經》可以學,成績是什麼?名字菩薩。有沒有好處?有好處,阿賴耶裏頭種下了菩薩種性的種子,種子雖然有了,它不會起現行。但是你要曉得,現前菩薩種性的人,是過去生中無量劫前種的種子,生生世世的熏修,在這一生它起作用。這個起作用就是起心動念憐憫一切衆生,能舍己助人,我們一般講犧牲奉獻,把別人擺在第一,自己擺在最末後。這是阿賴耶識裏面菩薩種子起現行、起作用了,非常的難能可貴。這樣根性的人心量一定很大,性格豪爽,傾財仗義,樂善好施。他要發心學佛,學大乘就不難,往往很容易契入。清涼大師在小注裏面,就五教來說:小、始、終、頓、圓,來說根性;我剛才講的,是從五乘佛法來說根性,雖有不同,但是也很接近。

  

  第九段講「觀心」,「觀心者,可以意得」,大師雖然說了這麼一句話,《鈔》裏頭還是加以說明,怕一般人不能體會。這一條就是我們通常講形式跟實質,觀心是講實質,也就是說你有沒有六度心,此地講十度。世尊在大乘經裏面常常跟我們說明,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個條件,當然每一個法界要說因緣無量無邊,決不是單純的,非常複雜,可是這複雜的因緣裏面,哪一個因緣最重要?我們稱它做第一個因素,佛給我們說出來了。成佛第一個因素是平等心,這從觀心上講的。你成菩薩,六度心。今天是華嚴會上的菩薩,是十度心。你的心跟這個相應不相應?緣覺,十二因緣心。阿羅漢,四谛心。這是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

  

  六道裏面,什麼樣的心你會生天?上品十善、四無量心,這是生天的第一個因素。阿修羅,一般經上講下品十善,摻雜著煩惱習氣,我不同意這個說法。這個說法說哪一種阿修羅?阿修羅有四種,《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除了地獄道沒有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餓鬼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如果講他修下品十善帶著煩惱習氣,那可以說畜生跟餓鬼的阿修羅。如果人天阿修羅,他修的善肯定是上品十善,貪瞋癡慢沒有伏;換句話說,他沒有慈悲喜舍,他有貪瞋癡慢。上品十善加上慈悲喜舍生天;如果上品十善加上貪瞋癡慢,天阿修羅。福報再稍微次一點,人間阿修羅,他得這個果報。

  

  人道,佛講五戒十善心。餓鬼道第一個業因是貪心,不管你貪什麼,貪心重的人與餓鬼道相應。學佛貪圖佛法,還是貪心,只是你貪的對象換了,用貪心學佛法,果報還是在鬼道,不過在鬼道裏頭會享一點福報,因爲你那個對象還不錯,大多數到鬼道裏面當官去了。作城隍,城隍就是縣市長,中國人講的都城隍,都城隍就是省長。山神、土地,去做鬼神去了,貪圖佛法。如果貪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那就當餓鬼去了,在鬼道裏面受的果報就很苦了。地獄道是瞋恚心,瞋恚、嫉妒墮地獄,愚癡墮畜生。這是講什麼?講觀心,你常常存的是什麼心,就知道你將來會到哪一道。所以我們學佛,果真常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